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今的 VR 圈子裏,提到 Vive,能夠看到的答覆不外乎如下三種:
第三條今天咱們按下不提,先説前兩項——實話實説,Vive 真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貴嗎?
恐怕不盡然。沒錯,這款設備本身的售價確實是居高不下,將近 7000 元的價格足以讓不少人最新款頂配版 iPhone 和這套功能賣點迷影重重的設備間衡量許久;不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口耳相傳且言之鑿鑿的「Vive 的體驗成本太高」在根源上都包含了「附屬 PC」這項延伸成本——那麼,這份傳言的真實性到底有多高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 HTC 官方列出的配置: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種官方推薦的配置和實際流暢運行的硬件需求通常不是一回事兒;那麼,以玩家的角度來看,能夠流暢帶動 HTC Vive 的最低配置究竟要花多少錢呢?
空口自然無憑,讓我舉個最直接最有説服力的例子吧——這是我自己的配置:
對 PC DIY 不陌生的朋友,應該可以看出來部分配件已經明顯退熱了——沒錯,這台 PC 是我在去年國慶之後組裝完成的,整套成本計算下來還不到 10000 元人民幣;再考慮到那兩塊 GTX 970的投入完全可以換成性能更高價格更低的高端顯卡(10 系列顯卡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貴,且針對 VR 的優化同樣不容小覷),總成本完全可以進一步得到壓縮。
也許會有朋友反脣相譏:翻來覆去説了半天,最終還不就是我們那些「還可以再戰十年」的保值配置已經統統過時、硬件廠商壓榨我們錢包銀根的陰謀即將降臨?確實,相比於在此之前持續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拔尖無用,中庸足矣」DIY 原則思路,這一輪正在到來且温度全然不同於以往的升級潮流確實會讓不少人手足無措;然而,對於諸如你我這類一般玩家來説,這份變革所代表的難道只能是負面意義嗎?顯而易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倘若你對上個世紀末的 PC 硬件行業(尤其是國內市場)發展多少還抱有些印象的話,應該會記得,1998 年的時候,Voodoo2 的橫空出世給國內的 PC 遊戲以及硬件玩家帶來了何等的震撼——彷彿在一夜之間,「3D 處理性能」就徹底取代 486/586 這些陳舊的數字,成為了衡量個人計算機硬件機能指標的新基準;在這股風潮的帶動下,Cyrix 的 6x86、AMD 的 K6、Trident 的 9685、Matrox 的 G200 和 G400 接二連三地出現在廣大初出茅廬的 DIY 愛好者視野當中,即便是當今如日中天的 Intel,在那個時代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也不是性能與價格同樣高昂的 Pentium II,而是性價比令人歎為觀止的賽揚 300A——理由只有一個,超頻。
對於大多數經歷過那個時代的 PC 愛好者來説,那都是一個值得銘記與回憶的黃金時代——儘管硬件性能和如今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那個時代,利用錫紙、銅絲甚至 2B 鉛筆來更改 CPU 主頻從而有效提高計算機處理器性能的樂趣,只要是親身體驗過的朋友都不會忘記。但是,這段充滿草根與創新氣息的歡樂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不知不覺間,超頻可以利用的漏洞和野路子變得越來越少,層出不窮的 3D 遊戲似乎也不再向以往一樣掐着我們的脖子叫囂「快去搞塊更厲害的顯卡」,DIY 的激情在逐漸退潮,波瀾不驚的市場上,留下的只有幾户在各自領域一家獨大的寡頭廠商,以及各種「裝一台保值十年」的硬件配置單——試想一下,如果你經歷過那個用鑷子和筆刀折騰 CPU 的時代,面對這種猶如泥濘困虎的局面,你還能表示「樂享其間」嗎?
然而,就在如今,這種狀似僵死的局面終於被打破了——當最低配置都要求是 970GTX 的《The Lab》擊敗了《半條命 2》《傳送門》乃至《Dota2》成為了 Steam 上評分排名第一的作品(沒錯,全局範圍內的冠軍),當《塔圖因的考驗》用高畫質 VR 視野中呼嘯而過的千年隼號輕鬆擊落了上個世代 95% 以上的顯卡(至少我的 GTX 970 是徹底敗了,你們感受一下)之後,所有真正意義上的 DIY 玩家都能感覺到血管中重新湧起了那份闊別已久的激情與熱潮:不會錯,這不是徒有其表新瓶舊酒的所謂迭代,這是貨真價實的進化,引領這場硬件變革的掌旗者,就是 VR!
