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叫Uber,不如搭一趟順風車,「大埔街坊泥鯭」重現獅子山精神

mensuno HK 於 21/05/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當年羅文一首〈獅子山下〉,道出香港人同舟共濟、守望相助的獅子山精神;然而隨著年月過去,不少人總慨嘆當香港愈來愈富裕的同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變得愈來愈冷漠,舊時左鄰右舍親如一家人的情景已不復再。時至2015年10月2日,一個名為「大埔街坊泥鯭」的群組在facebook上誕生,這個宣揚順風車義載共乘的平台,甫推出立時引起了極大迴響,並再次發揮出香港人的獅子山精神。

義載共乘

根據運輸署的資料顯示,截至今年1月止,在香港已登記的私家車數目超逾58萬架,意即平均大約每12個人就有一個擁有一部私家車。在私家車數目如斯過盛的情況下,於交通高峰時間塞車可謂每日皆見,但若然細心觀察的話,會發現其實塞在路上的私家車,大多都還未完全用盡載客空間,如果能將這些閒置資源重新分配並充分利用,既可以增加經濟效益,亦可以減少在路面行駛的車輛,減輕交通負擔。

遍地開花

眼見共享經濟在近年發展迅速,令呂忠義(Albert)對於這種經濟概念非常感興趣。直至有日他在前往機場的路上遭遇到一個困難,「那天我在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趕著要去機場飛往外地談生意,但卻一直都等不到車,眼看著路上的私家車不停駛過,心中便想如果他們能載我一程就好了。結果皇天不負有心人,終於讓我坐上了一架順風車,成功趕上飛機。」Albert續說:「其實順風車並非甚麼新意念,幾乎所有人都知它是甚麼來的,亦清楚明白其經濟效益,到底是甚麼原因令這件事一直都未能在香港普及呢?是因為這個意念根本不可行嗎?還是只是大家一直都欠缺一個平台去將它實現呢?」

為了得出答案,Albert在當時已經擁有逾八萬名會員的facebook「大埔」群組裡做了一次測試,「那天我要駕車從大埔往觀塘,便在群組裡發了一個post,看看有沒有人順路會想坐順風車,豈料大家的反應非常熱烈,在數個小時裡就有幾千個留言。由於大埔group每日的post數量非常多,為了方便大家查閱,便衍生了『大埔街坊泥鯭』這個群組。」在成立後的三個月裡,「大埔街坊泥鯭」已經有超過一萬人加入,隨之而來亦繁衍了香港各區很多不同的順風車群組。「總覺得這些群組都太自成一國,互相之間欠缺聯動,而且facebook說到底也只是個社交平台,在處理順風車的供求配對上,始終缺乏一個高效率的系統,故此便有建立一個應用程式的構思,希望透過這個平台,令順風車文化得以推展至整個香港社會。」

建構小社區

由發起順風車義載開始,到創辦Facebook 群組,甚至出資建立電話應用程式,Albert一直都無私地為了這個他堅信的信念出錢出力,他笑說:「非常感恩地,我在04年大學畢業後,便開始創業經營自己的公司,而且生意一直也算不錯。當擁有如此的條件和基礎之時,讓我有能力去追求自己有興趣,而且別具意義的事情。或許大家會說多謝我為推廣順風車文化付出了不少,但我更想說的是,其實我從建立『街坊泥鯭』中獲得的遠比付出更多,這不但為我塑造了一個不錯的形象,還讓我賺到了不少友誼。說來好笑,有一次我在觀塘回大埔時,載了一個比我年輕約十年的年輕人,在交談的過程中發現,原來他的哥哥是我一位很久沒聯絡的中學同學,結果我們就因為這次行程又再次聯繫起來了。」一個因為順風車而萌芽的平台,來到今天已經不單是個義載共乘的配對工具,更慢慢發展成一個26,000多人的小社區,興趣相投的會員們會相約聚餐、一起做運動、參與慈善活動,甚至還撮合了不少情侶,將一切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由online再次拉回到offline。「由順風車開始,這種共享經濟的體系慢慢成長,或許發展到有朝一日,這個共享共融的社區,是任何東西都可以共享,並推及至全世界。」Albert最後雙眼充滿著期待地說。


TEXT / BODOM WONG

PHOTO / JAMES MAK (部分相片由受訪者提供)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自己音樂自己救
堅‧籌旗
中國裝置藝術家鄭路
天涯海角好風光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E8%88%87%E5%85%B6%E5%8F%ABuber%EF%BC%8C%E4%B8%8D%E5%A6%82%E6%90%AD%E4%B8%80%E8%B6%9F%E9%A0%86%E9%A2%A8%E8%BB%8A-7533)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