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活化文創之旅 第二站:618上海街

mensuno HK 於 24/07/2020 發表 收藏文章
活化建築成為香港舊樓重建的曙光,既可保留原有外貌,又可發展新經濟,堪稱一石二鳥。早年繼南豐紗廠改造而成The Mills後,另一矚目活化項目618上海街終於出台。這片由上海街600至626號14幢分別於20年代及60年代建成的唐樓,被活化成文創空間,唐樓群的13條富韻味的麻石柱如故,柱上的浮雕書法絲毫不損。阿爺的少男時代,終於回來了。

HO SIN WAH
DEPUTY EDITOR-IN-CHIEF
TEXT / HO SIN WAH PHOTO / LU TANG LAI ARCHITECTS、鄭寶鴻

上海街的前世今生

作為旺角最重要的一條街道,上海街的發展可謂身經百戰。街道前身名叫差館街,名字源於1860年代末落成、座落在差館街和公眾四方街(現眾坊街)之間的油麻地警署。油麻地受到當時港英政府的重視,加上是天然港灣,因此成為全九龍最早被開發的地區。1885年新填地街填海工程完成後,差館街由公眾四方街延伸至奶路臣街。由於賣地情況理想,差館街開始熱鬧起來。到了19世紀末,油麻地的人口已達8,000,是九龍之最。其後,差館街更向大角嘴村延伸至大埔道,連接新界。

然而,那時港島也有一條差館街,港府為免混淆,遂於1909年將差館街易名為上海街,就像鄰近的甘肅街、北京道般根據中國省份或城市而命名。從1920年代起,上海街已初具規模漸趨繁榮。由於街道兩頭接近旺角碼頭和佐敦碼頭,鄰近是擠滿漁船的油麻地避風塘,成為不少船客和水上人上岸的購物熱點,亦順理成章演變成九龍的交通樞紐,商業的匯聚點。

很多人誤以為彌敦道是當時最旺的街道,其實上海街才是當時九龍的中心地帶。50、60年代是上海街的高峰時代,騎樓底下的商舖種類應有盡有,以滿足當時市民的生活所需。這些店舖包括鐘錶、鐵器、米舖、蘇杭洋貨、當舖、住家雜貨、中藥、理髮、疋頭綢緞,神香佛像店也為數不少,堪稱為當時九龍的黃金地段,因為那裡的金舖開得成行成市,這與水上人愛金不無關係。直至較後期,上海街盛行涼茶,較著名的有百吉、春和堂和黃碧山等,另有古衣店,以及茶樓如一定好、品心、奇香、雲來和金鳳等舊式茶樓。

沖不走的歲月痕跡

然而,來到今天,上海街在80年代後期因應不同的城市規劃發展,其附近一帶建築物又再次「被洗禮」,舊區重建令上海街幾近人去樓空。位於上海街600至626號14幢唐樓,被活化成具文創空間的活化項目618上海街,建築似新亦舊,將時空徐徐壓縮起來。這裡原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14幢戰前唐樓在2008年建築群被圍板封印起來進行活化。12年後的今日,其中10幢「騎樓」式建築終重生再現於大家眼前。

在緊隨社會步伐而更替形象之時,618上海街亦稍稍保留了如麻石柱、手寫商店名字等舊日留下的不滅痕跡。重生之後,不再作居住之所,成為各式各樣的小店駐腳地。為了保留那個年代樸實的人情味,這裡找不到大型連鎖品牌,取而代之是獨立經營的個性小店,例如古著店美華氏、雜貨店黑地、新加坡社企餐廳廚尊、北歐單品店God Dag、具港式情懷的Restore社企店、專售日本古文房具的常常集品等。它們各自擁有獨一無二的面貌及溫度,真摯地跟人們交流、傳達生活的美學。店主親切的笑容加上有故事的物品,構成一幅滿載久違人情味的美麗風景。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hk.mensuno.asia/node/%E6%9C%AC%E5%9C%B0%E6%B4%BB%E5%8C%96%E6%96%87%E5%89%B5%E4%B9%8B%E6%97%85-14025)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