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筆時為3月初,專門上演粵劇、開業超過半世紀的新光戲院剛正式結業,對於台前幕後的粵劇人士自是大事件。我雖稱不上是粵劇迷,但早陣子曾透過「粵劇」探究香港文化傳承,聽到這消息感到幾分諷刺,也令我對大戲迷的悲傷產生多幾分共感。這個地標結業一剎,呈現了時代齒輪的轉動。然而日子依然要過,內容依然要做,於是我訪問了兩位粵劇新生代演員千言與芯融,二人均著力將粵劇融入流行文化,在時代交替之際,讓大眾一起思考粵劇產業該何去何從。
結緣粵劇
PHOTO / TOMY TONG
粵劇演員分為六大行當: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千言主力演出文武生與小生,至於芯融則飾演正印花旦、二幫花旦。談到接觸粵劇的契機,千言表示他自出生便對音樂十分敏感,湊巧他就讀的幼稚園旁的老人院常設粵劇班,每天他會站在門口看導師教導粵曲;某天粵劇導師主動打開話匣子,充滿表演欲的他跑到台上演唱《帝女花》中的《香夭》初嚐登台演出。及後他在報刊看到粵劇學院招生,便求家人帶他報名,在七、八歲時正式投入粵劇世界。至於芯融則出身粵劇世家,兩位師父文千歲、梁少芯正是她的姨公姨婆,家庭活動時經常會唱懷舊金曲或粵曲,耳濡目染下她從小便對粵曲不陌生,及至千連芯粵劇研究院開辦,兩人同為首屆學員而結緣。學藝多年後,如今兩人都會周遊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各地演出。
一日為師 終生為師
PHOTO / TOMY TONG
千言與芯融歷經正統的粵劇基本功訓練「唱做唸打」,技藝傳承的概念,早早已體現在兩人藝名,包括千言的「千」與芯融的「芯」正是師承文千歲、梁少芯的憑證,芯融更有感年少練就穩固基本功對演出的幫助: 「師父已移民美國,有時候想學新技巧或者新角色,如非親身飛往探訪上課,便以WhatsApp發問,但更多時候都是靠從小練習的基本功,譬如扇舞、長水袖等粵劇的功架,還有該如何應用於不同角色。」她補充演出以外,學習粵劇其實同時在學做人:「粵劇一直推崇尊師重道,不能忘本,所以學習粵劇的人講求修養,亦懂得尊重前輩長輩。」
PHOTO / 受訪者提供
千言表示,師父亦會傳承正統排場:所謂「排場」是一種套路演出,包含各類粵劇經典情節,如點翰、逼宮、打和尚等,因早年粵劇以「提綱戲」形式演出,劇本沒有對白只有大綱及列出排場,角色對答由演員自由發揮,是傳統的做法。但在劇本台詞化的年代,大部份地方的古老排場已經失傳,他們比較幸運,能夠繼續學習上一代留下的歷史魂寶。他又指師父的指導並不算十分嚴苛,但依然好關心兩人每一次演出的效果,即使現在身處半個地球之外,都會關心兩人生活,亦大方解答任何表演上的疑難,在技藝以外更體現「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傳統精神。
PHOTO / 受訪者提供
不過即使師承大老倌,千言坦承他倆粵劇生涯的起步點不比別人高,反而為免有辱師門,最初演出會有更大壓力:「每一個人都說『你跟文千歲、梁少芯出身,一定不會有失誤』之類的話,有時犯的錯未必與師父有關,但行規卻是先指責師父。背負兩個師父的招牌,更要規行矩步地做每一件事。」他表示師父曾坦承移民後他們也沒法幫助太多,要得到前輩或者班主發掘,甚至吸引大眾目光,還是要靠個人努力在行內站穩腳。
流行文化的衝擊
PHOTO / 受訪者提供