所以説,至少在我看來,如今以 Vive 為代表的第一代 PC VR 系統,在硬件行業的地位絲毫不遜色於 1996 年的第一代 Voodoo——儘管在剛剛問世的時候鮮有人能看懂它們的產品價值,但很快這些硅基怪獸就憑藉前所未有的內容表現力順利籠絡了千百萬玩家的忠誠——沒錯,我知道 Vive 在現如今似乎還沒有達成這番成就,但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款設備的潛力相比於那位同為 V 氏的顯卡前輩只高不低——支撐它的不僅僅是情懷,內容方面的具體分析詳見後文。
歸根結底,對於一般玩家來説,只要簡單拉個配置單不做乖乖挨宰的冤大頭,稍有經驗的朋友都能看出來 HTC Vive 在計算機硬件方面的投入完全沒有想象中那麼高;至於那種罔顧事實一昧叫囂「2W 以上的 PC 保底」的論調,説實話,排除刻意為之的公關行為不議,倘若是發自內心寧肯相信這種傳言也不願自己動手檢查下真相的話,Vive 以及大多數支持 SteamVR 且素質在「值得一玩」水準線以上的 PC 頭顯設備都不用嘗試了,就某種意義來説,「與 VR 無緣」這種結論也不見得毫無道理——就本質來説,Vive 依舊是一部面向硬件玩家和數碼 Geek 的核心向產品,不是嗎?
(本文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 Steam)
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tech2ipo.com)編輯 @壞香橙 撰寫,轉載或使用本文素材進行二次創作請參閲 版權信息 。
歡迎微信公眾號搜索關注【VR人】,歡迎微博搜索關注【VR人】,一手資訊,盡在掌握!
資料來源:TECH2IPO
- 硬件性能很好;
- 體驗成本太高!
- 內容……
第三條今天咱們按下不提,先説前兩項——實話實説,Vive 真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貴嗎?
恐怕不盡然。沒錯,這款設備本身的售價確實是居高不下,將近 7000 元的價格足以讓不少人最新款頂配版 iPhone 和這套功能賣點迷影重重的設備間衡量許久;不過,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口耳相傳且言之鑿鑿的「Vive 的體驗成本太高」在根源上都包含了「附屬 PC」這項延伸成本——那麼,這份傳言的真實性到底有多高呢?
讓我們先來看看 HTC 官方列出的配置:
引用GPU: NVIDIA® GeForce® GTX 970、AMD Radeon™ R9 290 同等或更高配置
CPU: Intel® Core™ i5-4590/AMD FX™ 8350 同等或更高配置
RAM:4 GB 或以上
視頻輸出:HDMI 1.4、DisplayPort 1.2 或以上
USB 端口:1 個 USB 2.0 或以上端口
操作系統: Windows® 7 SP1、Windows® 8.1 或更高版本、Windows® 10
當然,我們都知道,這種官方推薦的配置和實際流暢運行的硬件需求通常不是一回事兒;那麼,以玩家的角度來看,能夠流暢帶動 HTC Vive 的最低配置究竟要花多少錢呢?
