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hur Yeti:街頭文化絲路

mensuno HK 於 25/06/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記得去年回流香港,機緣巧合與朋友誤打誤撞走進上環一個樓上派對。一踏入這個不多於五百呎的空間,澎湃的techno音樂與迷幻的氣氛洋溢。每張臉孔都是充滿個性的。沒有喜歡搭訕與「抄牌」的俗氣男生;沒有穿着低胸短裙的造作女子,更沒有長了一副「白鴿眼」的門衛。房裏的每一個,都是純粹熱衷地下派對文化的年輕人。就是那刻,我認識了別樹一格的Yeti Out。

從「地下」出發至全世界

也許,大家有着共同的價值觀和相似背景,與Yeti Out創辦人之一Arthur Bray(Arthur Yeti)聊天,就彷彿跟多年不見的老朋友重逢。訪問地點是剛落成不久,位於中環置地廣場,並由Yeti Out掌管的電台錄音室FM BELOWGROUND。BELOWGROUND 是一個致力將非主流文化與高端市場融合的藝術空間,為求塑造一個在時裝、文化、音樂、藝術之間沒有界限的未來。原先是希望帶著品牌進駐,但與合作單位討論後,Arthur發覺在那裡創辦一個Radio Station更能夠實踐這份理念。「如果跟隨一般零售空間的模式,賣只是『潮』和『靚』的產品,這樣是不足夠的。我們是一群怎樣的人?我們代表了甚麼?FM BELOWGROUND 可以令人深入了解Yeti Out。」除了播放Yeti Out的Podcast與他們別具風格且中西合璧的Mix,FM BELOWGROUND 亦會推廣一些本地音樂創作人的作品、訪問設計師或藝術家,甚至談論有關飲食的。

對於這位曾與Coach和Nike合作設計,又是自由撰稿人、DJ及派對搞手的多元創作者來說,一個既是電台錄音室,又是創作空間的24小時另類工作室再適合不過。「我們以前在大角咀有個Studio,好多朋友都在那裡Chill, 『NYPD』(其唱片廠牌Silk Road Sounds旗下的一個音樂組合)都是在那裏建立。如果你想做一些Creative的東西,就不可能只在Board Room(會議室)裡想45分鐘,給別人一些Idea就算。而真的要一起Chill、Hea、吹水,這個Radio Station 就是我們的創作空間。」在香港這個上地鐵像田徑賽跑、點餐慢一分鐘也遭唾罵的城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往往被忽略。若我們連最基本的溝通也失去,又豈能創造任何東西?這就是香港被稱為「創意產業文化沙漠」的原因。

不一樣的文化大熔爐

了解Yeti Out的,自然知道他們不是能夠輕易被定義。就算是句簡單的「你做甚麼的?」,Arthur也直言很難回答。「假設我坐飛機,與旁邊的陌生人交談,然後他問我的職業是什麼,我會說DJ。」他想了想,繼續說:「但DJ這份職業對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定義。父母年代的,會覺得是個婚禮DJ;年紀較少的,會覺得是Chain Smoker那類型的(笑);祖父母年代的,會覺得我們在Pub(較傳統的酒館)工作。」然而,他們僅僅只是DJ與派對搞手嗎?錯。如果你是品牌,他們就是品牌顧問;如果你是夜店,他們就是DJ;如果你是音樂創作人,他們就是唱片公司。Yeti Out,就是這樣多元化。

從主流大眾的角度來看,DJ 就如明星般,每天不是乘搭私人飛機到處玩樂,就是與名媛模特出入豪華的私人派對。因此,DJ這份職業,逐漸成為一眾只為追求名利的踏腳石。相反地,Arthur 打碟是為了搞派對,而Yeti Out 的派對,就是一道連接文化的橋樑。「我覺得香港有很多不同的Layers(層面),Landmark有一群人,大角咀又有一群,亦有很多國際化的人。大家都是生活在香港,但其實我們的生活是分隔開的」此時,你是否忽然留意到,住在港島的不愛去九龍;菲律賓姐姐甚少與白領OL來往;外國留學生不常接觸本地學生,如此類推。大家活在同一屋簷下,何必這樣抽離?

「對我而言,搞一個最理想的派對,就是沒有Guest List且免費的。如果你在一個Yeti Out Party裏,認識到一些平常不會接觸到的人,我們真心會很開心。」Arthur 露出天真的笑容,繼續說道:「音樂是藉口,融合一群來自不同背景的人,才是最終目標。但當然,我們都很喜歡聽新音樂和Party。」此話一完,我倆頓時靜下來,然後大聲爆笑。既可以建立社區凝聚力,又能夠從中作樂,何樂而不為?

非主流「主流」

由最初13、14歲時替DJ在街上派發派對宣傳單張,以賺取每位$10佣金的Arthur,聯同英國讀書時期的室友Erisen,以及孖生弟弟Tom成立多元創意組織Yeti Out,會在不同出奇不意的地方如重慶大廈和大館搞派對、又曾於巴黎時裝週設置pop up,甚至在Coachella 2019與Aphex Twin、Four Tet及Virgil Abloh等國際頂尖音樂創作人並列演出。如今,十年後,Yeti Out已成為香港、倫敦與上海炙手可熱的派對搞手。受到各大品牌青睞,亦在世界知名的音樂節表演,不怕失去原本地下文化的精神嗎?「要感染更多人,你就要做到『Pop Level』(入流)。而很多時候,(遊走在非主流與主流之間)這個範疇的人,永遠都被定型。」

他續指,通常他們會被歸納成兩類,「一種是Kanye West,Loud and Can’t Control the Way He Delivers」泛指擁有強烈的意見,卻不能適當地表達;「另一種,就是Struggling Artist。」即苦苦掙扎才能勉強維持生計的藝術家。「但其實我覺得是有第三個選擇的——你不需要做一個Struggling Artist,你亦可以適當地表達自己的意見。若溝通不好,整輩子都只會在大角咀搞派對,你亦只會影響到那一群人。但如果你是在Landmark,或是在一個Unexpected 的地方去做Unexpected的事,你可以影響另一群人。」短短的四十分鐘,巳經有六、七位明顯來自不同背景的人,透過錄音室的玻璃窗,特意走來跟Arthur打招呼。看來,他與目標的距離其實不太遠。

最後,他輕輕的說:「這裏的人對我們的東西,明顯沒有興趣。但如果你不去一個沒人明白你的地方,你又怎樣能夠改變他們的思想?」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s://mensuno.hk/people/arthur-yeti%ef%bc%9a%e8%a1%97%e9%a0%ad%e6%96%87%e5%8c%96%e7%b5%b2%e8%b7%af)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