PHOTO / 受訪者提供 上世紀50、60年代沒有電視、收音機,唯一娛樂就是出外看大戲,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粵劇名伶的社會影響力,甚至比現在的流行天王天后更高。但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每一代均有新興娛樂,連電視台都面臨受眾減少,更遑論粵劇;從這一點來看,粵劇的確與流行文化處於對立,但此非必然。好比千言與芯融近年嘗試帶領粵劇與流行音樂交流,此前英國唱作人Sam Smith到港進行巡迴演出,希望在其演唱會前欣賞粵劇演出,千言獲邀成為表演者,演出之影片在社交媒體成為一時佳話,並從而多了不同領域的工作機會。數年前本地R&B歌手Gareth T亦邀請他參演〈孤單〉MV,於鏡頭內本色演出,讓年輕新世代感受粵劇的律動。至於芯融則於本地Hip Hop歌手Novel Fergus的〈江湖〉客串聲演,更因而踏上Clockenflap音樂節現場演唱;兩位接受流行文化單位邀約的經驗,證明了粵劇不可取代的唱腔與音色,在音樂層面依舊備受青睞。
PHOTO / 受訪者提供
二人與流行音樂合作的經歷,讓他們體會到流行與粵劇非二元:「若要吸引年輕人留意,少不免要將潮流文化融入粵劇元素,對新一代更有共鳴。不時聽到戲迷今晚追粵劇、明天追Mirror,新興音樂更像是助力幫助我們連結新一代。」而兩位亦表示自己私下也鐘情流行音樂,芯融愛聽Coldplay、周深,而千言則是Adele和許廷鏗的忠實粉絲。
追尋新派粵劇
PHOTO / 受訪者提供
隨著新光閉幕,老闆李居明以「郭靖失守襄陽城」作比喻,而他們亦有失去一部份回憶的感覺:「以前師父時有不同班牌在那演出,所以我們經常會到新光看戲,或者每一次學院演出都是在新光,因此這個場地是許多前輩口中的『戲曲搖籃』,培育了許多粵劇演員。」芯融直言回憶是一回事,但新光結業首當其衝是場地限制:「新光只需打電話預約便可,而其他粵劇場地其實比較難申請,動輒數以年計的時間作審批,然後政府場地不是專門供粵劇使用,又存在好多場地限制,譬如西九場地佈景不可超過兩米,現在一個場景也許只剩下一道門,將上半部份的佈置切去。」更實際的數字是,粵劇圈每年將少了365場演出,兩位伶人每個月都少了兩至三個演出機會,對於幕後工作人員亦然。
PHOTO / 受訪者提供
所以傳承成為逼在眉睫的議題,兩位不約而同認為最逼切的還是增加觀眾,千言表示:「其實一直有新演員願意入行,但觀眾全是年紀較大的一羣,就算是子女都未必願意陪看,大眾還是覺得粵劇很悶。」芯融則補充:「演藝學院已經有粵劇表演學位,亦有內地演員來港發展,卻沒有年青觀眾欣賞這項傳統;政府或者業內人士努力進行推廣,但通常學校只會帶學生看一、兩次,或者朋友也是偶爾捧場。若要吸引大眾自發地觀賞粵劇,尚有一段很長的路。」兩人提到李居明創作的時事性粵劇如《粵劇特朗普》可能是新出路;他們與潮流文化互動的舉措,正是期盼年青一代得知香港尚有粵劇的存在。
PHOTO / 受訪者提供
訪問最後,芯融與千言以「學到老,做到老」形容粵劇,即使是演了無數遍的《帝女花》,與不同人搭檔也會有所不同;而演員在每一次演出後更會反覆檢討、鑽研角色,發掘更多可能性。雖則在即食文化主導的當下,效率、性價比等可被量化的指標成為審斷優劣的唯一標準,電影節奏要快、文案要短、音樂要洗腦,「精雕細琢」確實是不划算也不討好的事。然而,正是「匠人精神」,使他們在喧囂中保持初心,力求完美。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讓每一個角色、每一場演出都充滿對表演的熱情與韻味,轉化作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即使面對挑戰,他們仍然相信,真正的價值在於對每一個細節的用心與尊重。
TEXT & STYLING / COSCO YIM
PHOTOGRAPHY / TOMY TONG、受訪者提供
MAKE-UP & HAIR STYLING / ARABELLA SO
WARDROBE / SHANGHAI TANG、SHIATZY CHEN
