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伊俊,那年十七

mensuno HK 於 22/07/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十七歲那年,不是蘇伊俊遇上籃球的那年,那時他已開始在本地聯賽征戰。那,是我們men's uno與他相遇的那年。重遇今天三十而立的蘇伊俊,入樽的男兒仍在球場上奔跑,但籃球世界又是否和十七歲那年一樣?

鎂光燈下的運動員

不同於17歲帶著戰戰兢兢的心接受men's uno訪問及擔任硬照model,今天的蘇伊俊早已駕輕就熟,近年他不但時常出現在各媒體訪問中,更在ViuTV《體育係……》節目中擔任主持,曝光率十足。「當年做model也是客串形式,對於幕前工作沒有特別抗拒,但也沒有刻意要向這方面發展。就像不少朋友也覺得我近年曝光多了,其實也同樣沒有刻意為之。我會覺得是因為近年平台多了,再不像以前般,你可能只可以一星期一次在體育世界才見到運動員們的身影。」   

的確,近年不同的電視台、雜誌及網台,都給予了很多本地運動員接觸觀眾的機會,這對於該運動在本港發展自然是好事,但不少運動員卻面臨非議,蘇伊俊自言只能以平常心面對。「每個運動員也有各自的schedule,每人的訓練program、作息時間表都不一樣。很多人誤以為運動員除了食和瞓之外,其他時間與精力都應該全放在訓練上,但其實適當調整也是必須的。很難想象一、兩小時的幕前工作、訪問或拍攝廣告,可以完全影響到運動員的訓練,相反這些曝光的確讓更多人關心本地運動員,至少多了人討論。」

 
球迷演變記

正如蘇伊俊所說,運動員的生涯是高危的,隨時因時間或傷病就一閃即逝,而能夠多點人留意和討論,是大家樂於見到的,因為沒有被無視,至少是存在的肯定。「現在仍有時會有朋友走來,問我還有在打球嗎?還在打聯賽?有時也很無奈的,come on man!我已在球場上盡力,也在球場外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存在和努力,但面對這些問題,我也會再質疑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不過,有人會走來問你,起碼證明他在留意或開始留意,是一個好的開始。」

對於蘇伊俊來說,籃球運動員在香港的發展,其實比想象中困難。雖然感覺上容易接觸到,但奈何出路少,做這個籃球夢容易,但扎醒的機率也很高。「大家覺得籃球很容易接觸到,也很容易進行比賽,3打3又得,1-on-1又得,但香港沒有自己職業聯賽,很多時候在學界及大學有潛質的人材,也可能在畢業後進入社會中流失,這對籃球在本地發展是一個很大障礙。加上運動引致的復患,運動員堪稱是一件高危的事情,但如何能堅持下去,也是運動員其中一個魅力所在。而當然這不是我一個人就能做到,身邊的支持也不可少,不論是家人、伴侶,甚至公司同事的支持也是讓人堅持的原因,當然也包括球迷。」

講到球迷,從中學生時期加盟甲一組聯賽球隊新青聯,到留學回來仍繼續在本地聯賽中打拼至今,蘇伊俊認為現在的球迷年紀層更廣,觀眾群更多樣。「以前一直有賴一些球齡比較大的球迷去支持本地聯賽,因為像永倫、南華這些班霸已存在了很久,可能我們父母一輩細細個就開始支持。但近年除了這些老牌球迷,亦多了一些年輕人、學生支持,會發現觀眾群的層面闊了。」

被問到是否因為多了像他這類「男神」type明星球員,所以多了其他觀眾群支持,蘇伊俊就表示這的確關「明星效應」的事,但就與他無關。「我會覺得是近年多了藝人、明星打籃球,甚至去現場支持本地聯賽,張繼聰、謝安琪都是甲一聯賽的常客。另外,余文樂的橫洲工業和周柏豪的Power Ginger也起了一定的作用,帶領一些平日較少接觸運動的人,也開始留意本地籃球。當然,比賽本身也愈來愈吸引,除了本地球員技術水平上升,引入外援,也讓球賽更有觀賞性。畢竟香港的觀眾都是精明的,現在不少本地大賽也一票難求,可見球賽是有吸引力的。」

