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HTC 炮轟Sony,談 VR 元年的半年總結與展望

TECH2IPO 於 05/08/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就在最近,HTC 又搞了個大新聞。

就在剛剛結束的 2016 年度 ChinaJoy 展會上,HTC Vive 中國區總經理,也就是我們都不陌生的汪叢青汪老闆再次語出驚人:

引用大家都知道性價比是一分錢一分貨的概念,你花了多少錢,買到了什麼東西。第一,我要提醒一下,他們出的這個 2999 的價錢是一個誤導客户的價錢,因為 2999 元檔次的這個產品是沒有跟蹤也沒有手柄的,所以這樣的一個產品不能給客户一個很好的體驗,基本上就是一個三千塊錢的 Gear VR。

好嘛,這一句話下來,全球Sony擁躉翹首以盼的 PSVR 就變成了一張毛爺爺買三個還包郵並附贈二十 G 小電影的華強北手機 VR 盒子——的同類產品,好狠!

可想而知,汪老闆的這句狠話一出,全國關注 VR 技術的索青頓時一片譁然,一時間反駁抗議聲浪不絕於耳——不過想當然爾,選擇在這個 PSVR 風頭正盛的時刻拋出這種奪人聲勢的大話無疑是要順水推舟炒作一波,在這種時候還要一本正經地分析一番明顯就是正中了火腿腸的下懷——理所當然,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兒肯定是不會有多少人心甘情願主動去做的,因此今天就不妨讓咱們換個姿勢,一起來聊聊 HTC 還有Sony這兩家 VR 大廠在今年這個「VR 元年」所經歷過的,正在發生的以及即將面對的軼事吧:



  • 友商驚詫:今天我就要把你們得罪一下



講真,雖然汪叢青汪總前兩天在 CJ 上的驚人之語着實讓不少沒見過市面的索青大驚小怪了一番,但實話實説,對於汪老闆而言,這種在公開場合正式發言當中正面硬剛其它 VR 廠商可絕對不是新鮮事,且看今年 3 月底極客公園 VR 主題公開課上的發言:





引用我覺得,我們先從 Sony 開始吧。Sony 的產品是針對他們的遊戲機,PS4 現在大約只有 3000 萬全世界(裝機量)的一個設備——它每年還會有一些增長,但它是一個 Close System,一個封閉的系統,而且只是為他們這幾千萬的玩家去做,而且基本上他們是針對遊戲;所以,市場範圍不會增長得太大,按照剛才我們講的,也看到不同硬件市場,他們(Console,遊戲主機)其實在我們現在所説的市場裏已經是最小的。所以不管它增長得多快,(市場)也還是最小的。

那個 Oculus 的話呢,我覺得他們其實是一個軟件公司;它是一個軟件公司想去做硬件,所以——其實他們做得很久,而且很多東西你可以看到,雖然他們現在要出貨,但出的是一個不完整的產品——因為他們的手柄沒有放進去,他們的跟蹤系統不放進去,等等。所以,我覺得,他們會分離自己的開發者,在做一個,一種上一時代的互動模式:他們是坐在椅子上,用一個 Xbox 的,一個「遙控器」來去玩的 VR,這個其實大家也看得到,就是不是一個真實的體驗;也會讓他們的用户羣,會……其實失望。

我們現在是唯一在整個市場,全世界,讓你可以有一整個房間可以用得上。但我們想,你們也可以坐下來,我們也會有一些可以坐下來的應用,因為有些人確實喜歡坐下來,這個也正常。但是呢,你真的要有一個有沉浸感的產品,幾乎你現在是沒有任何選擇的。而且(Oculus)他們已經表態,他們是不賣給中國人的——所以,我有好多這邊的一些合作伙伴啊、朋友們等等,他們本來説「我想去訂這個」,甚至我們一些做 B2B 的產品,因為他們可能一開始對於 VR 不熟悉,給 Facebook 打電話過去,説「我想訂多少台」,(Oculus)他們説:「不好意思,我們不賣給中國」。所以,有這樣的一個公司,對於中國已經不重視,也不想在這邊開發的公司的話呢,我想在中國的開發者要是去為他們做事真的是已經有一點,浪費時間。