延伸閱讀:林家謙:自己好像不設目標時,反而會比想像達成更多。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s://mensuno.hk/people/%e6%96%b0%e6%b4%be%e7%b2%b5%e5%8a%87%ef%bd%9c%e5%b0%88%e8%a8%aa%e7%b2%b5%e5%8a%87%e6%bc%94%e5%93%a1%e5%8d%83%e8%a8%80%e5%8f%8a%e8%8a%af%e8%9e%8d)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結緣粵劇
PHOTO / TOMY TONG
粵劇演員分為六大行當:文武生、小生、正印花旦、二幫花旦、丑生、武生。千言主力演出文武生與小生,至於芯融則飾演正印花旦、二幫花旦。談到接觸粵劇的契機,千言表示他自出生便對音樂十分敏感,湊巧他就讀的幼稚園旁的老人院常設粵劇班,每天他會站在門口看導師教導粵曲;某天粵劇導師主動打開話匣子,充滿表演欲的他跑到台上演唱《帝女花》中的《香夭》初嚐登台演出。及後他在報刊看到粵劇學院招生,便求家人帶他報名,在七、八歲時正式投入粵劇世界。至於芯融則出身粵劇世家,兩位師父文千歲、梁少芯正是她的姨公姨婆,家庭活動時經常會唱懷舊金曲或粵曲,耳濡目染下她從小便對粵曲不陌生,及至千連芯粵劇研究院開辦,兩人同為首屆學員而結緣。學藝多年後,如今兩人都會周遊美國、加拿大,以及東南亞各地演出。
一日為師 終生為師
PHOTO / TOMY TONG
千言與芯融歷經正統的粵劇基本功訓練「唱做唸打」,技藝傳承的概念,早早已體現在兩人藝名,包括千言的「千」與芯融的「芯」正是師承文千歲、梁少芯的憑證,芯融更有感年少練就穩固基本功對演出的幫助: 「師父已移民美國,有時候想學新技巧或者新角色,如非親身飛往探訪上課,便以WhatsApp發問,但更多時候都是靠從小練習的基本功,譬如扇舞、長水袖等粵劇的功架,還有該如何應用於不同角色。」她補充演出以外,學習粵劇其實同時在學做人:「粵劇一直推崇尊師重道,不能忘本,所以學習粵劇的人講求修養,亦懂得尊重前輩長輩。」
PHOTO / 受訪者提供
千言表示,師父亦會傳承正統排場:所謂「排場」是一種套路演出,包含各類粵劇經典情節,如點翰、逼宮、打和尚等,因早年粵劇以「提綱戲」形式演出,劇本沒有對白只有大綱及列出排場,角色對答由演員自由發揮,是傳統的做法。但在劇本台詞化的年代,大部份地方的古老排場已經失傳,他們比較幸運,能夠繼續學習上一代留下的歷史魂寶。他又指師父的指導並不算十分嚴苛,但依然好關心兩人每一次演出的效果,即使現在身處半個地球之外,都會關心兩人生活,亦大方解答任何表演上的疑難,在技藝以外更體現「一日為師,終生為師」的傳統精神。
PHOTO / 受訪者提供
不過即使師承大老倌,千言坦承他倆粵劇生涯的起步點不比別人高,反而為免有辱師門,最初演出會有更大壓力:「每一個人都說『你跟文千歲、梁少芯出身,一定不會有失誤』之類的話,有時犯的錯未必與師父有關,但行規卻是先指責師父。背負兩個師父的招牌,更要規行矩步地做每一件事。」他表示師父曾坦承移民後他們也沒法幫助太多,要得到前輩或者班主發掘,甚至吸引大眾目光,還是要靠個人努力在行內站穩腳。
流行文化的衝擊
PHOTO / 受訪者提供
PHOTO / 受訪者提供 上世紀50、60年代沒有電視、收音機,唯一娛樂就是出外看大戲,薛覺先、馬師曾、紅線女等粵劇名伶的社會影響力,甚至比現在的流行天王天后更高。但資訊科技日新月異,每一代均有新興娛樂,連電視台都面臨受眾減少,更遑論粵劇;從這一點來看,粵劇的確與流行文化處於對立,但此非必然。好比千言與芯融近年嘗試帶領粵劇與流行音樂交流,此前英國唱作人Sam Smith到港進行巡迴演出,希望在其演唱會前欣賞粵劇演出,千言獲邀成為表演者,演出之影片在社交媒體成為一時佳話,並從而多了不同領域的工作機會。數年前本地R&B歌手Gareth T亦邀請他參演〈孤單〉MV,於鏡頭內本色演出,讓年輕新世代感受粵劇的律動。至於芯融則於本地Hip Hop歌手Novel Fergus的〈江湖〉客串聲演,更因而踏上Clockenflap音樂節現場演唱;兩位接受流行文化單位邀約的經驗,證明了粵劇不可取代的唱腔與音色,在音樂層面依舊備受青睞。
