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右美國大選的維基解密是怎麼出現的?

TECH2IPO 於 24/11/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互聯網摧毀的不僅僅是過去的商業格局,它順手還推倒了以往的政治秩序。在信息空間裏曾經存在的一道又一道鐵幕被撕扯開來,人類信息交流的方式得以重新塑造。幕後的每一次握手,每一次悄聲耳語,被「蛇」偷聽到,然後帶到外面的世界。

這是一種介於黑白之間的力量,它帶來未來的是更多的未知與不確定,而沒有一個人會否認,它所發揮的作用越來越深遠重大。

而在這個領域,「維基解密」如戰壕裏的戰馬在炮火連天的前線左衝右突,將曾經精心設計好的謊言、假象撕扯的七零八落。在美國大選上,它是左右最終戰局,甚至決定了未來世界走向的一枚重要的棋子。那麼,它究竟是怎麼來的呢?它的真實可靠性又有多少呢?在一個真相與謊言,正義與陰謀不斷交織的數字世界,我們該如何辨識出有效信息,不成為被別人牽線拉車的木偶呢?

今天,我們將走進「維基解密」的世界。

朱利安·阿桑奇是誰?它在維基解密這個組織裏的作用是什麼?

朱利安·阿桑奇來自澳大利亞,他在「維基解密」中對外宣稱的官方角色是總編輯以及對外發言人。很多人説他是創始人,甚至還有很多媒體都將他等同於「維基解密」本身,但是這個創始人的説法並沒有得到什麼確鑿的證實。

其實,阿桑奇本人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是一名資深黑客。那個時候甚至還沒有網站這一説。他利用調制解調器和一台計算機,聯同其他人一起入侵到某些加密的網絡當中,這其中就包括了美國的國防部。他當時的這個團體名叫 International Subversives。該黑客團體還有着明確的原則:

你可以入侵電腦,但是不能毀壞這些電腦(其中也包括讓它們宕機);不在這些系統裏對信息做任何的更改(除非你是因為想掩蓋自己的蹤跡,修改一些登陸日誌)。

阿桑奇後來被司法機關逮捕,1999 年的時候,他親口承認了自己曾經黑進過澳大利亞國家大學的網絡系統,墨爾本皇家管理學院以及電信公司。誰在當時都沒有想到,他所犯的這些事兒跟他後面即將謀劃的壯舉相比,簡直就是熱身運動……

2006 年,上帝給他選好了年份。

在 2006 年,阿桑奇連續發表了一些文章。在這裏就不一一列舉,總結一下,其實就是他在公眾視野立起來了一面與眾不同的旗幟。他告訴公眾:他反對密謀政治,披着民主的外衣,將民眾矇在鼓裏的政治;他告訴公眾:你們其實都是被擺佈、操縱、利用的木偶。那些高高在上的政客們只是會説漂亮話的騙子而已;他最後告訴公眾:包括美國在內的一系列標榜着自由民主的政府其實暗藏無數見不得人的祕密,而他要將這一系列的祕密給捅破刺穿。

而在此時,「維基解密」應運而生。

但在此之外還要補充一下,他並不是追求那種純粹徹底的透明,而是有選擇性、有針對性地去公佈真相,用他的話來説,就是「讓那些陳舊腐朽的官僚機器在正常運轉時增添一些變數和麻煩。」





為什麼大家如此在意「維基解密」?

2010 年 4 月,維基解密在一個名為「平行謀殺」(Collateral Murder)的網站上公開了 2007 年巴格達空襲時,伊拉克平民遭美國軍方殺害的影片,同年 7 月,維基解密再發表阿富汗戰爭日記,內容包含超過 76,900 份關於阿富汗戰爭的文檔,在此之前這些文檔都不曾對大眾公開。同年 10 月,維基解密和主要商業媒體公司合作,又公開了超過 400,000 份文檔,稱為伊拉克戰爭紀錄,總計 466,743 份文件。

