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計劃接管全世界:繼廣告和新聞後,下一個風口在哪裏?

TECH2IPO 於 26/04/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那是春日一個狂風大作的下午,地點是舊金山梅肯堡會展中心。會展中心的前身是一個軍事基地,但現在主要被用作商業用途。曾經用作存儲軍需用品的倉庫已經被井然有序的標誌和閃閃發光的燈泡所覆蓋,各種各樣的小吃琳琅滿目。會展中心的後面是在 Instagram 上廣受歡迎的惡魔島,前面則是一個停車場,裏面停滿了 Uber 和 Lyft 的專車。蘇格蘭流行樂隊 Chvrches 也曾在此登台表演。樂隊在演唱前幾首歌曲時,只有一小撮鐵桿粉絲聚集在舞台前方。在舞台左右兩側則有一些揹着雙肩包的中年男子,正在用塑料杯喝着雞尾酒的他們也會隨着音樂的節奏晃動自己的腦袋。

現場的喧囂預示着 Facebook 公司 F8 大會的到來。F8 大會最早於 2007 年開始舉辦,Facebook 最初僅將其視為俘獲開發者芳心的一種途徑。但隨着會議所涉及的內容越來越綜合,會議的設計也越來越精巧,F8 大會逐漸變成了 Facebook 公司發佈年度計劃的一個重要平台。在參加會議的 2,600 名與會者當中,絕大部分都支付了 595 美元的入場費用。Facebook 龐大的用户羣體一直被外界視為價值匪淺的寶藏,因此與會者都希望能在會議中找出讓產品和 Facebook 進行整合的絕佳方式。除了正常的商業化內容外,在會議中與會者還可以享受到酒宴和娛樂節目。

在樂隊表演的舞台上,馬克·Mark Zuckerberg(Mark Zuckerberg)以一段專題演講為會議拉開序幕。樂隊的主唱成員甚至還開起了玩笑,將現年 31 歲的Mark Zuckerberg和星球大戰的反派凱洛·任(Kylo Ren)作了一番對比。這個玩笑讓會議成功破冰,現場的歡呼聲和掌聲變得愈發熱烈。當Mark Zuckerberg宣佈向每名與會者贈送一套免費虛擬現實設備和一台三星智能手機時,與會者的情緒被推向高潮。在與會者眼中,Mark Zuckerberg無疑比搖滾明星要更為耀眼。






Mark Zuckerberg在大會上演講時非常鎮定自若,其堅定的口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一位總統向公民發表演講的情形。「我們已經從相互隔閡的時代進入到大一統的時代,我們的生活將會因此變得更好。」Mark Zuckerberg在會議上説道。他還補充稱讓全世界實現連接正是他的使命。

Mark Zuckerberg還在會議上向那些「選擇故步自封並給全世界的連接帶來阻礙的個人和國家」發出警告,這番言論無疑切合了他個人和公司的意識形態。Mark Zuckerberg的這番言論已經超越了科技的範疇,完全有政客發表演説的風範。

「我們要有尋找希望的勇氣,同時需要克服恐懼。」Mark Zuckerberg説道。在這一套辭藻以及隨意着裝的背後,Mark Zuckerberg所傳達的信息非常明確:Facebook 已經成長為一家巨頭公司,他們需要直面全球化挑戰,併為持續的繁榮打好根基。

Facebook 的用户數量已經再創新高:每個月至少使用一次 Facebook 的用户人數高達 16 億,約為全球互聯網用户人數的一半。需要注意的是,該統計數據尚未囊括位列 Facebook 旗下的 WhatsApp 和 Instagram 等網站,前者的每月活躍用户數超過 10 億,後者也高達 4 億。

此外,Facebook 還計劃在 37 個國家提供免費的基礎服務。他們會為這些國家的手機用户提供免費但數量有限的軟件應用,但有批評家認為這個計劃給 Facebook 賦予了過高的權限,後者可以控制 10 億互聯網新用户的上網體驗。

「相信你也聽説過 Facebook 即將連接全世界的陳詞濫調,但他們的所作所為絕對不是出於慈善的目的。他們希望連接的是商業體,而不是人。」風投資本家歐姆·馬利克(Om Malik)説道。馬利克的話讓我們得到了警醒:如果你沒有為支付任何費用,那麼你本身就是產品的一部分。

