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A到Z了解電影寓意,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trix

mensuno HK 於 03/04/2019 發表 收藏文章
Alice in wonderland

愛麗絲漫遊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是英國作家Lewis Carroll於1860年的作品,在充滿想像力的筆觸下,好奇的愛麗絲在追逐兔子的過程中,掉入一個神奇的夢幻世界。在影片中,Neo也是追隨一個有小兔子紋身的性感女郎來到地下Rave Party,從此而一發不可收拾,故事真正開始。

Baudrillard

法國思想家鮑德里亞(Baudrillard)由80年代以來,其作品被廣泛翻譯到英語世界,旋迅速確立其「後現在理論精神導師」之地位。他對消費社會,當代藝術,社會形態及轉型等方面的研究有深入和富於啟發性,他對圖像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對攝影更不無啟發。著作中有「打倒所有堅信有一個真實世界的這種假定」等名言。戲中一開始Neo就從一本書中拿出一張非法軟件,這書就是鮑德里亞的名著《Simulacra and Simulation》(仿像與模擬)。

Cyberpunk

之前講過,電影是cyberpunk的經典,另一cyberpunk的必讀小說,William Gibson在1983年創作的《Neuromancer》。小說中他創造了一個新名詞「網絡空間」,早在互聯網與虛擬實境尚未成為人類文化景觀一部分的時候,他就已對互聯網與虛擬實境描繪出相當具體的圖像。小說史無前例地囊括雨果獎、星雲獎、菲利普·迪克獎,保持着至今無人能破的紀錄。The Wachowskis也承認是William Gibson的粉絲。

Descartes

Descartes(笛卡兒)歐洲近代哲學創始人之一。巨著《Meditationes de prima philosophia, in qua Dei existentia et animæ immortalitas demonstratur》(沉思集)中,談及論證上帝的存在和靈魂的不滅,還有靈魂與肉體有所分別。從懷疑一切事物的存在出發,要尋求一個最可靠的命題作為起點,然後進行推論。笛卡兒進一步深入到數學領域,甚至懷疑連數學也不能相信,這對我存在的懷疑,跟電影中Neo等人一樣。

Existentialism

即存在主義。是追求絕對自由,終極解放,自由選擇。呈現疏離與荒謬,控訴與反叛一切傳統習慣,只有對一切塵世存在的悲慘、無意義徹底確信,才有可能透視出一種從廢墟中升起的通向拯救王國的遠景。而幻滅、荒謬、無望、虛無的「廢墟」感,就是一種贖罪的過程。所謂「存在先於本質」,意思就是人首先存在著,在這個世界上遭受各種波折,而後才能界定他自己,這就是Neo的覺醒經歷。

Fetishism

解戀物癖。弗洛伊德對戀物癖的概念:戀物的對象其實不是商品,而是主體的不願移動。在某樣物體,某個部位,或某種動作上,長時間或多角度的滯留和留戀,這不正正就是影片劃時代的拍攝技巧bullet time嗎?
Gnosticism

諾斯替教。這是初期基督教的一派,尊重某種靈的直覺,含有西亞,東亞哲學,曾被視為邪教。諾斯底的世界觀是「二元論」的;宇宙有兩個神,一善一惡。宇宙所有物質都是邪惡的,靈魂得從肉體中解脫,須有從眾光國度差到世間使者的帶領。這位使者可能是天使,是幻影的靈體;也可能是凡人,暫時獲得更高的力量。在電影裡,就是The One。

Hedonism

享樂主義。第一集中的反骨仔Cypher是典型的享樂主義者,為求感官滿足而背叛了反抗軍。 早在蘇格拉底的時代,人生的「唯樂原則」即得到了哲學上的確立;快樂是與生俱來的東西,也是人生的終極目的。故追求快樂和躲避痛苦,乃人生之兩大規定動作,不用教學,不用證明。