瞧瞧,什麼叫官方口徑的地圖炮?這下大家應該都能理解這屆 CJ 上汪老闆為何會語出驚人了吧——無他,習慣成自然而已。

順帶一提,以新生行業支柱企業高層管理人的水準來看,汪叢青汪總的演講話術……有時候確實讓人感覺脱力得不能行,例如,在今年 4 月 26 日 HTC 召開的 Vive 生態圈大會上,面對人頭攢動的台下觀眾,我們的汪老闆冷不丁冒出這麼一句來:





引用今天也有一個更好的消息給大家宣佈一下:我們 16 年 2 月 29 日預售的這些客户,今天每一台都送到他們家——這個很重要,因為(笑),我們有一些其它競爭對手,他們送了一兩台,一兩百台,就沒貨了;我們上千,上萬台,在全世界 23 個國家在送貨。

OK,我知道肯定有相當一部分讀者朋友都看不懂汪老闆為何會如此得意(事實上當天現場的來賓反應也差不多),再考慮到這番講話距離今天已經過去了三個月有餘,簡單回顧一下彼時的業界狀況還是很有必要的:

2016 年 3 月 23 日,Sony全球工作室總裁吉田修平對「為何 PSVR 要選擇秋後發售」做出了解釋——立項初期設計的產品規劃目標過小,因此不得不延遲發售來確保硬件產能和軟件內容能夠跟得上玩家的期望;

2016 年 3 月 25 日,零售版 Oculus Rift 正式宣告發貨;

2016 年 3 月 28 日,第一台零售版 Oculus Rift 正式送到了居住在美國阿拉斯加的預訂用户 Ross Martin 手中,Oculus 公司創始人 Palmer Luckey 親手完成了這次運送與交付;

2016 年 4 月 2 日,Oculus Rift 產能不足問題逐漸暴露,官方公佈第一封致歉公開信;

2016 年 4 月 6 日,Steam 首頁更新「VR 已到來」大幅宣傳招貼,HTC Vive 預購鏈接位於醒目位置;

2016 年 4 月 13 日,Oculus Rift 產能問題未見任何好轉,第二封官方致歉公開信公佈;

2016 年 4 月 26 日,HTC 在北京召開 Vive 生態圈大會。

由此可見,在 4 月 26 日的大會現場上,汪叢青汪老闆喜形於色不是沒有理由的——兩大最強的競爭對手一個跳票跳到了十月,一個先行一步早早上市卻被產能問題絆了個大跟頭,給後發先至的 HTC 白白讓出了一大片空窗期——這等好事砸在誰頭上誰都免不了要喜大普奔炫耀好久,不是嗎?

然而,即便我們都清楚這份喜悦來得算是事出有因,但對於當時在場的觀眾來説,看到一位負責整個國家地區商業運營的高級管理者毫無忌憚地嘲笑競爭對手的市場表現,並藉機吹噓自家的產品供應鏈如何如何出色(實際上 Vive 的供貨水平也不過是正常發揮的程度而已,不是嗎)……當時在現場的我特意站起來回了下頭,結果視線所及之處,在場所有人臉上的表情皆是近乎凝固為實體的「尷尬」二字而已——説實話,在商業發佈會上能看到如此整齊劃一的觀眾反應可真不多見。






不過話又説回來,儘管公共發言的話術水準還有進一步提升的餘地,但汪老闆本人確實是個很有趣也很會玩的大人物——「來來來大家看過來,一起笑一個!」



——雖説人生得意須盡歡,但也有先哲雲樂極最易生悲,要想真正讓 Vive 走向預期中的成功,火腿腸真心還需要多多虛心學習一下。


  • 試玩前戲:VR廠商不可忽視之重






毋庸置疑,今年 ChinaJoy 最大的技術熱點無疑是 VR;而在眾多登台亮相的 VR 廠商當中,最受人矚目的顯然是Sony——PSVR 終於從網上流傳的圖片視頻還有評測報告當中走下雲端來到了我們觸手可及的位置上,廣大索青為之瘋狂也是情理之中,不是嗎?