PHOTO / 受訪者提供
二人與流行音樂合作的經歷,讓他們體會到流行與粵劇非二元:「若要吸引年輕人留意,少不免要將潮流文化融入粵劇元素,對新一代更有共鳴。不時聽到戲迷今晚追粵劇、明天追Mirror,新興音樂更像是助力幫助我們連結新一代。」而兩位亦表示自己私下也鐘情流行音樂,芯融愛聽Coldplay、周深,而千言則是Adele和許廷鏗的忠實粉絲。
追尋新派粵劇
PHOTO / 受訪者提供
隨著新光閉幕,老闆李居明以「郭靖失守襄陽城」作比喻,而他們亦有失去一部份回憶的感覺:「以前師父時有不同班牌在那演出,所以我們經常會到新光看戲,或者每一次學院演出都是在新光,因此這個場地是許多前輩口中的『戲曲搖籃』,培育了許多粵劇演員。」芯融直言回憶是一回事,但新光結業首當其衝是場地限制:「新光只需打電話預約便可,而其他粵劇場地其實比較難申請,動輒數以年計的時間作審批,然後政府場地不是專門供粵劇使用,又存在好多場地限制,譬如西九場地佈景不可超過兩米,現在一個場景也許只剩下一道門,將上半部份的佈置切去。」更實際的數字是,粵劇圈每年將少了365場演出,兩位伶人每個月都少了兩至三個演出機會,對於幕後工作人員亦然。
PHOTO / 受訪者提供
所以傳承成為逼在眉睫的議題,兩位不約而同認為最逼切的還是增加觀眾,千言表示:「其實一直有新演員願意入行,但觀眾全是年紀較大的一羣,就算是子女都未必願意陪看,大眾還是覺得粵劇很悶。」芯融則補充:「演藝學院已經有粵劇表演學位,亦有內地演員來港發展,卻沒有年青觀眾欣賞這項傳統;政府或者業內人士努力進行推廣,但通常學校只會帶學生看一、兩次,或者朋友也是偶爾捧場。若要吸引大眾自發地觀賞粵劇,尚有一段很長的路。」兩人提到李居明創作的時事性粵劇如《粵劇特朗普》可能是新出路;他們與潮流文化互動的舉措,正是期盼年青一代得知香港尚有粵劇的存在。
PHOTO / 受訪者提供
訪問最後,芯融與千言以「學到老,做到老」形容粵劇,即使是演了無數遍的《帝女花》,與不同人搭檔也會有所不同;而演員在每一次演出後更會反覆檢討、鑽研角色,發掘更多可能性。雖則在即食文化主導的當下,效率、性價比等可被量化的指標成為審斷優劣的唯一標準,電影節奏要快、文案要短、音樂要洗腦,「精雕細琢」確實是不划算也不討好的事。然而,正是「匠人精神」,使他們在喧囂中保持初心,力求完美。這份對藝術的執著與熱愛,讓每一個角色、每一場演出都充滿對表演的熱情與韻味,轉化作文化傳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即使面對挑戰,他們仍然相信,真正的價值在於對每一個細節的用心與尊重。
TEXT & STYLING / COSCO YIM
PHOTOGRAPHY / TOMY TONG、受訪者提供
MAKE-UP & HAIR STYLING / ARABELLA SO
WARDROBE / SHANGHAI TANG、SHIATZY CHEN
延伸閱讀:林家謙:自己好像不設目標時,反而會比想像達成更多。
資料來源:men's uno (https://mensuno.hk/people/%e6%96%b0%e6%b4%be%e7%b2%b5%e5%8a%87%ef%bd%9c%e5%b0%88%e8%a8%aa%e7%b2%b5%e5%8a%87%e6%bc%94%e5%93%a1%e5%8d%83%e8%a8%80%e5%8f%8a%e8%8a%af%e8%9e%8d)
本文由《men's uno》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