空口自然無憑,讓我舉個最直接最有説服力的例子吧——這是我自己的配置:
對 PC DIY 不陌生的朋友,應該可以看出來部分配件已經明顯退熱了——沒錯,這台 PC 是我在去年國慶之後組裝完成的,整套成本計算下來還不到 10000 元人民幣;再考慮到那兩塊 GTX 970的投入完全可以換成性能更高價格更低的高端顯卡(10 系列顯卡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貴,且針對 VR 的優化同樣不容小覷),總成本完全可以進一步得到壓縮。
也許會有朋友反脣相譏:翻來覆去説了半天,最終還不就是我們那些「還可以再戰十年」的保值配置已經統統過時、硬件廠商壓榨我們錢包銀根的陰謀即將降臨?確實,相比於在此之前持續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拔尖無用,中庸足矣」DIY 原則思路,這一輪正在到來且温度全然不同於以往的升級潮流確實會讓不少人手足無措;然而,對於諸如你我這類一般玩家來説,這份變革所代表的難道只能是負面意義嗎?顯而易見,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倘若你對上個世紀末的 PC 硬件行業(尤其是國內市場)發展多少還抱有些印象的話,應該會記得,1998 年的時候,Voodoo2 的橫空出世給國內的 PC 遊戲以及硬件玩家帶來了何等的震撼——彷彿在一夜之間,「3D 處理性能」就徹底取代 486/586 這些陳舊的數字,成為了衡量個人計算機硬件機能指標的新基準;在這股風潮的帶動下,Cyrix 的 6x86、AMD 的 K6、Trident 的 9685、Matrox 的 G200 和 G400 接二連三地出現在廣大初出茅廬的 DIY 愛好者視野當中,即便是當今如日中天的 Intel,在那個時代給人留下最深印象的也不是性能與價格同樣高昂的 Pentium II,而是性價比令人歎為觀止的賽揚 300A——理由只有一個,超頻。
對於大多數經歷過那個時代的 PC 愛好者來説,那都是一個值得銘記與回憶的黃金時代——儘管硬件性能和如今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在那個時代,利用錫紙、銅絲甚至 2B 鉛筆來更改 CPU 主頻從而有效提高計算機處理器性能的樂趣,只要是親身體驗過的朋友都不會忘記。但是,這段充滿草根與創新氣息的歡樂時光並沒有持續多久,不知不覺間,超頻可以利用的漏洞和野路子變得越來越少,層出不窮的 3D 遊戲似乎也不再向以往一樣掐着我們的脖子叫囂「快去搞塊更厲害的顯卡」,DIY 的激情在逐漸退潮,波瀾不驚的市場上,留下的只有幾户在各自領域一家獨大的寡頭廠商,以及各種「裝一台保值十年」的硬件配置單——試想一下,如果你經歷過那個用鑷子和筆刀折騰 CPU 的時代,面對這種猶如泥濘困虎的局面,你還能表示「樂享其間」嗎?
然而,就在如今,這種狀似僵死的局面終於被打破了——當最低配置都要求是 970GTX 的《The Lab》擊敗了《半條命 2》《傳送門》乃至《Dota2》成為了 Steam 上評分排名第一的作品(沒錯,全局範圍內的冠軍),當《塔圖因的考驗》用高畫質 VR 視野中呼嘯而過的千年隼號輕鬆擊落了上個世代 95% 以上的顯卡(至少我的 GTX 970 是徹底敗了,你們感受一下)之後,所有真正意義上的 DIY 玩家都能感覺到血管中重新湧起了那份闊別已久的激情與熱潮:不會錯,這不是徒有其表新瓶舊酒的所謂迭代,這是貨真價實的進化,引領這場硬件變革的掌旗者,就是 VR!
所以説,至少在我看來,如今以 Vive 為代表的第一代 PC VR 系統,在硬件行業的地位絲毫不遜色於 1996 年的第一代 Voodoo——儘管在剛剛問世的時候鮮有人能看懂它們的產品價值,但很快這些硅基怪獸就憑藉前所未有的內容表現力順利籠絡了千百萬玩家的忠誠——沒錯,我知道 Vive 在現如今似乎還沒有達成這番成就,但我有足夠的理由相信,這款設備的潛力相比於那位同為 V 氏的顯卡前輩只高不低——支撐它的不僅僅是情懷,內容方面的具體分析詳見後文。
歸根結底,對於一般玩家來説,只要簡單拉個配置單不做乖乖挨宰的冤大頭,稍有經驗的朋友都能看出來 HTC Vive 在計算機硬件方面的投入完全沒有想象中那麼高;至於那種罔顧事實一昧叫囂「2W 以上的 PC 保底」的論調,説實話,排除刻意為之的公關行為不議,倘若是發自內心寧肯相信這種傳言也不願自己動手檢查下真相的話,Vive 以及大多數支持 SteamVR 且素質在「值得一玩」水準線以上的 PC 頭顯設備都不用嘗試了,就某種意義來説,「與 VR 無緣」這種結論也不見得毫無道理——就本質來説,Vive 依舊是一部面向硬件玩家和數碼 Geek 的核心向產品,不是嗎?
引用下篇:
VR 成本論:Vive 真的貴而無當嗎(下)?
引用導引篇:現在購買 VR 設備到底值不值?
VR 成本論:現在購買 VR 設備到底值不值?
(本文圖片來源:作者拍攝 & Steam)
本文由 TECH2IPO / 創見(tech2ipo.com)編輯 @壞香橙 撰寫,轉載或使用本文素材進行二次創作請參閲 版權信息 。
歡迎微信公眾號搜索關注【VR人】,歡迎微博搜索關注【VR人】,一手資訊,盡在掌握!
資料來源:TECH2IPO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