而在 2010 年的 11 月末,「維基解密」逐漸開始公佈 251,287 份外交加密電報。

這兩大塊兒文件加起來,一共 718,030 份文件,據「維基解密」宣稱是來自於某一個匿名的線人。後來大家都猜測是美國軍方情報分析人員 Pfc.Bradley Manning,在 2010 年的 5 月此人被捕,但是是否真的跟「維基解密」有關聯,現在沒有後續出來了。

「維基解密」演變的三個階段

確實是這樣的,而且「維基解密」經歷了好幾個不同的發展階段。

Ethan Zuckerman 在關於「維基解密」的變化上面有着一些他個人很獨到有趣的看法。

自從「維基解密」2006 年創辦以來,它經歷了三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這個時間段裏,它所涉及的文件都是跟肯尼亞有關,所運營的模式非常的「維基百科」。作為讀者,公眾可以自由地去發佈和編輯材料,然後由「維基解密」官方來決定最後的取捨。

維基解密第一階段:

文件材料的公佈方式其實很簡單,內容直接扔到網站上,很多東西並不是由「維基解密」官方加以系統的整理,撰寫。

維基解密第二階段:

2010 年 4 月,維基解密在一個名為「平行謀殺」(Collateral Murder)的網站上公開了一段 2010 年 7 月 12 日美國軍隊在巴格達空襲時,美國空軍飛行員在巴格達利用阿帕奇直升機攻擊及殺死包括數名伊拉克記者在內的無辜平民的視頻。這是一份經過精心的剪輯,製作,包裝後的政治宣言,它更多的是去展示某種政治價值觀,而不僅僅是給你泄露點兒小祕密了。

維基解密第三個階段:

這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外交電報的不斷流出。它不僅僅是材料扔到互聯網上,又或者用它們來展現某種單一的政治觀點,它現在精心挑選了一些新聞機構,跟它們展開緊密合作,以非常審慎的行為,去分析、編輯、和發佈這些電報。它所呈現的內容以及背後的觀點非常多元化。

哪些新聞機構能夠接觸到這些外交電報?它們是怎麼得到的?

根據 Associated Press 的報道,「維基解密」跟四家新聞組織進行合作,即 Le Monde, El Pais, The Guardian(即衞報) and Der Spiegel。衞報後來又把自己所得到的一些資料分享給了《紐約時報》。

這全部 251,287 份文件並沒有全部公佈於眾。每家新聞機構所拿到的資料都不一樣,資料中有的添加了原始信息,比如具體哪個國家,加密級別,關鍵人的身份等等,有的則沒有。五家新聞機構所拿到的資料有可能還會由一些重合。衞報和 Der Spiegel 將正文內容剔除之後,還對它們各自所拿到手的這批文件進行原始數據的分析,你可以從衞報的網站上下載它的分析內容。

2010 年的 12 月 7 號,維基解密將總計 251,287 份文件中的 960 份文件進行了公佈。而五家新聞機構會每天都不斷地去公佈電報內容。

這五家新聞機構公佈電報的方式:

Le Monde 專門開發了一個應用,你可以在上面輸入文本來對幾百份電報進行搜索,比如你可以輸入「國家、機構、日期範圍、感興趣的相關人物、加密級別」等關鍵信息來進行搜索。但是隻有未被翻譯過的英文內容才可以瀏覽,而且你在上面是使用不了「複製黏貼」功能的。

El Pais 提供了超過 200 份電報,由原始的英文版本和翻譯過的西班牙版本兩種。同樣可以按照某些關鍵詞進行搜索。搜索結果後面還會附上該報的記者對該電報內容的評論文章。

衞報將電報公佈出去是分好幾種形式的。首先它對 251,287 份文件進行了元數據分析,然後通過不同的方式給發佈出去,比如你可以在 Google Docs 上去下載表單,同樣也可以下載「數據圖譜」。

在衞報的網站上,至少有 422 份電報可供查找,你可以通過「主題」、「相關國家」等信息進行搜索。

而紐約時報在對這些機密信息披露的時候,前言説的最為意味深長:「這是從 25 萬份美國機密外交電報提取出來的一部分文件。在這些電報中,部分人名和段落都被紐約時報移除,目的是為了保護外交領域的一些人員,一來是為了不將美國的情報工作付之東流;二來是為了保護普通公民的隱私權。」

紐約時報網站上的這些文件是無法搜索的,也沒有進行更加具體的分類。

是誰來負責幕後整理、撰寫?