Idealism

在柏拉圖看來,完美形象(Idealism)才是現實的最高層次。經驗現實最不可靠。借用到電影之中,生活在Matrix中的人類電池,其實就我是活在覺我的完美形象之中,真實身份只是一粒人肉電池已不重要。

Jesus

這個寓意是最明顯不過。首先,尼奧的名字Neo,解為「新」,也是英文One(戲中的救世主)的倒拼。他在實現世界蘇醒後,在以古巴比倫國王之名來命名的Nebuchadnezzar的太空船上。在第一集中,Neo先是死去,而後被Trinity一吻喚醒,Trinity即是聖三一,聖父,聖子及聖靈三位一體⋯⋯總之,全片都是充斥了彌賽亞式的救世象徵。

Lacan

拉康(Lacan)是自笛卡兒以來法國最為重要的哲學家,他也是自尼采和弗洛伊德以來最有創意和影響的思想家。他在精神分析學的理論上,對弗洛伊德的理論進行了重要的解讀,也在提出了著名的「鏡像階段」(mirror stage)理論。拉康認為,六至十八個月的兒童利用反映於鏡子之中的身份確認自己的形象。第一集中Neo在鏡子中看到扭曲變形的自我,第二集中Agent Smith終於擺脫Matrix的控制而成為真正獨立個體,也是「鏡像階段」的影像化傳釋。

Marx

著名的馬克思(Karl Marx)發表的《共產黨宣言》中有以下一句:「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於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鬥爭,而每一次鬥爭的結局都是整個社會受到革命改造或者鬥爭的各階級同歸於盡。」電影中電腦與人類這簡單的二元分立,正正就是演繹出馬克思思想中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但現實社會又是否像Matrix世界般,不是機械統治者就是人類製人肉電池⋯⋯

Neuromancer

N for 小說《神經漫遊者》(Neuromancer),文學史上最重要的努科小說,由William Gibson在80年代發佈,還有兩部後續作品《Count Zero》及《Mona Lisa Overdrive》。故事講述一群「電腦牛仔」如何使自己與電腦網路相互連通、並放棄軀體進入Cyberspace去進行奇妙的探險。從構思到風格都非常奇特的作品,影響不少現今科幻電影。

Oracle

在希臘中部靠近帕拿蘇斯山的德爾斐城,阿波羅神殿的我門外寫上女先知德爾斐(Delphic Sibyl)的箴言「認識你自己」。在影片中,同樣有一位先知(Oracle)登場,而且家門口也刻著同樣的標記(只不過是拉丁文)。

Philip K. Dick

創作過《Blade Runner》、《Minority Report》、《Total Recall》等幻科電影的原著小說的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是史上最偉大的科幻小說作家。其作品一直探討人的定義和真假二元對立的問題,他擅長將科幻與神秘主義、純科學和通俗戲劇巧妙地結合在一起,營造出一種獨特氛圍。在簡約寫作風格和基本科幻手法之下,呈現出一個更有深度的未來世界,更不時會引發哲學式的思考和不時湧現的驚人觀點。

Quine

美國哲學家、邏輯家奎因(Quine),是「邏輯實用主義」或「實用主義分析哲學」的重要代表。在他的理論中,任何科學理論都是對「存在是甚麼?」(What is there?)的一種表述。而他又對「排中律」有此解釋:「在同一思維過程中,兩個互相矛盾的思想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個是真的,不能對同一對象既不肯定,又不否定。」這就是說,面對相互矛盾的思想,排中律是沒有似是而非的中間位,必須一真一假,不能都不真不假。這二元化的真相尋找也是電影的基本中心思想。

Real

延續上回,這三部曲的核心問題就正正是Quine的本質論質問:存在是甚麼?真實,道底是存在主義聲稱的客觀體驗,還是僅僅是我們與外界互動產生的感官反應?戲中Morpheus也提出過:「甚麼才是真?你怎麼定義真?如果你說的是氣味、視覺、那麼所謂的真不過是一連串大腦翻譯的電脈衝。」

