鍾南山領銜最新研究:潛伏期最長 24 天,或通過污染物傳播,僅 4 成患者初期發燒

雷鋒網 於 11/02/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潛伏期最長可達 24 天,並非所有患者早期都有發熱症狀。

以上論述似乎顛覆了我們的已有認知,但的確是國家衞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團隊最新的研究結論。

2020 年 2 月 9 日,由鍾南山院士領銜的名為《中國 2019 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臨床特徵》的論文在預印本網站 medRxiv 上發表(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注:預印本指研究成果還未在正式出版物上發表,medRxiv 網站的論文均未經同行評審)。通訊作者為鍾南山,武漢金銀潭醫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等 30 家機構參與了研究。


【 圖片來源:medRxiv 所有者:medRxiv 】

數據及方法:共計研究 1099 例患者樣本
根據論文,研究團隊根據全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的 552 家醫院的 1099 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臨床特徵進行了回顧性研究,是新冠肺炎迄今最大規模的樣本分析。

據悉,該研究得到了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和各參與站點機構委員會的批准,鑑於急需收集臨床數據,沒有經過書面知情同意。

在論文中,有如下説明:

  • 潛伏期定義為從接觸傳播源到出現症狀的時間;
  • 實驗從電子病歷中提取流行病學特徵(包括近期接觸史)、臨床症狀和體徵以及實驗室發現;
  • 放射學評估包括胸部 X 線或計算機斷層攝影;
  • 實驗室評估包括全血細胞計數、血液化學、凝血試驗、肝腎功能、電解質、C 反應蛋白、降鈣素原、乳酸脱氫酶和肌酸激酶;
  • 病症嚴重程度根據社區獲得性肺炎的國際指南定義;
  • 主要的複合終點是進入 ICU,或機械通氣,或死亡;次要終點包括死亡率、從症狀發作到複合終點的時間及其各組成部分。

雷鋒網了解到,在國家衞生健康委員會的協調下,所有醫療記錄經複製,被送往廣州的數據處理中心,資深呼吸臨床醫生對數據進行回顧和提煉,再將數據輸入數據庫並進行交叉核對。

就統計方法而言,研究團隊根據美國胸外科協會的入院指南,將患者病症分為嚴重和非嚴重兩種。

具體來講,對連續變量進行 Wilcoxon 秩和檢驗(雷鋒網注:指非參數統計中一種常用的檢驗方法,“秩”又稱等級,即次序號;其和稱“秩和”),對分類變量進行適當的卡方檢驗和 Fisher 精確檢驗。對於住院病例中複合終點的風險和潛在風險因素的分析,採用了 Fine-Gray 競爭風險模型(恢復是競爭風險)。

其中,連續變量以均值和標準差,或中位數和四分位距(IQR)表示。分類變量被總結為每個類別中的計數和百分比。

另外據論文介紹,敏感性分析採用比例風險 Cox 模型。候選危險因素包括暴露史、年齡較大、異常的放射學和實驗室發現及併發症的發展。

確診到治療:改變對新冠肺炎的認知



根據論文,截止 1 月 29 日,共計 1324 名患者中,222 人的診斷結果存疑,另外 3 例患者的核心數據集(包括臨床結果和症狀)缺失,因此最終篩選了 1099 例患者,具體過程見下圖。


【 圖片來源:medRxiv 所有者:medRxiv 】

根據研究,具體的臨床特徵見下圖,其中較突出的數據為:

  • 2.09% 的患者是醫療工作者;1.18% 的患者有接觸野生動物史(為“人傳人”進一步提供了證據);31.30% 近期到過武漢;71.80% 接觸過武漢人;武漢市本地居民 483 例(43.95%);
  • 潛伏期中位數為 3.0 天(範圍為 0-24.0);
  • 年齡中位數 47.0 歲;女性佔 41.9%;年齡在 15 歲以下的患者佔 0.9%;
  • 6.5% 的糞便樣本中檢出新冠病毒;
  • 出現發燒和咳嗽症狀的分別佔 87.9% 和 67.7%,另外腹瀉 3.7%,嘔吐 5.0%。25.2% 的患者至少有一種潛在疾病(比如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病);
  • 在患病早期,只有 43.8% 表現出發熱症狀


另外,研究團隊根據患者入院時的放射學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得出的主要數據如下(具體見下圖):
  • 840 名病人接受了胸部計算機斷層掃描,其中 76.4% 表現為肺炎;
  • 926 例非重症患者中的 221 例(23.87%)及 173 例嚴重患者中的 9 例(5.20%)通過症狀和 RT-PCR 陽性結果確診(P雷鋒網小結

    實際上,上述論文雖然是預印本,但對新型冠狀肺炎的診斷、治療仍有一定意義,其中主要的結論在於:

    [list]
  • 檢測是否感染新冠病毒,不能過分依賴於患者是否發熱;
  • 病毒潛伏期最長可達 24 天;
  • 並非所有病毒感染者都患有肺炎,診斷新冠肺炎應採取多種手段;
  • 不能排除“超級傳播者”的存在;
  • 病毒可能通過污染物傳播,應考慮通過胃腸道分泌物的傳播途徑。

論文指出,嚴格和及時的流行病學措施是遏制疫情迅速蔓延的關鍵。希望這篇論文不僅給眾多一線醫療工作者、研究者帶來啟發,也通過具體數據為民眾帶來更多對疫情科學和理性的思考。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資料來源:雷鋒網
作者/編輯:Rachel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