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政和本地服務領域,或許Uber模式並不適用

36氪 於 24/10/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自 Uber 成功之後,科技界便想當然的認為,每一種服務都可以 Uber 化。PocketSuite(W 16)聯合創始人 Sam Madden 在本篇文章中分享了他對服務行業內按需模式的看法。他認為,事實上,在家政和本地服務領域,Uber 模式往往並不適用。

最成功的按需模式公司往往是圍繞商品服務展開業務,例如交通領域的 Uber 和快遞領域的 Postmates。這些都屬於服務質量範圍不大並且對於信任度要求不高的類型,大多數用户並不會介意或擔心是誰將我們由 A 點送到 B 點,或是誰會在週末的晚上將我們點的印度菜外賣送上門。用户只是希望自己要求的服務能夠立即執行,並且能夠以一種便利的方式執行。

當信任至上時

家政服務顯然不同,它需要用户付出很大的信任成分,才能讓專業服務人士進入到自己的家中照顧寵物或是看護小孩。

對於消費者來説,家政服務最初的一個痛點問題就是找到自己看得順眼、信任並且能夠勝任這份工作的合適人選。一旦找到這個合適的人,用户便不想再輕易換人,會想一直把她留在身邊,在需要的時候能夠隨時找到她—以一種自己的按需方式持續這種服務關係。

在這種傳統的需要客户與專業服務人士確立直接關係的領域,Uber 模式並不適用。

直接關係

並不是只有消費者這樣想,家政服務人員也有着與消費者同樣的想法。哪個服務人員不想保留常客的聯繫列表呢?在高薪客户有需求的時候,他們都希望客户能夠聯繫到自己,及時提供服務。甚至,對於他們來説,最好的結果就是能與客户建立一個定期服務的時間安排表。

與客户確立直接的關係對於衡量可見現金流來説至關重要,並且從客户獲得角度來説也更加有利,因為相對尋找新客户來説,留住老客户難度會低一些。

中間平台不利於規模擴大

此外,在“Uber 為老闆”模式下運營,服務人員會失去擴大業務規模的熱情。藉助按需平台作為中間人,每筆交易他們都需要支付給平台 20% 至 30% 的費用。所以,如果每次工作利潤僅為 20%-30%,那他們也不會再去聘用僱員來擴大業務規模了。

未來工作

消費者現在越來越期待 Uber 似的技術和便利服務能夠普及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按需平台是首個能夠依據消費者需求推動這種技術轉變的原動力,服務行業中的許多企業也已經使用按需平台取得了成就。

但是,按需平台現在所能提供的服務根本不適合家政和本地服務經濟的工作未來性質。利用平台技術力量幫助消費者找到專業服務人員是一碼事,在這個價值 8000 億的家政服務經濟市場,讓客户和服務人士這種直接的關係能夠繼續保持下去才是平台創建的下一波發展浪潮。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