Facebook 在 2015 年第四季度的收入額高達 58 億美元,他們盈利的關鍵並不僅僅在於龐大的用户體量,更在於用户在產品上所消耗的時間。據 ComScore 的分析師統計,年齡介乎 18 至 34 歲的美國人每月在社交媒體上所消耗的時間多達 30 個小時,其中 26 個小時被消耗在了 Facebook 上面。

你的每一次點擊,每一個贊,每一條評論以及每一段關係都有助於 Facebook 建立起和你有關的個人檔案。其他公司可以向 Facebook 支付一定的費用,以便找出那些不論是年齡、位置、關係狀態還是興趣均符合要求的目標羣體。這就是 Facebook 盈利的祕密,他們所擁有的用户檔案正是廣告商所垂涎的寶藏。





在 Facebook 這個平台上,最讓用户着迷的無疑是所謂的「內容」。首當其衝的是一些個人層面的內容,包括我們的狀態更新、想法、感受以及一些彰顯機智的評論等等,但很快我們就會發現自己的朋友並不如想象中有趣。第二層面是圖片,隨着智能手機的興起,攝影已經變得空前的方便。人們也樂於相信圖片的敍述勝於千言萬語,因此人們總是樂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一些酸奶和熱狗的照片。但很不幸,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是稱職的攝影師。

就在這個時候,Facebook 明智地選擇了介入。正是這種主動性讓 Facebook 實現了轉化,當 MySpace、Friends Reunited 和 Twitter 等社交平台逐漸淡出的時候,Facebook 反而愈加昌盛,併成為一代社交巨頭。

在意識到用户希望將對話保持在隱私的層面中後,Facebook 果斷將 Messenger 打造成一款獨立的應用,用户的反響也證明了這是一個明智之舉。正當圖片分享應用 Instagram 開始吸引眼球的時候,Facebook 向其發起了收購。但和一般公司的做法不同,在收購完成後,Facebook 並沒有將其整合到自己的產品當中,而是允許其作為一個獨立的品牌繼續運營。

接下來我們需要分析第三個層面:讓傳媒公司創作的內容根植於 Facebook 平台之上。在傳媒公司眼中,這無疑是一個喜聞樂見的舉措,因為 Facebook 龐大的用户體量很好地切合了它們的需求。傳媒公司無需再千方百計地誘使讀者進入自己的網站,它們僅需以推送的形式向讀者發送新聞消息即可。這項政策在極大程度上提升了新聞網站的瀏覽量,統計結果顯示通過社交網絡登錄到新聞網站的用户約佔總量的四分之一。

Facebook 的下一項措施是所謂的「新聞快讀」功能,在引入該功能後,用户無需離開社交應用即可閲讀完整的新聞信息。這個功能無疑可以為用户提供便利的閲讀體驗,但同時也犧牲了內容創造者的網站流量,後者也不能決定內容的展示方式。新聞出版商可以在文章中插入廣告,又或者以有償的方式將廣告的插入權限讓給 Facebook。

通過使用 Facebook 最新的視頻直播工具,BuzzFeed 在網上直播了用橡皮筋勒爆西瓜的實驗,並吸引了超過 800,000 名觀眾(現在播放量已經突破 1000 萬)。但直播業務也存在和新聞快讀功能相似的難題。

「Facebook 擁有至高無上的統治力,它可以對所有新聞出版商產生深遠的影響。」一位開發者在 F8 大會上説道,「在過去 2 年中,我們公司的增長主要依託 Facebook 和 Google。」

作為一個社交王者,Facebook 已經開始對傳媒公司的變革方向產生深遠影響。每當 Facebook 發佈一項新功能,所有新聞出版商都會競相迎合新功能的需要,以免陷入被算法降級的局面。

已經在新聞產業內佔據可觀份額的 Facebook 將眼光轉向了數字化服務領域,他們希望將一些數字化服務引入自己的產業王國,以更好地滿足用户的需求。Facebook 感興趣的數字化項目包括電子書籤、全視覺視頻、客服機器人、支付業務以及虛擬現實產品等等。針對上述每一個項目,Facebook 都為開發者設計了簡單易用的插件。Facebook 本身或許無需使用這些插件,但對於開發人員而言,這些插件無疑可以讓產品更好地整合到 Facebook 上,而且為他們免除了重新打造系統的麻煩。