Socrates

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是柏拉圖哲學路線的創造者。他聽到眾神說他是人間最聰明的人,可是他感到自己並不聰明,於是就到處找有知識的人談話,想推翻此神諭。結果他發現這些所謂有知識的人並沒有知識,又進而發現他自己的聰明,是因為他認識到自己的無知。戲中Morpheus也扮演了一位精神導師,把有能力的Neo從無知中喚醒。

Trinity

戲中女主角的名字,如你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那即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合一。 以「三」記錄的最神聖的思想,莫過於三位一體。有其他宗教都有三位一體說,佛教有所謂三寶:佛、法、僧。道教有所謂玄、元、始三氣,和由原始天尊化身而成的三清。儒家雖不是真正的宗教,但在談到宇宙原始的時候,也認為「太極元氣」,是「函三為一」的。

Utopia

名字由托馬斯·摩爾(Sir Thomas More)的《烏托邦》(Utopia)一書中所寫的完全理想的共和國「烏托邦」而來。意指理想完美的境界,特別是用於表示法律、政府及社會情況。這個詞用來描述一種被稱為「意向社群」的理想社會和文學虛構的社會。這個概念也引申出了其他的概念,最突出的概念就是反烏托邦,即一種不得人心、令人恐懼的極權政府或社會,是如《The Matrix》等cyberpunk作品中最常見的處境。

Virtual Reality

我們又把議題拉回去所謂真實的討論。哲學家Hilary Whitehall Putnam在《Reason, Truth, and History》一書中,提出了「桶中大腦」的大膽假設。這跟電影中的劇情有莫大關係。假設一個科學家將一個大腦從人體取出,放入一個裝有營養液的桶中來維持生理活動,並以超級電腦通過神經末梢向大腦傳遞和原來一樣的各種神經電訊號,則大腦所體驗到的世界,其實是電腦製造的一種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究竟此大腦能否意識到自己生活在虛擬實境之中?

Wakening

蘇醒在影片中有著特殊的寓意,意味著重生、真理、昇華,自我意識的覺醒(wakening),甚至力量的爆發。身處的世界就是一場夢,要沉溺其中,抑或掙脫泥沼,其背後是試圖打破一切意識形態的追求,也是一種拒絕接受「不完美世界」的悲壯努力。 睡眠和甦醒的意像在片中處處可見,也在音樂中體現,如第一集中Rage Against the Machine的插曲《Wake Up》,以及第二集中P.O.D的插曲《Sleeping Awake》。

Xenophobia

解作排外主義。戲中Agent Smith的名句:「人類搬到一個地方,繁殖,再繁殖,直到所有的自然資源都被耗盡。於是,生存的唯一方法就是擴散到另一個地方。這個星球倒是有另外一種生命體遵循同樣的模式,那就是病毒。人類是一種疾病,是地球的癌症和瘟疫。而我們,則是療方。」刺諷的是,最後Agent Smith對付反抗軍的「療方」,就是採取排外主義,把Matrix內的所有程式同化,就像病毒一樣。

Yagyu

三部曲中有不少豐有東方色彩的的動作場面,有功夫也有耍關刀,亦有源自日本的劍道。日本劍道以柳生(Yagyu)新陰流最著名。這由劍聖上泉信綱所創,後傳給柳生宗嚴(石舟齋)而發揚光大,石舟齋後人柳生宗矩是幕府德川將軍家的劍術教練。

Zen

佛學禪宗(Zen)博大精深,其提倡信性本淨,佛性本有,見性成佛,還有佛教十一義主張的無造物主、無我、無常,因果等要義,都幾乎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對應

你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
大隻靚仔一樣出事 Zac Efron登陸Youtube得罪人
認錯最緊要有誠意 道歉用餐廳推介
等一個 與藝術品撞衫的人 耐心等待Stefan Draschan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Matrix 《廿二世紀殺人網絡》背後的哲學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E7%94%B1a%E5%88%B0z%E4%BA%86%E8%A7%A3%E9%9B%BB%E5%BD%B1%E5%AF%93%E6%84%8F-10940)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