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omebook 能成為 Google 下一個爆發點嗎?

TECH2IPO 於 09/06/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在我多年的工作和生活經歷中,已經習慣使用蘋果 Mac 電腦在家上網娛樂,使用 Windows 個人電腦辦公工作。但是最近幾年,出於對從桌面計算到雲端計算趨勢的好奇,我決定嘗試一下 Google 的 Chromebook。

令我吃驚的是,得益於便攜可移動和強大的計算能力,Chrome 操作系統已經完全可以勝任移動計算,我越來越相信這才是計算的未來。

越來越多的用户都開始認同這個觀點。今年第一季度的電腦出貨量統計中,搭載 Chrome 系統的設備數量首次超過了搭載蘋果 Mac 系統的設備數量。






IDC(譯者注:全球著名的信息技術、電信行業和消費科技市場諮詢、顧問和活動服務專業提供商)研究中心的一名負責人 Linn Huang 表示,搭載 Chrome 系統的設備銷量只佔美國個人電腦銷量的 10%,全球個人電腦銷量的 2.5%。但是同時 IDC 預計搭載 Chrome 系統的設備出貨量今年將增長 30%,高於個人電腦市場的整體增長率。

我非常贊同這個觀點:基於大多數人針對電腦使用的生活和工作需求,Chrome 系統都能夠提供比其它系統更好的體驗。

Chrome 是基於雲而設計的一款操作系統,簡單的説就是所有應用都是瀏覽器上運行,其它操作系統能夠做的,它也能夠做到,不同點在於它是一款移動操作系統。

Chrome 系統非常流暢,即使在硬件配置較差的設備上也運行自如,這也使得你只需花費不到 300 美元就可以購買到市面上大部分的 Chromebook。在系統升級方面,與智能手機操作系統類似,Chromebook 的系統能夠自動升級,與我使用過的其它操作系統不同的是 Chrome 系統採用靜默升級:升級進程在後台運行,不影響當前的使用,也不會影響系統的處理速度。

「所有的細節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Chrome 系統的產品負責人 Rajen Sheth 這樣評價 Chrome 系統,並進一步解釋説:「用户使用後對此都產生了共鳴,那就是它確實簡潔易用,安全,共享和流暢。」

在美國的教育市場,Chromebook 已經取得了巨大的勝利,Chromebook 的銷量比其它系統設備銷量的總和還要多,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擊了蘋果藉助 iPad 在教育市場上的推進。

接下來 Chrome 系統將要面對的挑戰就是如何進入到長期被微軟 Windows 系統佔據的商業市場, 並獲取更多的像我這樣的用户。

Sheth 表示 Chromebook 的成功部分要歸功於 Chromebooks 的易管理性。Google表示 75% 使用 Windows 的商業用户可以很輕鬆的切換到 Chrome 操作系統,看來 Google 似乎從 2011 年 Chrome 系統發佈到現在已經學到了很多。

打開商用市場有一個重要的經驗:科技公司必須滿足企業的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的需求,因為是他們才是決定或是幫助決定選擇怎樣的設備的關鍵人物。

從 2014 年底開始,Google 在 Chromebooks 中增加了辦公功能,針對 IT 管理人員提供了幾個重要的功能,比如包括 VPN、單點登錄和數字證書在內的安全配置。這成了 Alphabet 公司的一個新的現金流來源,用 Chromebooks 辦公的每個賬户每年要繳納 50 美元。

同時,包括戴爾,惠普和宏碁這些生產 Chromebook 的廠商針對商業用户也推出了處理能力更強,同時價格也更貴的設備。新筆記本的配置包括尺寸更大,分辨率更高的屏幕,工藝更好的鍵盤和觸摸板,能夠支持用户開幾十個窗口更快的處理器,以及碳纖維和鋁製的外殼。

Google 最近宣佈,到今年 10 月份 Chromebooks 將能夠運行兩百多萬個 Android 應用,這將使 Chromebook 可以支持離線運行更多的應用。現有的 Chromebook 雖然能夠離線運行,但是隻支持 Google 的網頁應用。現在它可以支持在其他 Android 平板上離線使用的微軟 office 系列軟件功能,這對於平時使用這些軟件的用户帶來極大的方便。

IDC 研究中心負責人 Huang 説:「我們現在看到有大量的美國企業用户對 Chrome 系統表示出了很大的興趣,到 2018 年,財富 500 強的 25% 的企業將會給他們的員工配置 Chromebook。」

從長遠來看,Chromebook 的結局要不就是成為計算機歷史上的匆匆流星,要不就能在企業市場上終結 Windows 多年的統治。我打賭 Chrome 系統將會成為我們常用的操作系統之一。

同時我也堅信 Chrome 系統將會成為 Google 公司中一個超乎任何人想象的龐大業務,反觀微軟和蘋果,面對 Google 的舉動無論是不屑一顧還是積極防守,都應該提高警惕。

文章來源:WSJ TECH2IPO / 創見 趙旭編譯,首發於創見科技(http://tech2ipo.com/),轉載請註明出處。


資料來源:TECH2IPO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