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ley Kubrick漫遊太空50年,關於製作:由創作到拍攝

mensuno HK 於 12/11/2018 發表 收藏文章
《2001:A Space Odyssey》想法如此大膽、如此別具一格的電影,對流行文化竟然有如此深遠的影響。當然,一開始,大師就有這樣的野心。
嶄新拍攝格式

在拍完充滿諷刺意味的《Dr. Strangelove》後,Stanley Kubrick想走另外一條路。1964年春天,美國太空總署的「水手4號」(Mariner 4)太空船飛過火星,使大師希望開拍一部科幻電影,於是,他給科幻小說作家Arthur C. Clarke寫了一封信,告訴他的期望。很快,二人就合作開始撰寫《2001:A Space Odyssey》,這個過程很特別,因為兩個人是同步進行兩個項目:Kubrick的電影劇本和Clarke的同一題材小說。然而,正是這一雙重任務,令影片由最初希望是一部合家歡電影,演變為一部更抽象、更意味深長、更有精神寓意的電影。而為了集資,二人又同共起草了一份提案,向電影公司建議整個創作將會衍生出電影和小說,這吸引了MGM美高梅電影公司投資600萬美元,這在當時科幻電影來說,票房大多遠遠不及這個數字,有了這筆資金,大師正式太空漫遊的旅程。

從第一日創作之初,大師就決定了要拍一部闊銀幕電影,從前拍闊銀幕電影十分困難,三台攝影機並排拍攝三卷菲林,然後三台放映機並排放映,才有闊銀幕的效果。但到了大師拍攝《2001:A Space Odyssey》的時候,已經有了更好操作的70毫米菲林,不過,大師仍然是以拍攝靜態場景為主,利用銀幕的曲面帶給觀眾一種沉浸式的感受。

另外,影片常被認為是第一部運用電腦繪圖科技製作輔助效果的電影,向當時的世界展示了電腦將如何以生動的視覺效果,在未來對電影發生不可抹滅的影響。然而,在本片中所有被認為是「電腦繪圖」的特效,其實都是由手工繪製而成的動畫手稿,全數的連續鏡頭特效,是最傳統手法,利用幻視及模型來達成效果。在迷幻的Stargate一景之中,第一部分是由名為「縫隙掃描成像」(Slit-Scan photography),一種由細縫中將光譜映照在菲林上的攝影技巧所完成,所有在該段落中顯現的圖樣都來自於自然界照片或是各種幾何圖形,包括花與珊瑚等等。

神秘的結局

相比起現在的版本,影片原來是有一個更為明確的結尾,但是,由於Clarke的小說是與電影劇本同步進行,大師感覺到他可以把某些部份脫離於小說,令電影有其獨立性,另一方面又可以用小說去補完整個故事。

在創作時,大師請了一批研究人員和顧問來讓他的電影儘可能地在科學上經得起推敲,讓影片在視覺設計和物理性上愈來愈專業,劇情也是愈來愈撲朔迷離,很多人在第一次觀看時,很難將三部份聯繫起來。影片迷人之處在於,大師將他的理念完全植入在電影的結構中,就算無法完全理解或者無法表述,你依然可以體會到。

說到底,《2001:A Space Odyssey》的魅力來自於其核心的矛盾,它是由當時最先進科技實現的、關於科技的警世寓言。該片視效無與倫比,就算是放在數碼技術沒過多少天就要更新換代的今天,依然經得起考驗。在Steven Spielberg拍《第三類接觸》時,很聰明地聘請了《2001:A Space Odyssey》的Douglas Trumbull來製作特效。在電影中,金錢、科技、以及它們帶來的後果,三者間存在著微妙的作用力。作為藝術文化作品,電影本是站在商業和科技的對立面,但是,如果沒有商業和科技,電影又不可能存在。在眾多深受《2001:A Space Odyssey》影響的電影中,依然可見這種矛盾,如James Cameron的《阿凡達》或者《未來戰士》,同樣以科技去拍攝出最優秀的電影。大師的代表作繼續在荷里活電影業產生迴響,如果沒有《2001:A Space Odyssey》作為先例,就無法想像到會有如《Interstella》、《Arrival》等這樣的寫實派科幻影片。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比《復仇者聯盟 3》更虐心? 關於《Toy Story 4》你要知的是
HAPPY TEMPRANILLO DAY RIOJA真‧地區代表
Stanley Kubrick漫遊太空50年 現代電影大師們的啟蒙偶像
漫遊太空50年 2001: A Space Odyssey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stanley-kubrick%E6%BC%AB%E9%81%8A%E5%A4%AA%E7%A9%BA50%E5%B9%B4-10494)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