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丨Sony賣掉鋰電池業務,其實是最大的戰略失誤

TECH2IPO 於 11/01/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在今年的 CES 展上,我們看到了Sony和松下兩個日本大廠完全不一樣的風格。Sony一如既往地黑科技爆棚,不僅推出了「平面聲場技術」加持的Sony A1E 電視,還推出了流明度 2500 的 HDR 超短焦 4K 投影儀。另一邊的松下展台,儘管松下也推出了 OLED 電視,但消費電子已然並不是松下的業務重心。松下將發佈的重點放在了自動駕駛技術和鋰電池上,特別是其超薄、超輕鋰電池,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失誤:Sony出售電池業務

松下近年在電池業務上持續發力。自 2009 年收購三洋電機以來,依託此前三洋已有的電池優勢,松下在鋰電池和太陽能電池領域,成為全球新的霸主。隨着特斯拉電動汽車業務的蒸蒸日上,與特斯拉緊密合作的松下從中受益,持續多年以 40% 左右的市場份額,穩坐動力電池頭把交椅。





(已投入運營的超級電池工廠Gigafactory 來源:Prestige Electric Car)

松下也因此轉型,逐漸甩掉陷入虧損的消費電子業務。僅 2014 年財年,松下便開始扭虧並大幅盈利,鋰電池及相應的汽車工業系統,就佔到了銷售收入的 36%。2014 年,松下投資 16 億美元,與特斯拉合建超級電池工廠 Gigafactory;2016 年,松下與特斯拉深化合作,共同發力太陽能電池。可以看到,特斯拉電動汽車和太陽能系統,已成為松下發展的高速引擎。


反觀Sony,作為曾經的鋰電池鼻祖,該公司於 1991 年發佈全球第一個商用鋰電池,鋰電池開始成為電子產品的動力來源,一直延續至今。然而,由於經營不善,Sony鋰電池業務近年持續虧損。終於在去年 11 月初,Sony將電池業務以約 11 億元的低價,轉讓給日本另一家電池廠商村田製作所。「鋰電池之父」最終落魄收場。

在電池領域,一邊是春風得意的松下,一邊是轉讓出售的Sony。在第四能源看來,出售電池業務,其實是Sony的一個戰略失誤。

趨勢:電動汽車逐步取代燃油汽車地位

特斯拉在 2008 年 2 月交付第一輛 Roadster 電動汽車時,幾乎沒有人會想到電動汽車會在普及之路上狂飆突進。如今,發佈電動汽車產品已成為傳統車企、豪車品牌、互聯網巨頭、創業公司等的時髦話題,連豐田這樣一直執拗於氫燃料電池汽車(FCV)的巨頭,也在去年年末公佈了其電動汽車計劃。





(賈躍亭投資的法樂第量產車FF 91現身CES 2017 來源:PC Magazine)

董明珠將全部身家,入股珠海銀隆,看好電動汽車長遠發展;智能手機廠商中興通訊收購珠海廣通客車,組建智能汽車團隊,專注新能源汽車研發製造;像 CES 這樣的針對消費電子產品的展會,也成為奔馳、日產、法樂第等車企發佈電動汽車的舞台。2016 年的種種信號表明,電動汽車就像曾經的個人電腦、現在的智能手機一樣,正越來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為減少全球碳排放量,世界各國推進以電動汽車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發展已成共識。在全球乘用電動汽車市場,銷量逐年大幅攀升。2014 年,全球電動汽車銷量約為 32 萬輛;2015 年,這一數字快速增長到 55 萬,漲幅約 73%;2016 年,預計全球銷量將高達 75 萬,漲幅約 36%。據 2016 年 9 月世界能源理事會(WEC)發佈的一份調查報告,顯示到 2020 年,電動汽車將佔據汽車銷量的 16%。

甚至在日本這樣的發達國家,電動汽車充電站數量早已超過了燃油車加油站的數量。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全球範圍的電動汽車取代燃油汽車,只是時間問題。

誤判:Sony遲遲未進入車用鋰電池領域

電動汽車的核心技術為電池、電機、電控「三電系統」,而電池則是核心的核心,號稱「電動汽車的心臟。」眾所周知,特斯拉正是因為有了松下提供的高性能電池,才能在續航里程、加速度等電動汽車性能指標上傲視羣雄。





(Sony電池出品的移動電源品牌Cycle-Energy 來源:Sony)

在電動汽車發展良好勢頭帶動下,第三方調研機構 Lux Research 預測,到 2020 年,全球電動汽車鋰電池市場規模將從 2015 年的 50 億美元提升至 300 億美元。然而,令人遺憾的是,Sony誤判了電動汽車發展形勢,遲遲未能在車用鋰電池上發力。


直到 2016 年 9 月,Sony才對媒體宣佈,表示將進入車用鋰電池領域,為電動方程式賽車 Formula E 提供動力電池。而此時,Sony已早在 7 月份與村田製作所進行了接洽,表示將出售鋰電池業務。村田製作所將利用Sony的頂級電池技術,進入到車用鋰電池領域。這筆交易在 2016 年 11 月正式完成。