一直以來,Facebook 都在努力抹殺那些有可能致使用户離開的因素,現在用户已經可以在 Facebook 上召喚計程車、打電話、支付費用以及閲讀新聞信息。此外,Facebook 還會竭力維持平台的潔淨程度,他們設立了嚴格的標準以隔絕互聯網上的不當信息。

如果説視頻直播是第四層面,那麼人工智能技術和虛擬現實技術則絕對稱得上是第五層面。Facebook 的策略是儘可能在用户的互動上尋求變現機會,而這兩項技術無疑符合公司的價值觀念。

「計算機的發展越來越貼近我們和現實世界的互動方式。在將來,我們可以通過手指和語言和計算機進行互動而無需再依託鍵盤,這無疑是一個意義重大的發展。」Facebook 的首席產品官克里斯·考克斯(Chris Cox)説道。
現在 Facebook 已經開始使用人工智能技術為用户提供個性化的新聞消息推送,這個平台甚至可以在一幅圖片中找到用户本人,以及為用户發佈的消息提供翻譯服務。這家公司還開發了圖像識別技術,可以在圖片和視頻中識別出不同的物品,甚至連小狗的品種也可以辨別。

Facebook 的終極目標是開發出可以識別人與人之間互動的細微差別的算法。面向社交的虛擬現實技術可以大幅度拉近用户溝通的距離,讓用户有種置身於同一片空間的感覺,彷彿在使用 3D 版的 Skype。Facebook 的這項算法對面向社交的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尤為重要。

在 F8 大會上,Facebook 使用 Oculus Rift 頭戴式設備讓與會者粗略地體驗了在虛擬空間中進行交流的感覺。在這次體驗過程中,用户只能使用卡通版的化身進行交流,這種化身可用的面部表情和手勢都非常單一。想要讓用户獲得一種和真人進行交流的體驗,虛擬現實系統必須要捕捉到用户最細微的動作和表情變化,併為用户構建一個模擬程度極高的虛擬人像。

亞西爾·謝赫(Yaser Sheikh)是 Oculus Rift 研究小組的領導人,他計劃通過一項名為「Panoptic Studio」的拍攝技術以全方位的角度記錄人們的活動,並對人們在互動過程中所使用的數千種手勢和表情進行分類。人類語言學家愛德華·薩丕爾(Edward Sapir)曾經對這種分類進行過描述:「目前人類在交流過程中所展現的細微動作和暗號均沒有被明確地記錄下來。儘管我們很難明確説出這類動作到底在傳達什麼信息,但我們在交流過程中卻總能心領神會。」

「我們需要讓計算機讀懂薩丕爾所説的暗號。」謝赫説道。換言之,Facebook 最大的願望是讀懂我們的意圖和情緒。我們不難想象,一旦這項技術成為可能,其應用範圍勢必會超越虛擬現實領域。Facebook 的首席技術官邁克·施羅普弗(Mike Schroepfer)認為一些屬於擴增實境範疇的設備(例如智能眼鏡和耳機)可以幫助用户在交流過程中收集更多信息,進而提升交流質量。

「當設備發出的警告信號顯示你對我所討論的內容有所懷疑時,我可以稍作停頓以進行澄清。」施羅普弗表示。

Mark Zuckerberg在大會演講中説道:「我們的目標是開發出比人類的感知更靈敏的人工智能系統,這個系統可以接收更多的細微信息,進而提升交流質量。」

虛擬助手可以在複雜的社交情況中為用户提供導航工作。在引入無處不在的虛擬助手後,Facebook 可以擺脱應用的限制。

謝赫表示:「現在我們距離為用户的社交互動開發計算機模型還有很長一段時間。但隨着項目的進展不斷向前推進,我對目標的實現很有信心。」





就目前而言,Facebook 已經可以通過現有的產品賺取高額的收入,特別是那些尚未插入廣告的產品。「目前他們還沒有打開 WhatsApp 和 Messenger 的盈利按鈕,就這兩款產品的用户基礎看來,想要大幅度盈利應該不是難事。」Jackdaw Research 的首席分析師簡·道森(Jan Dawson)表示。