三十而立,回望熱血的從前

對於球迷來說,看到一場精彩比賽,不但能值回票價,更可說是一生難忘。而正是這一場又一場大大小小的比賽,帶領運動員成為今天的這個他。對於蘇伊俊來說,這些經歷都是辛酸但快樂的。「那些記憶都好零碎,但我仍記得打籃球最開心的歲月是中學時期,因為當時是最熱血、最純粹的。當時就讀的賽馬會體藝中學,曾經有過光輝戰績,但我們一班師兄弟那段時期已大不如前。當年,我們的球隊是underdog,又沒有像其他學校般用各種方法引入強援,最終能夠奪得冠軍憑著的是大家的齊心和努力,可能也因為這樣,那份喜悅才更刻骨銘心。」

雖然有過熱血歲月,但蘇伊俊也指自己與籃球的結緣,以及自己成為運動員的過程,當中並沒有盪氣迴腸的動人情節。「其實回想起來,只是一個鬥氣的決定。又正正是17歲那年,我面臨一個二選一的難題,那時我要決定是去選籃球,還是排球的港青隊。認真的說,當時我只是身型的關係佔優,兩樣運動當時技術也一般,特別是排球,只是有彈跳力長處。但當時教練建議我去打排球,原因是以身型去講,與同齡的人相比,在籃球場上我的對抗性不足。當下我是有動搖的,但一方面兩樣運動我也喜歡,不過明顯是偏心籃球多一點,另外就是為甚麼睇死我唔得,我就偏要做到。」

就是一個鬥氣的決定,一鬥就堅持了十幾年,當然這只是戲言。其實,現實是蘇伊俊雖然選了籃球,但當年的港青隊他是落選的,是因為之後一年的堅持和訓練,才讓他真正走到籃球的路上,一步一步成為運動員。「我並不是那種一開始就心屬籃球的人,也從沒有人稱讚我很有天賦,如果有這個人的話,那應該就是我爸爸。當年,他在我落街場打波時,怕我被帶壞於是一直在遠處監視,這件事也是之後母親告訴我我才知道的。」看來,如三井壽對安西教練說:教練,我想打籃球!這些每看一次也要掉下男兒淚的橋段,應該都是漫畫中才會有。

而現時效力香港甲一組籃球聯賽球隊飛鷹的蘇伊俊就認為,本地運動員面對最大的困境,除了是運動與生活的平衡,另一樣就是傷患。「就好像,以前有一百元,任你如何揮霍,每天用盡,明天你總會有張新的一百元,這是因為青春。但現在你已沒有一百蚊,多年征戰傷患纍纍,你身體已沒有100%水平,可能只值80元。運動員就要去想,如何分配使用這80元,一方面用得其所,還要不影響回復能力,讓你明天荷包又會有返80元。如果你學會了這樣做,不但會比以前更耐戰,還可能比那個擁有一百元的人更強。」雖然,30歲的他仍是當打之年,但大學主攻sport management,很早就讓他學會了管理好自己,希望自己能夠遠離復患,延長可征戰聯賽的生涯,繼續以籃球員身分打多些好波給本地球迷欣賞。

 
後記:

訪問期間碰巧正值 NBA Final 金州勇士對克里夫蘭騎士,這是一個得三分得天下的年頭。蘇伊俊17歲那年,當年的NBA總冠軍是洛杉磯湖人,仍是Kobe與O'Neal的「OK組合」,內線一夫當關的中鋒仍然是必要的存在。「我最喜歡當時有Jason Williams、Chris Webber 等在陣的帝王(Kings),當然現在的球賽也有現在的魅力,每個時代也有不一樣的吸引力。現在不少球隊,不止是NBA,即使現在你去街場打波,看見人三分起手的次數一定比以前多。沒有說好或不好,只是世代不一樣,風格也不一樣,重點是起碼勇士、Stephen Curry他們用成績証明了這種風格是work的。」蘇伊俊坦言身為運動員,雖然效力的是業餘球隊,而且身兼多職,和大眾對運動員的刻板想象未必一致,但他仍會堅持自己的籃球夢,不但繼續在球場上為爭取冠軍努力,場外也會盡自己所能推動本地籃球發展。

 

TEXT / TING CHAN   PHOTO / JAMES MAK    

STYLING / CHARLES WONG   WARDROBE / DIESEL、KENT & CURWEN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不能落地的巨球
瘋狂版長澤正美你看過未?
HUGO BOSS全力贊助拜仁慕尼黑
體驗加州式衝浪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E8%98%87%E4%BC%8A%E4%BF%8A-7782)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