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虹不滅|專訪「街招streetsignhk」創辦人Kevin Mak及Ken Fung

mensuno HK 於 15/04/2025 發表 收藏文章
「我在沙田長大,以前能從家裡看到娛樂城的招牌,那時沙田區晚上最亮的招牌都聚集在那裡。」、「同為沙田人,我小時候覺得很難辨認九龍的路,於是乘車時便會靠附近的招牌辨認下車地點⋯⋯」「街招」的創辦人Ken Fung(馮達煒)與Kevin Mak(麥憬淮)輪流分享著街道招牌之於他們的童年意義。兩人於2017年成立「街招」,透過不同方式推廣及保育香港舊式招牌。就算舊式招牌無法再在熙來攘往的大街上爭妍鬥麗,但我們仍可在時代的洗禮下,以不同的方式延續它們的文化使命。

霓虹昔影

FROM LEFT TO RIGHT
on KEN FUNG / Vacheron Constantin Patrimony 超薄萬年曆粉紅金腕錶
on KEVIN MAK / Vacheron Constantin Patrimony 逆跳星期日曆鉑金腕錶
回想起十多年前走在油尖旺區的街頭,抬頭便是密密麻麻的大型招牌。但時至今日,〈傾城〉中的一句「霓虹熄了世界漸冷清」逐漸應驗——自2010年起,每年均約有3,000個招牌被迫拆卸,至今已有逾九成的霓虹燈及大型招牌消失於鬧市之中。Ken感嘆:「招牌往往承載了老店與式微行業的歷史,例如雜貨店與米舖,見證了社區模式的演變,設計上也反映了當時的工藝;現在的招牌大多都正正方方,從前那些形狀特別的招牌已不復存在。」

FROM LEFT TO RIGHT
on KEN FUNG / Vacheron Constantin Patrimony 超薄萬年曆粉紅金腕錶
on KEVIN MAK / Vacheron Constantin Patrimony 逆跳星期日曆鉑金腕錶
Kevin則提出,招牌是店舖向社會展示自己的渠道——網絡尚未發達之時,奪目的招牌就是吸引途人走進店舖的方式:「招牌是店舖少有地能主動在城市空間展示自己特色的渠道。從前的招牌伸出街道時,彷彿在向外招手,吸引大眾光顧。」但隨著科技發展,資訊變得更流通,現在大家更傾向在網絡上探索有趣的店舖,本來最能直接展示店舖特色的招牌,也開始隨著相關條例收緊而變得單一。Ken續指:「現在新造的招牌很多都難以復刻從前的規模,加上現在有LED等更簡單便宜的製作方式,反而令招牌在製作上失去了從前的變化。」

人情不滅

街招邀請舞蹈藝術工作者余巧兒於《偶燭施明》展覽中,以當代舞回應與蔡世豪合作創作的音樂光影。(相片由PMQ提供)
在「拯救」與保育霓虹燈的過程中,兩人留意到大眾對霓虹燈與大型招牌的態度漸趨正面:「剛開始計劃時,大家仍會覺得招牌很危險,畢竟從前大部份有關招牌的報導都是掉落傷人等意外,所以會產生負面印象。但近年大眾對本地文化與身份認同有更多探求,自然更留意招牌等保育相關議題。」

街招與霓虹光管師傅胡智楷合作,挑戰將霓虹燈化3D藝術裝置。
大眾提升對歷史遺物的關注,但「保育」不單是將舊事物留下,始終需要貼合現代社會發展。正職為建築師的Ken與Kevin,就從他們的專業角度提出見解:「在建築設計的過程中,我們不時要反思現有事物的本質,例如劇院的動線是否必須遵循傳統模式?我們常常會挑戰既有的市場規範,也將這種思考模式套用至我們展覽的舊招牌當中:我們不一定要將舊招牌原封不動地展示為懷舊品,反而可將其中的元素重新拼貼,以全新的方式詮釋其價值。」

街招於2023年在策展人黎雋維及Sunny Chan的邀請下,與其他招牌文化相關單位舉辦「Neon, Continue? 展覽」。
招牌的特色固然重要,但Ken與Kevin同樣重視招牌如何與整個城市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相互影響:「就設計與美學視角而言,我們的特色在於強調招牌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獨立性,其與城市及街道的關聯同樣重要。『街招』中的『街』字正反映這些招牌並非獨立的存在,而是由不同招牌交疊,共同構成豐富的城市景觀,這正是香港招牌的獨特之處。」Kevin補充:「要保留這種特色並令店舖的招牌設計更靈活,其實在開發初期負責重建項目的人就要考慮到,並需要各方的合作與理念共識,才能在形式與文化上逐步改變,讓這些招牌更具香港代表性。」

