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皆有靈,聚散有時,此言非虛。套用在衣香鬢影的時裝名利場,時裝品牌或設計師之去與留,都是有聚有散,自然而然。即使是季復一季舉行的男裝時裝周,儘管每季如常地舉行。也許,環境依舊,但是參與的時裝品牌,也會因時而變。兩年前,2016年的Burberry率先開宗明義將品牌時裝騷整合,男女裝悉數在時裝天橋上登場,一年四個時裝騷變成兩個,隨之而來各大品牌紛紛效法,Combine show(整合騷)逐漸變得恆常,這對我們又改變了多少?
始作俑者Burberry愛回家
其實,我敢說,近年時裝工業的「變天」(其實也不是那麼誇張),都是衝著變幻才是永恆的道理。沒有一本通書看到老,在沒有男裝周的時期,時裝品牌根本不重視男裝市場,90年代開始品牌將更多的資源放入男裝設計,這個情況在2000年過後亞洲市場的急速冒起(尤其是內地市場),對男裝市場的關注度大大提升可見一斑。男裝周集中在倫敦、米蘭和巴黎如常上演,季復季,本來風平浪靜。突然之間,Burberry成為了倡導時裝工業邁向新里程的始作俑者,2013年2月事先張揚把品牌的男裝騷,自2000年開始在米蘭男裝周進行,決定將總部撤出米蘭從而把基地搬回倫敦老家,連帶時裝騷亦在倫敦男裝周上場。此一舉動,是震動了整個男裝周日常秩序的神經線,即使當年眼看只是小事一樁,及後回看卻發現並非偶然發生。
時隔三年,即2016年,主人翁又落在Burberry身上。從該年2月開始,品牌宣告時裝經營模式變革的開始,由9月的倫敦女裝周開始,將男女時裝系列整合為一,變成沒有季度限制的「無季節性」系列。過往的一年四場騷變成一年兩場,而所有於天橋上的款式會完騷後的第二日全球即時上架,就連宣傳廣告亦同時登埸,亦即是現時大家都在茶餘飯後談論的「See now, buy now」策略。由此可見,Burberry把品牌逐步從歐洲大陸撤出,再返回英倫三島的舉動已是有跡可尋。往後的日子,Tom Ford、Gucci、Vivienne Westwood、Bottega Veneta和Calvin Klein等時裝品牌紛紛效法,將品牌整合之餘又決定棄男裝周取女裝周,漸漸出現的情況是男裝周日程之凋零,傳統時裝品牌不再參與之下,讓男裝周的熱鬧程度不復當年,首當其衝的米蘭男裝周更成為嚴重災區,看剛剛完成的19春夏男裝周的日程表所見,米蘭時裝工會為了「彌補」部份時裝品牌沒再參加的空缺,改而讓大批時裝新力軍「當先鋒」。當然,這對時裝工業的發展也是百利而無一害,所謂「改變常改變」,年輕時裝品牌若能成功接棒,長遠來說實也是業界之福也。
是男是女今天已不再要緊
其實,顧名思義的combine show,是男裝女裝統統混在一起展出。某程度上,在未有combine show出現之前,部份時裝品牌也有在其男裝騷期間,派出數個女模特兒陳列當季或早春/早秋的新品。即使是Frida Giannini的Gucci年代,她也跟隨著Tom Ford一樣在男裝騷上出現女模;如是者Burberry、Prada、Giorgio Armani均曾經如此。也許只是「伴菜」一碟,讓大家的眼睛不用只看男士那麼「齋」,焦點亦當然不是那兩三套的女裝,不過那時候的男裝和女裝還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別,遠離現時主流的中性穿搭文化,始終是兩碼子的事。
從上文所述,中性文化的興起正是改變了時裝品牌為何需要執行combine show之主因。說是男女整合也好,雌雄同體或中性主義都是同一歸宿,時裝設計師大抵認為,時裝就是時裝,在男或女之間不應存在太鮮明的界限,不論是現時Gucci的Michele Alessandro或是Balenciaga的Demna Gvasalia都不約而同地這樣說過。既然有高人點燈,大家爭相仿傚也是順天命所歸,尤其當你看到他們接手後的品牌生意如何蒸蒸日上,領導業界,即使其設計風格和概念多取材自民族服或具創意度的剪裁令外界嘖嘖稱奇,「街頭化」的字號仍是當頭棒喝,Kenzo、Sacai,甚至連最不應該改變的Valentino都願意奉行此道,天橋上挑選是男或是女來穿衣服變得不再重要(也許有天找來機械人也可以)。這種模糊性別認同的特徵正是當今時裝設計界的新趨向,若果事已至此的話,就讓一切隨風吧,com不combine在一起展出已是不置可否的偽命題了。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與傳奇Mimi Tang談時裝 追憶時裝似水年華
RUSSIAN MADE 真.俄品
POST-SOVIET AESTHETIC 後蘇聯美學 叛逆街頭風的起源