另一方面,儘管在硬件性能上,PSVR 是三大支柱級 VR 設備中水準最低的,但從目前網上盛傳的實際反饋來看,「絲毫不遜於 Vive」乃至「舒適度堪稱翹楚」的評價絲毫也不罕見,這又是怎麼回事?

也許你會説,這不就是典型的水軍發動輿論帶一波節奏嗎?

嗯,這肯定是因素之一,但實際情況有可能並不會這麼簡單。

如果你多加留意一下那些內容比較詳細的 ChinaJoy PSVR 體驗線報,勢必會留意到這個結果:

相比於「佩戴之後的感受」,在正式開始體驗之前,參展的Sony官方工作人員往往會十分體貼地協助試玩者調試 PSVR 頭顯;在眾多慕名而來的佩戴者正式表示「顯示效果已經與雙眼協調完畢」之前,這場面向中國玩家的 PSVR 初體驗是斷然不會被貿然開啟的——OK,暫時先打斷一下,請問諸位在看到這條反饋之後有何感想?

至少對我而言,以 VR 玩家的角度出發,我表示十分感動。

沒錯,我知道對大多數依舊處於觀望階段尚未親身嘗試體驗的朋友來説,關於「事先的設備調節會對 VR 體驗產生何種影響」這個問題,大家可能不會有太多直觀理性的認識——但以我的實際體驗經歷來看,毫不誇張地講,輕視這個準備環節的話,售價將近 7000 元人民幣的高端 VR 頭顯輕而易舉就會讓佩戴用户產生「與售價只有一半的廉價山寨貨相差無幾」的糟糕印象。

好吧,我相信你們都看出來上面這段當中指代的 VR 設備出自何方了——沒錯,在我的實際體驗當中,HTC Vive 的線下試戴平均水準差不多就是這個程度:




——該你了?

——該我了。

——好,戴上頭顯。

——好。

——好,戴好耳機。

——好。

——好,拿好手柄。

——好。

——好,站起來,可以開始了。

看出這其中的問題沒?你沒看錯,完全沒有考慮體驗用户個人的實際視力狀況來對 Vive 頭顯的瞳間距和頂角距(目鏡頂點與角膜之間的距離)進行過調節,至少在我從今年 3 月到 6 月的多次 VR 峰會場外體驗當中壓根就沒見過 HTC 的官方工作人員對這種準備工作上過心;最終導致的結果,就是戴上 Vive 頭顯之後,有 80% 的機率雙眼的視野被粗暴地重疊在了一起(沒有調整瞳間距),有 60% 的機率眼前的整個畫面都歪到了一邊(頭顯壓根就沒戴正就被直接收緊了頭帶),有 40% 以上的機率眼鏡片被直接壓向了雙眼(頂角距收的太近,事實上 Vive 本身的內部空間容納一般眼鏡綽綽有餘),有 100% 的機率佩戴不到 5 分鐘雙眼的眼鏡片上就佈滿了水霧(想象一下沾滿汗水的頭顯墊圈罩在臉上會讓戴眼鏡的試用者產生什麼感受吧,沒錯,這種一小瓶防霧劑就能解決的問題 HTC 官方始終無動於衷)。






