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 URBAN PLANNING,計劃由香港演化成一個 珠三角小都市

mensuno HK 於 22/01/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談及香港未來的發展藍圖,必定無法不提《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 。當短視的香港政府面不紅耳不赤的告訴你,香港策略規劃由來已久。自1970年代起,約每十年便檢討全港發展策略。今日很多基建發展都源自上一輪檢討,則2007年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即是當你說它「強推」新界東北、機場第三條跑道等等,它就一副「早同你講了」的姿態。原來,在我們還未意識過來時,我們和香港的未來已被規劃了。

發展「橋頭堡」大嶼山

簡單講,《香港2030+》的願景是讓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但你不難發現規劃中那些「三小時生活圈」、「城際一小時交通圈」以及「一帶一路」的字眼,毫無考慮將香港發展成擁有自己的城市特色和性格,而只不過是盡力迎合珠三角發展。因此,快將落成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的落腳點「大嶼山」早已成為重點發展「橋頭堡」。其中「北大嶼山走廊」以及「東大嶼都會」更是涉及翻天覆地的變化。所謂「北大嶼山走廊」,就是隨著已計劃的機場三跑道系統,和港珠澳大橋通車,在政府的未來規劃中,這裡會作為經濟及房屋重點發展,其他項目包括亞洲國際博覽館擴展、機場島北商業區、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130公頃人工島的上蓋發展、東涌新市鎮擴展及小蠔灣發展等等。

 
4,000億搭建人工島大計

另外,「東大嶼都會」是香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資最巨的基建工程,其規劃遠景是為了應付有天香港會成為一個900萬人口的城市(先不論預料香港人口會於2043年的高峰僅止於822萬水平,而額外人口從何而來?)。這個將由多個島嶼加填海組成的「東大嶼都會」估計成本至少是4,000億元以上,幾乎是香港財政儲備的一半,更需要30年才能完成項目。

根據《香港2030+》計劃會將現時的交椅洲剷平,並在周邊主要透過在中部水域填海,發展大約1000公頃的土地,以容納40至70萬人口,並將這裡發展成為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 (CBD3) 。然而這發展計劃引來重大爭議,因計劃涉及在中部水域大範圍填海,包括交椅洲、喜靈洲的附近水域。不少環保團體,如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 ,也認為政府沒有提供數據證明東大嶼都會發展的需要性,貿然發展只會對海洋生態造成無法逆轉的破壞。


名為「增加房屋供應」的尚方寶劍

除了「東大嶼都會」,政府另一個「策略增長區」就是「新界北新發展區」,範圍包括新田/落馬洲、文錦渡物流走廊和香園圍一帶,而過去曾被剔出新界東北發展的坪輋、打鼓嶺今次也包括在內。當中住宅主要集中在恐龍坑和坪輋,商業區則集中在新田、落馬洲和坪輋,而打鼓嶺和香園圍一帶則是科學園。雖然新界北新發展區幅員廣闊,看似為香港人提供不少可發展空間。但若你留意細節,政府要貫徹演化成一個「珠三角小都市」,發展區又恰巧和港深邊境劃上一條平衡線,北向對外通道比南向的更為方便,你就清楚發展的對象是誰。

不過當政府凡事也以「增加房屋供應」去包裝,拿著這把「尚方寶劍」的確又讓很多人願意跪低。例如有學者提議填平佔地約1200公頃的船灣淡水湖,為香港人提供30萬個單位,這種「窮得只剩下錢」的計劃,也從不缺乏支持者。放棄香港自己供水系統,完全依賴東江水的生存模式,怎樣看也不是一個要保持競爭力的城市應做的事。食水資源破壞容易,建設困難,這種「全盤投入、沽注一擲」的方式,卻只換來1,200公頃土地,以及數十萬個「安樂窩」,這種發展方向會否有點本末倒置?!不過這也是正好歸納到香港現時主流發展路向,政府眼中發展只是一堆數字。改善生活環境只與經濟發展直接掛勾,多了幾多公頃土地,提供多了幾多萬個單位,這些才能寫進報告裡,告訴別人香港正好好的發展。這裡的人有無水飲、環境污染、生態系統被破壞、活得開不開心?在那些口號式的發展計劃中,是甚麼時候不再在考慮範圍之內,然而2047還未到呢。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SHOW ME YOUR MONEY 錢家有道
BODY CHECK HONG KONG 個個想把脈,唔通個個都想把脈咩
遊走紅白之間 夕陽(工業)無限好專題
告訴你紙媒不會死 夕陽(工業)無限好專題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2030-urban-planning-9004)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