挑戰自我

街招與書法家Sam Chan合作,為時尚選物店的裝置藝術開幕作現場書法演出。
保育過程中,Ken與Kevin需不時與傳統工藝師傅們合作,雖然部份師傅仍偏向沿用舊有方法,但大部份均願意對新事物抱持開放態度,令兩人印象深刻:「有些師傅十分樂於挑戰自己的手藝,想達到新層次。合作過程中,我們能將新設計融入他們的工藝,並從師傅身上獲得寶貴的回饋。這些交流對傳統工藝保育非常有價值。」

團隊以舞台用的控制程式為霓虹燈準確編程。
「有時我們可能會過於專注於如何改進,反而師傅們會提出其他更簡單的方法。他們擁有更豐富的經驗,可以為我們提供更直接的方法處理問題。儘管有時他們的思考方式與我們的設計方向相異,但他們無價的經驗能為我們提供不同的見解。」師傅們老練的經驗之於保育工作是瑰寶,而他們勇於突破的創新精神更是無價,為新世代發掘現代創意中的全新可能。

科技新可能

團隊以舞台用的控制程式為霓虹燈準確編程。
科技是把雙面刃,雖然LED燈與新型打印等更方便的技術,取代了霓虹燈與書法字等傳統招牌製作工藝,但若懂得善用新科技,它們同樣可在保育工作上出一分力:「在籌備2023年的『deTour』展覽期間,我們開發了一種新的霓虹燈管安裝方法,採用模組化設計,在工廠預先將裝置準備成不同組件,再在展覽現場如同砌積木般組裝好,簡化安裝過程之餘,也減少傳統安裝過程的風險。」Kevin續指:「透過這次開發的新型吊掛方式,我們發現霓虹藝術裝置原來能以3D方式呈現,吸引大眾重新發掘霓虹燈的特色。」在保育與創新之間,Ken與Kevin利用他們的經驗與知識,做到平衡傳統招牌的歷史價值與現代設計需求。Ken補充:「我們希望保留傳統工藝同時,也能將它們應用於新的場景上,發掘更多可能性。」

保育過程中,兩人與金工師傅合作,將新設計融入他們的工藝。
有效結合科技與傳統工藝的保育固然是個值得關注的課題,鼓勵大眾將這些傳統工藝繼續傳承下去同樣重要。言談間,Kevin萌生新的可能性:「現時記錄過去與現存的招牌,並將它們分類的工作需由人手處理,過程費時。若未來能透過AI等自動化技術,去簡化數據整理的過程,甚至分析從前的照片資訊,相信會頗有趣。」他期望相關技術能同樣能鼓勵商家踏出多一步:「假如能隨時實時訪問相關數據,對我們的研究以及商家了解街道上的招牌資訊均非常有利。這些資訊不僅能提高公眾認識,更可能鼓勵更多商家合法設置霓虹招牌。」

霓虹閃爍

團隊於近日的展覽《光 · 感發現》中,復刻1970年的大型霓虹燈招牌。
今年街招即將踏入成立八周年,這些年間二人舉辦過不同主題的展覽,也嘗試了意想不到的跨界合作計劃,如霓虹舞動表演、跨媒介霓虹燈音樂會等:「早前曾有著名作曲家受到霓虹招牌啟發,與我們合辦音樂會。我們配合演出,在現場控制霓虹燈的效果。該次跨界合作讓我們接觸到新的觀眾群,是個十分有趣的體驗。」

街招與Artellex Hk合作策劃《字落㽞痕》展覽。
Ken與Kevin希望未來能透過更多不同形式的跨界合作,發掘更多不同的可能性:「霓虹燈作為街上的招牌時,只會簡單地閃爍。但經過音樂會後,我們發現舞台燈光控制系統能令創造更多不同效果,並通過programming擴大霓虹燈的應用範圍,進一步結合現代技術。」
街招與著名作曲家及本地樂團舉行《Neon Sounds》音樂會。
在這些值得保留的文化載體完全消失之前,有一群人正努力讓險些熄滅的霓虹燈繼續隨著時代的巨輪閃爍著。霓虹燈不只是城市夜空中的一道亮麗風景,更是承載著無數故事與情感的文化象徵。Ken與Kevin不僅在延續工藝,更在延續那份根植於社區的情感連結。這些霓虹燈與招牌猶如城市的脈搏,時刻提醒著人們在不停進步之時,亦要珍惜過去。在看著霓虹熄滅之前,其實我們還能做不少事。

TEXT / CHERRY LO

PHOTOGRAPHY / TOMY TONG、街招 @STREETSIGNHK

MAKE-UP & HAIR STYLING / CHARLOTTE CHAN

WATCH / VACHERON CONSTANTIN

VENUE / 中電鐘樓文化館 CLP PULSE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s://mensuno.hk/people/%e9%9c%93%e8%99%b9%e4%b8%8d%e6%bb%85%ef%bd%9c%e5%b0%88%e8%a8%aa%e3%80%8c%e8%a1%97%e6%8b%9bstreetsignhk%e3%80%8d%e5%89%b5%e8%be%a6%e4%ba%bakevin-mak%e5%8f%8aken-fung)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