現在甚至連機器人也出現了。Facebook 在 F8 大會上發佈了「Messenger bots」,這款具備對話功能的輕量級產品被整合到了通信應用之中。你無須特意下載這些應用,只需像和聯繫人發送信息一樣,通過發送信息尋求幫助即可。

「在我們的印象中,商業、服務和品牌是非常分散的三個概念。」Messenger 的領導人大衞·馬庫斯(David Marcus)説道,「我們需要致電特定的人物,在網站上填寫表格,發送郵件以及下載應用。」此外,馬庫斯還補充稱機器人可以讓許多簡單的諮詢過程變得自動化,用户可以自助查詢訂單情況,查詢機票以及訂購鮮花等等。

通過將機器人引入到 Messenger 之中,Facebook 可以讓品牌更好地與用户進行一對一的對話,進而為品牌提供更多數據挖掘和變現機會。在馬庫斯眼中,機器人信息也可以為公司帶來鉅額收益,對此我們不難理解。當用户開始綁定信用卡和 PayPal 賬户時(馬庫斯曾就職於 PayPal),Facebook 有可能會成為一個極為強勢的零售引擎。

在中國,騰訊公司的微信產品所採用的正是這種模式。微信用户可以和數千萬個品牌進行互動,還可以訂購餐飲和電影票,向朋友轉帳以及完成支付活動。此外,用户還可以通過微信閲覽新聞,辨別音樂以及預約活動。

道森認為亞馬遜公司將於近期採用相似的策略。「他們似乎在不知不覺之間就打造出了一個商業化平台。每一家公司都擁有一個 Facebook 帳户,各種廣告也開始進駐到 Facebook,你還可以和客户機器人交流。除了產品的銷售活動以外,一切似乎已然齊備。」他説道。

Facebook 不太可能會進入到物流行業,當他們完全可以和用户建立起聯繫,並從每筆成交款中獲得提成。因此和新聞出版商以及廣告商一樣,零售商很快也會進入一段浮士德式的時期。





我們很容易遺忘 Facebook 曾經因為錯誤估計用户從台式設備轉移至移動設備的速度而面臨生存危機。經歷過一年的時間,Facebook 終於狠心耗資 10 億美元收購了 Instagram,並開始考慮應如何通過面向智能手機的應用賺取收益。自那時起,Facebook 在收購和克隆競爭對手的產品時就變得異常有魄力。

儘管概率很低,但競爭對手還是有可能開發出足以替代 Facebook 的產品。擁有眾多產品的 Facebook 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變得無處不在,每一個潛在的威脅對手都以被收購的局面告終,Instagram 和 WhatsApp 就是最好的例子。

但儘管如此,Facebook 的收購清單上還是出現了漏網之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 Snapchat。截至今天,Snapchat 已經擁有高達 1,000 萬名日常活躍用户。在 2013 年,Facebook 曾嘗試以 30 億美元的資金收購 Snapchat,但後者沒有同意。面對這個局面,Facebook 很快就推出了一款名為「Slingshot」的複製品,但這款產品並沒有取得成功。在後續的日子裏,Facebook 也曾經嘗試引入多項 Snapchat 的功能,例如稍縱即逝的信息以及圖像編輯工具等。在最近,Facebook 甚至還推出了一款可以讓用户換臉的濾鏡,以及一種可供掃描使用的個人二維碼,和 Snapchat 的功能如出一轍。

Snapchat 或許能讓 Facebook 感到苦惱,但分析師卻認為前者尚不足以對後者形成威脅。「Snapchat 顯然是一個競爭對手,但他們目前所針對的只是特定年齡層的用户。隨着用户的規模越來越大,網絡效應會愈發顯著,想要克服這個瓶頸並不容易。」道森表示。

「Snapchat 或許可以成為 Messenger 和 WhatsApp 的競爭對手,但尚不足以對 Facebook 構成威脅,因為後者儼然已經成為了一個系統化的存在。」Facebook 前僱員保羅·亞當斯(Paul Adams)表示。

「Facebook 的應用極為廣泛,它是一個絕對會讓競爭對手感到頭疼的存在。」

不論你的感受如何,Facebook 的崛起已經成為一個事實。而為了趕上發展的列車,出版商、企業和品牌無疑均需要依附 Facebook 所提供的平台。

文章來源 :theguardian,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 阮嘉俊 編譯,譯文由創見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TECH2IPO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