説實話,要不是在今年 6 月初 Vive 正式大規模鋪貨之前我在一家電器賣場中的線下體驗店中完整體驗了可以自由調節設備光學性能的試玩,單憑之前展會外場試玩積累的惡劣印象,我斷然不會下定決心購買這款名聲在外價格昂貴的 VR 設備;最諷刺的是,之所以在那次「最後的試玩」當中我可以放開手腳自行調整,根本原因在於當時負責線下體驗的工作人員妹子對這款設備的性能一無所知,除了「馬上就能有現貨」之外,我提出的所有技術方面的問詢得到的答覆都是含糊其辭的搪塞——正因如此才會放任我擺出「知根知底」的架勢來對設備的瞳間距和頂角距展開調節,也正因如此,Vive 才第一次在我的面前展現出了真正的硬實力,才會讓我真正下定決心自掏腰包也要馬上入手一套。






最後,除了最基本的佩戴舒適度以及第一印象的優劣之外,線下 VR 體驗的預先準備工作更與用户的實際健康問題直接關聯——但凡是關注 VR 人的朋友,應該多少都讀到過一篇體驗 VR 結果染上皮膚病(帶狀皰疹,謝天謝地及時就醫得到了控制)的欄目文章;這篇通過我個人親身經歷總結成文的報道已經很清晰地展示出了 VR 線下體驗目前面臨的最大風險隱患——作為一款與用户皮膚直接接觸的貼身設備,如果不能重視清潔衞生這種事關公眾健康的體驗準備工作,那麼引發性質惡劣的社會新聞也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無論是對於線下推廣工作讓人完全沒法放心的 HTC、目前表現尚可但在日後表現如何還需時間考驗的Sony還是廣大國內自行研發並積極推廣的 VR 頭顯廠商來説,都是一個必須嚴肅對待的重點核心。



  • 五局下半:值得你我期待的 VR 元年新階段



一流的產品,遠遠算不上一流的市場營銷,以及那水準尤為讓人扼腕歎息的地面推廣能力,這就是 HTC Vive 的作為支柱級 VR 產品面臨的現狀——然而對於這款有 Valve 站台的設備來説,這些並不出眾的表象並不是全部:説實話,對於絕大多數對獨立遊戲有愛且 Steam 遊戲庫不空的玩家來説,只要體驗過《The Lab》以及 Dota2 的 VR 觀戰模式,再嘗試一下 Vive 的「影院模式」,那麼最終得出的結論多半會是「Vive 的優勢壁壘遠比想象中要高得多」:儘管沒有像 PSVR 那樣把「大牌廠商站台」當作重要賣點大肆宣傳,但相比於那些從一開始就早早鋪好後路的所謂索系平台獨佔大作(知道為什麼 PSVR 的遊戲可以用 PS4 手柄完整體驗嗎?根本用意並非照顧玩家習慣,換個思路就不難理解這些廠商的算盤),雖然在完成度上距離主流用户的期望依舊相差甚遠,但無可否認以 V 社為代表的 SteamVR 內容廠商確實在朝着「明天會更好」的方向努力奮鬥,用更為積極進取的態度來追求屬於虛擬現實技術的明天——相比於仰賴過往招牌的餘暉以及利用舊世代過氣產品來拼湊新浪潮技術設備的消極儉省思路,哪種態度更值得我們推崇,相信大家心中自有定數。

無論如何,在經歷了漫長的迂迴、反覆和波折動盪之後,如今的三大支柱級 VR 設備總算都亮出了自己的手牌——每一家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優勢賣點,與此同時每一家都有自己的缺陷軟肋,因此在下半年的正式交鋒中,三家設備的孰勝孰敗,目前就下結論依舊是為時過早——不過,就像上個世紀 90 年代中期開始的 32 位遊戲主機大戰最終完全改變了遊戲行業的格局一樣,這次 VR 設備的紛爭勢必也會在更深遠的層面上徹底改變數字化設備市場的形態——變革期的陣痛和混亂終將成為歷史,VR 元年的下一階段,值得我們一起來期待。


(本文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 網絡)

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tech2ipo.com)編輯 @壞香橙 撰寫,轉載或使用本文素材進行二次創作請參閲 版權信息

歡迎微信公眾號搜索關注【VR人】,歡迎微博搜索關注【VR人】,一手資訊,盡在掌握!


資料來源:TECH2IPO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