其實,與松下、三洋相比,Sony鋰電池的綜合性能更優。早在 1997 年,日產汽車便與Sony進行了車載鋰電池的合作,在試裝車實驗中,Sony的鋰電池評估綜合效果遠勝三洋鎳氫電池和松下鋰電池。並且,特斯拉電動汽車採用的是松下 18650 鋰電池,而眾所周知,Sony是 18650 鋰電池的鼻祖。

Sony進入車用鋰電池領域,似乎顯得遲了一些,然而並不晚,因為全球電動汽車的發展也是自 2013 年才開始爆發。儘管此時的車用鋰電池市場已形成了松下、比亞迪、LG 化學、三星 SDI 瓜分天下的格局,但Sony憑藉更好的電池技術和口碑,無疑能打開一條出路。

萎縮:Sony電池業務規模持續縮小

Sony電池業務不斷萎縮,除了忽視極具增長潛力的動力電池所形成的形勢誤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數碼電池領域(小型鋰電池)被後來者不斷蠶食。

Sony電池的主陣地在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等消費電子領域。然而,因自身成本控制不佳,Sony的市場競爭力逐漸減弱,市場份額被後來者如 ATL、力神等廠商蠶食,三星 SDI、LG 化學取代了Sony在該領域的霸主地位。





(Sony數碼相機最常用的鋰電池 來源:Sony)

並且,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等消費電子,近年處於衰落期,時代發展趨勢註定了這一塊電池市場將越做越小。


更為重要的是,Sony自身的筆記本電腦業務、智能手機業務一直境遇不佳,很難像三星那樣,通過智能手機業務帶動旗下電池業務的發展。2014 年 2 月,Sony將陷入虧損泥潭的 PC 品牌 VAIO 出售給日本投資基金(JIP)。

我們看一下近兩年Sony在小型鋰電池領域的市場份額。據調查機構 EVTank 發佈的數據,2014 年,Sony在該領域以 6.9% 市場份額排名第四,位列三星 SDI(15.3%)、LG 化學(10.3%)、松下(9.5%)之後;2015 年上半年,Sony被 ATL 超越,位列第五。如果算上動力電池的話,Sony早已排不進市場前十。

值得關注的是,據Sony公開財報,自 2008 年到 2015 年,Sony集團僅 2012 年和 2015 年兩個財年實現盈利。在集團整體虧損情況下,Sony並不能拿出高額資金,在電池領域進行長期投資,這也是導致電池業務縮小的很重要的原因。

戰略:「一個Sony」,卻看不到Sony電池的身影

平井一夫在 2012 年 2 月正式成為Sony集團 CEO。「姨夫」上台後,提出了重振Sony,大幅瘦身的「One Sony」戰略:首先收購Sony愛立信 50% 的股份,重建Sony移動業務,推出新一代Sony Xperia 智能手機;然後退出江河日下的 PC 市場,出售 VAIO 個人電腦業務;緊接着分拆電視部門,實現該業務獨立運營。





(平井一夫上台後,推行一個Sony戰略 來源:PCOnline)

與此同時,Sony公佈了未來重點發力的方向:遊戲業務 PlayStation、cmos 傳感器半導體業務、以Sony影業和Sony音樂為代表的娛樂業務。Sony電池業務歸組到部件業務裏,平常絕少為人提起,只是在Sony的財報裏偶爾露一下面。很明顯,Sony高層在戰略層面上對電池業務並不重視,並沒有將其定位為未來能夠提升Sony盈利的長期利潤增長點。


平井一夫的策略效果很明顯,各板塊業務復甦強勁,連數碼相機、音頻這些市場早已飽和的業務,Sony也交出了漂亮的成績單。唯獨Sony電池業務,始終無法扭轉虧損局面,地位越來越尷尬,卻又無力像松下那樣,在動力電池領域進行大規模投資擴張。在 VAIO 出售、BRAVIA 部門獨立運營的大背景下,Sony電池被出售似乎也將提上日程。

然而,Sony電池是Sony垂直產業鏈中極為重要的一環,是「一個Sony」戰略的「動力」部分。如果出售電池業務,Sony消費電子業務如遊戲機、智能手機、相機、播放器等,在成本控制上將喪失部分優勢。

結語

Sony在鋰電池的技術儲備上,仍然全球領先。不僅有全固態電池,還有革命性的鋰硫電池,單這兩項技術,在如今鋰電池毫無突破的背景下,將成為未來鋰電池的發展方向。

然而,在電池業務出售給村田後,Sony將逐步完全退出鋰電行業。儘管目前遊戲及 VR、圖像傳感器業務已成為重點盈利方向,但從長遠看,Sony放棄技術實力領先且極具盈利前景的電池部門,這必將成為Sony發展史上的一大遺憾。

**作者張龍華,文章首發第四能源。

已委託維權騎士維權,抄襲必究。




資料來源:TECH2IPO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