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 3 上手:拒絕炫技,也沒有多餘的藻飾

TECH2IPO 於 24/06/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早在一加 3 發佈之前,就已經有非常詳盡的真機渲染圖流傳於網絡。沒錯,這是一加第一次使用全金屬 Unibody 的 ID 設計。

説起全金屬機身,不少人的腦海中就會聯想起前後雙面切割倒角、三段式和細緻的磨砂噴塗工藝。


一加 3 想做一些不一樣的效果出來。它與市面上常見的全金屬機型最大的不同,是背部中框並沒有直楞楞地切除一條亮眼的倒角,而是將一整塊鋁材用機器衝壓形成物理弧度,再經過精細打磨,讓背板到中框的過渡夾角形成一個內徑為 0.15mm 的圓弧。

在劉作虎眼裏,新機的手感可能要比硬件配置重要一百倍。他在發佈會上介紹到,一加 3 的圓弧角度反反覆覆調了很多次,最終才確定 0.15mm 這個關鍵參數。

實際上手時,把一加 3 捏在手裏不會讓你感覺到太多的線條和層次,彷彿手機自己在降低觸覺上的存在感。

一加 3 的正面,是一塊 5.5 吋 AMOLED 屏幕,覆於其上的玻璃面板邊緣同樣做了 2.5D 的圓弧處理。在金屬機身和玻璃之間,產品團隊為一加 3 加入了一圈注塑材質的保護帶,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受力緩衝作用。


當然,一加 3 如此注重工藝細節,正面金屬中框仍然無法徹底拋棄切割倒角。只不過,一加 3 的金屬倒角、保護帶和屏幕邊緣高低錯落有致,沒有明顯的台階感。

至於按鍵和攝像頭,一加 3 延續了歷代產品的風格,三段式勿擾開關、按壓式指紋識別 HOME 鍵都被保留下來。引發爭議最多的,是背部中央的那顆突起的主攝像頭。


為了提升拍照品質,一加 3 重回正道,改用了Sony提供的 IMX 298 1600 萬像素攝像頭,PDAF 相位對焦和 DTI 像素隔離技術都赫然在列。

那麼,為什麼攝像頭突起了呢?

除了 CMOS 感光元件的尺寸變化,更重要的一點是,一加 3 的機身厚度從上一代的 9.85mm 急劇縮減至 7.35mm(官方標稱數據)。更薄的機身意味着更小的內部空間,直接導致了主攝像頭的突起和一加 3 電池容量的縮小。

這不得不説是一次妥協。一加 2 厚重硬朗的造型風格很受歐美用户喜歡,但在亞洲市場並不具優勢。

一加 3 則甩掉思想上的包袱,為了更好的手感極其剋制地使用邊框倒角,大幅縮減機身厚度和重量。隨之而來的結果,不言自明,也彰顯出作為一個小廠商的些許無奈。

一加 3 身上並沒有什麼「黑科技」可言,劉作虎也明確表示不希望用炫技來增加營銷的噱頭。

但是,受益於和 OPPO 同氣連枝的親密關係,一加 3 拿到了 OPPO VOOC 閃充的技術授權。基於 VOOC,一加 3 加入了獨特的快充私有協議,必須使用指定的充電頭和數據線才能達到宣傳片中演示的邊玩邊充效果。


具體到用户的使用場景中,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束縛。一加 3 快充功能對線材和充電頭的挑剔,很可能讓用户遇到諸多不便。而劉作虎聲稱的「改變你的充電習慣」,很可能也會因此化作一紙空談。

好在從初步的上手體驗看,一加 3 的綜合素質還算優秀。

電池容量雖然縮減了 300mAh,但續航表現幾乎不受影響——反正都得一天一充。三星提供的 AMOLED 屏幕也沒有傳言中的那麼不堪,一加 3 的屏幕調教風格更接近於傳統的 LCD 面板,冷豔中帶着一絲暖意。

與三星的 S7 edge 相比,一加 3 的屏幕明顯偏冷,而與錘子 T2 對比,又顯得稍稍偏暖。唯一的遺憾是,一加 3 的最大亮度比較低,無法達到一加 2 600 尼特的水平,在室外陽光直射情況下,不太容易看清顯示內容。

作為一款定價 2500 元檔的Android旗艦,一加 3 的優缺點基本都列在這裏了。如果問我它最吸引人的地方在哪兒,我反倒覺得不是配置,而是去除藻飾之後的乾淨利落。

順便,一加 3 同樣有五款不同材質的後蓋售賣。每一款都能挽救你的「攝像頭突起強迫症」。



資料來源:TECH2IPO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