泄露出來的信息,是最原始的文件,有些時候只是隻言片語,雖然真實,但太破碎。大量的信息在維基解密這裏需要進行進一步的整合,梳理出事件與事件之間的邏輯關係,將某些信息進行串聯、合併、交叉驗證。可以想象的出來這個工作量是巨大的。

現在,加密文件的進一步整理,撰寫是通過上面五大新聞記者的資深專業記者完成的。

有意思的是,朱利安·阿桑奇曾經還找上美國國務院,在發佈這些原始資料之前想對其進行整理,但是不知道如何寫比較好,能夠提供一些幫助?這下直接把美國國務院給難住了,不知道怎麼辦。幫他們吧,這算是給這家遊走於灰色地帶的機構給正名了;但是不幫助吧,又怕他們編寫這些內容的水平太差,出現大量的謬誤。國防部的法律顧問 Harold Kohg 在公開信中拒絕提供幫助,並且明確表示要「維基解密」把文件還回來。

三體世界裏的羅輯,網絡世界的阿桑奇:一顆「保險栓」

看過劉慈欣《三體》這部小説的同學們肯定都清楚:故事的主人公羅輯,在最後面對外星人的威脅時,使出了這樣的對策:如果你們進攻地球,或者説我的生命出現了任何的危機,那麼我會將三體星的準確座標自動發送到太空中,於是你們星球也就成了宇宙中的活靶子。這樣一來大家全玩兒完。正是這樣一個威懾性的存在,讓外星人收斂起來了征服的慾望,退而求其次選擇相安無事。

沒想到,阿桑奇竟然把這樣的手法故技重施,在現實中實現了完美的演繹。估計有很多同學都會在納悶,既然阿桑奇給美國政府製造了這麼大的麻煩,為什麼不直接把他幹掉,又或者使用什麼技術手段讓維基解密的網站直接下線不就得了嗎?

之所以美國政府一直不敢有所動作的原因就是:他在網路上發佈了一個名叫「保險」的文件。這個文件高度加密,如果沒密碼的話完全打不開。關於這個加密的文件誰都不知道里面的內容是什麼,而阿桑奇也對外發出了這樣一條威懾性的信息:如果他自己死掉了,或者維基解密這個網站被迫下線無法正常運轉了,那麼解密這個文件的密碼就會自動發佈,目前這份「保險」文件已經下載了超過 10 萬次,一旦密碼流出,所有人幾乎第一時間都能得知這份文件裏面的重大機密。
維基解密目前只聘用了一名正式的員工。他是誰,到底在哪兒,誰都不知道。其餘的人就是一些志願者,估計有一千多人。這些人遍佈在世界各地,通過互聯網連接,極難追蹤到他們。

更重要的是,現在互聯網上關於維基解密的鏡像網站超過了 1000 個。

於是,維基解密就這樣硬生生地在世界舞台上找到了屬於自己生存壯大的一片土壤。

當我們回望它的歷史,以及現在,不禁對互聯網咋舌,也許本文的最後,用維基解密紀錄片最後的那段話來形容最為合適不過。

「那是家,那是我們,人類歷史上所有的罪人與聖人都住在那裡。

變成了塵粒,漂浮在日光中。

我們之淼小,宇宙之浩瀚,我們註定不知道是否會得到幫助,

從自己手中拯救出自己,這由我們自己決定。

我會在乎嗎?」

本文作者花滿樓,文章首發於今日頭條、微信:50度硅-面向上層精英的早午餐讀物。未經直接授權禁止轉載(標註出處也不可以),如需轉載,請與微信號t2ipo001聯繫,並註明來意。


資料來源:TECH2IPO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