FROM LENIN TO PUTIN 強人是你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E6%98%AF%E7%94%B7%E6%98%AF%E5%A5%B3%E4%BB%8A%E5%A4%A9%E5%B7%B2%E4%B8%8D%E5%86%8D%E8%A6%81%E7%B7%8A-10050)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始作俑者Burberry愛回家
其實,我敢說,近年時裝工業的「變天」(其實也不是那麼誇張),都是衝著變幻才是永恆的道理。沒有一本通書看到老,在沒有男裝周的時期,時裝品牌根本不重視男裝市場,90年代開始品牌將更多的資源放入男裝設計,這個情況在2000年過後亞洲市場的急速冒起(尤其是內地市場),對男裝市場的關注度大大提升可見一斑。男裝周集中在倫敦、米蘭和巴黎如常上演,季復季,本來風平浪靜。突然之間,Burberry成為了倡導時裝工業邁向新里程的始作俑者,2013年2月事先張揚把品牌的男裝騷,自2000年開始在米蘭男裝周進行,決定將總部撤出米蘭從而把基地搬回倫敦老家,連帶時裝騷亦在倫敦男裝周上場。此一舉動,是震動了整個男裝周日常秩序的神經線,即使當年眼看只是小事一樁,及後回看卻發現並非偶然發生。
時隔三年,即2016年,主人翁又落在Burberry身上。從該年2月開始,品牌宣告時裝經營模式變革的開始,由9月的倫敦女裝周開始,將男女時裝系列整合為一,變成沒有季度限制的「無季節性」系列。過往的一年四場騷變成一年兩場,而所有於天橋上的款式會完騷後的第二日全球即時上架,就連宣傳廣告亦同時登埸,亦即是現時大家都在茶餘飯後談論的「See now, buy now」策略。由此可見,Burberry把品牌逐步從歐洲大陸撤出,再返回英倫三島的舉動已是有跡可尋。往後的日子,Tom Ford、Gucci、Vivienne Westwood、Bottega Veneta和Calvin Klein等時裝品牌紛紛效法,將品牌整合之餘又決定棄男裝周取女裝周,漸漸出現的情況是男裝周日程之凋零,傳統時裝品牌不再參與之下,讓男裝周的熱鬧程度不復當年,首當其衝的米蘭男裝周更成為嚴重災區,看剛剛完成的19春夏男裝周的日程表所見,米蘭時裝工會為了「彌補」部份時裝品牌沒再參加的空缺,改而讓大批時裝新力軍「當先鋒」。當然,這對時裝工業的發展也是百利而無一害,所謂「改變常改變」,年輕時裝品牌若能成功接棒,長遠來說實也是業界之福也。
是男是女今天已不再要緊
其實,顧名思義的combine show,是男裝女裝統統混在一起展出。某程度上,在未有combine show出現之前,部份時裝品牌也有在其男裝騷期間,派出數個女模特兒陳列當季或早春/早秋的新品。即使是Frida Giannini的Gucci年代,她也跟隨著Tom Ford一樣在男裝騷上出現女模;如是者Burberry、Prada、Giorgio Armani均曾經如此。也許只是「伴菜」一碟,讓大家的眼睛不用只看男士那麼「齋」,焦點亦當然不是那兩三套的女裝,不過那時候的男裝和女裝還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差別,遠離現時主流的中性穿搭文化,始終是兩碼子的事。
從上文所述,中性文化的興起正是改變了時裝品牌為何需要執行combine show之主因。說是男女整合也好,雌雄同體或中性主義都是同一歸宿,時裝設計師大抵認為,時裝就是時裝,在男或女之間不應存在太鮮明的界限,不論是現時Gucci的Michele Alessandro或是Balenciaga的Demna Gvasalia都不約而同地這樣說過。既然有高人點燈,大家爭相仿傚也是順天命所歸,尤其當你看到他們接手後的品牌生意如何蒸蒸日上,領導業界,即使其設計風格和概念多取材自民族服或具創意度的剪裁令外界嘖嘖稱奇,「街頭化」的字號仍是當頭棒喝,Kenzo、Sacai,甚至連最不應該改變的Valentino都願意奉行此道,天橋上挑選是男或是女來穿衣服變得不再重要(也許有天找來機械人也可以)。這種模糊性別認同的特徵正是當今時裝設計界的新趨向,若果事已至此的話,就讓一切隨風吧,com不combine在一起展出已是不置可否的偽命題了。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與傳奇Mimi Tang談時裝 追憶時裝似水年華
RUSSIAN MADE 真.俄品
POST-SOVIET AESTHETIC 後蘇聯美學 叛逆街頭風的起源
FROM LENIN TO PUTIN 強人是你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E6%98%AF%E7%94%B7%E6%98%AF%E5%A5%B3%E4%BB%8A%E5%A4%A9%E5%B7%B2%E4%B8%8D%E5%86%8D%E8%A6%81%E7%B7%8A-10050)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