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滅絕?這不只是危言聳聽

TECH2IPO 於 04/05/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核戰爭、全球氣候變化、傳染病的肆虐都會使上千萬人喪生。這些都是全人類所遭遇的最大威脅。它們是人類的噩夢,而且它們是真實存在的,是人類社會每天都需要去解決的問題。不僅如此,根據英國的「應對全球挑戰基金會」的一份報告,這些威脅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該基金會的年度報告《全球重大災難風險》提出了一個讓人非常吃驚的數字:在美國人的一生中,每一位美國公民死於人類滅絕事件的概率是出汽車事故的五倍,其中部分原因是人們不一定會在一場車禍中喪生。每一年,每 9395 人中就有 1 人死於車禍,即出車禍致死的概率是萬分之一;但是這個概率需要在一生的時間跨度內去考慮。因此,美國人死於車禍的概率大約是一百二十分之一。

相比之下,由於全球氣候變化或者核戰爭的威脅,人類遭遇滅絕的概率則要大很多。據英國政府關於氣候變化的總理報告《斯特恩報告》(The Stern Review)估計,每年人類滅絕的概率大約是千分之一。這個概率聽起來或許很低,但是當時間跨度達到世紀時,這個概率就很高了。該報告估計,在下一個一百年間,人類社會面臨滅絕的概率達到了 9.5%。事實上,《斯特恩報告》提出的 9.5% 這個數字僅僅考慮了物種滅絕的風險。而《全球重大災難風險》報告則考慮的是將所有風險考慮在內,而滅絕的人口數達到地球總人口的 10% 的情況。

「我們並不希望我們提到的事件真的會發生,或許這些事件並不會發生。但是,我們也應該時刻做好準備,以應對這些情況的發生。」《全球重點項目》負責人 Sebastian Farquhar 説。例如,大多數人都需要在汽車中安裝氣囊,以便在突發情況下可以救人一命。我們或許認為人類發生汽車事故的概率很低,但是我們相信,通過這些保護措施,我們可以進一步降低損失。

那麼哪些事件可以導致人類滅絕呢?該報告認為全球氣候變化和核戰爭是最可能的兩種因素。一方面,正如我們所知,在冷戰時期,人類社會曾多次面臨着核戰爭的威脅。即便是在相對和平的 90 年代,這樣的威脅也曾經發生過:

引用1995 年,俄羅斯的攻擊系統誤將挪威氣象火箭當做潛在的核武器攻擊對象。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甚至取出了核武器啟動代碼,並且打開了核手提箱。幸運的是,俄羅斯領導人最終認為這是一次誤會。






全球氣候變化本身也具有很大的風險。很多氣候科學的專家都認為,在本世紀末,全球氣候變暖將會產生超大尺寸的超級風暴。Farquhar 認為,「全球氣候變暖很可能會帶來一些意想不到的後果。」但是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方案來應對全球氣候的巨大波動。而其他的一些風險也不會隨着技術的變化而降低。每年地球都遭受着超級火山爆發或者小行星撞擊地球的威脅。可以肯定的是,這些事情一旦發生,都會將事件發生地點附近夷為平地,同時也可能會將塵埃帶到大氣中,從而阻隔太陽光,使得全球温度發生驟變。(大多數氣候學家也認為核戰爭會帶來類似的影響。)

然而,就目前而言,流行性疾病所帶來的影響更甚於前面提到的其他風險。事實上,在過去的兩千年間,造成全球性災難的兩個大事件都和瘟疫相關。1340 年爆發的黑死病奪去了當時全球 10% 的人口的生命;在此八個世紀以前,即 541 和 542 年爆發的東羅馬帝國大瘟疫奪去了大約 2500 萬到 3000 萬人的生命,相當於當時世界 13% 到 17% 的人口。幸運的是,在 20 世紀還沒有發生過這樣大規模的事件,即便是兩次世界大戰也與此相去甚遠:第一次世界大戰奪去了約 1% 世界人口的生命,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喪生的人數相當於當時世界人口的約 3%。只有 1910 年代末的西班牙流感疫情比較接近中世紀的瘟疫,該瘟疫的橫行奪去了 2.5% 到 5% 世界人口的性命。

該報告還簡單提到了其他可能的風險:基因工程、地球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和核戰爭或者全球氣候變暖不同,該報告認為這些威脅都還只是名義上的:

引用事實上,在這些技術發展的早期,沒有人會預料到它們最終有可能會帶來巨大的威脅。在核武器發現的四十年前,沒有人會預測到這種技術最終會成為人類社會最大的威脅之一。與此類似,也沒有人會真正意識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出現的全球氣候變暖、生物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等可能具有何種威脅。






那麼什麼才會是這些領域的「安全氣囊」呢?Farquhar 認為,針對不同的威脅,需要制定相應的政策,從而可以對症下藥,例如減少温室氣體排放、減少核彈頭儲備等。但是,如果技術的發展促進食品的增加的話,人類文明的彈性也會逐步增加。如果技術的發展可以減少人們對於太陽能源的依賴(尤其是食物),當遭遇火山或者核武器的威脅時,人類也有可能會捱過寒冷的冬天。

文章來源:The Atlantic. 由 TECH2IPO / 創見 林雲簫 編譯,首發於創見(http://tech2ipo.com/),轉載請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TECH2IPO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