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也把自己賣掉了,5個問題告訴你怎麼回事

36氪 於 26/12/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編者按:本文來自來自第一財經週刊,作者吳洋洋,36氪經授權發佈。

據日經中文網消息,最後入局的買家為中信集團和凱雷集團組建的聯盟,前者是一家國企,後者是一隻美國投資基金。它們聯合買下的是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的2200家店鋪,交易額預計超過20億美元。

這場尋找接盤者的行動持續了近一年,先後有十多家公司和機構參與過競購。其中某些機構還與百勝中國洽談過交易——一個月前,百勝中國(肯德基的母公司)剛剛宣佈從百勝全球剝離,在納斯達克獨立上市。在上市之前,它聲稱要出售19.9%的股權。

你可能已經注意到,在差不多的時間點,兩家做同樣快餐生意的公司採取了差不多的行動,這當然不是純粹的巧合。關於這件事,我們蒐集了5個可能也是你想知道的疑問:

1.它們為什麼要把自己賣掉?

這個問題最淺層次的答案有點老生常談,無非是快餐生意在中國市場的好時光已經不再。只要看看自己在不同食物上的花費、解決吃飯問題的方法,你就能體會這一點——新的餐飲品牌、便利店、外賣等等,都是快餐的替代者。單就快餐市場而言,這兩個品牌的市場份額也在下降。歐睿諮詢的數據顯示,肯德基和麥當勞在中國快餐行業的市場份額,已由高點時的約57%(兩個品牌分別佔40%和17%)下降至約37%(兩個品牌分別為24%和13%)。

無法繼續維持高增長,但兩家公司都想盤活生意。百勝和麥當勞為走出困境想出的招數有點不同,百勝中國選擇從百勝集團的全球架構中剝離,成為一個獨立公司,然後出售其中19.9%的股權。而麥當勞是把自己在中國市場未來20年的品牌經營權賣掉,其中包括正在營業的2200家店鋪的經營權。

兩家公司都因此輪交易獲得了大量資金,這些錢會是它們接下來自我投資的重要來源。兩家公司各自都有大量餐廳等待翻新——不管什麼餐廳,年輕人都想要更舒適、設計更新潮的用餐環境。要想從碎片化市場中找到消費者,它們還要趕數字化的風潮。這些都需要錢,大量的錢。

差別在於,兩家公司“賣掉”自己的方式非常不同。

百勝的方式意味着未來百勝中國的主導權還在管理團隊手裏,麥當勞則是給中國團隊換了個新東家——未來新東家是否會繼續使用這個團隊還説不定,至少,百勝中國前CEO蘇敬軾,以及一些麥當勞的離職高管,都曾接到過一些投資者組建的團隊的延攬請求。

回到為什麼要賣掉的問題上,比“在溢價最高的時候把自己賣掉”更有建設性的價值,如兩家公司所説,是“賣出去能讓生意變得更好”。

這並非虛言。

那些加盟店的生意通常比直營店更好,因為門店是加盟商自己的,他們一般都會花更多精力、投資在門店經營上,比如使用自己的資源為門店打廣告、把門店裝飾得更漂亮等。

這個道理在公司層面同樣適用。

百勝和麥當勞的“出售”都相當於把中國市場的經營權交到了本地團隊手中,這意味着產品研發、開店決策等層面的“本土化”。過去二十多年,正是“本土化”三個字幫助肯德基在市場份額上贏過了麥當勞。


2.為什麼這個交易如此漫長,從年初一直談到年尾?

不斷討價還價自不必説,此外,也沒有一家公司能吃掉麥當勞或百勝中國這麼大規模的生意,餓了麼就因要出的錢太多,自動退出了競購。與這些原因相比,更關鍵的是,兩家公司雖然着急賣,但它們也很在意買家是誰。

百勝中國的買家是螞蟻金服和春華資本,前者代表着把單純的線下生意延伸成O2O的可能性,後者則意味着百勝要找的是懂投資的人——入股百勝中國後,春華資本的創始人胡祖六成了公司的新董事。對這一點,百勝中國CEO的原話是:“意味着我們建立了強有力的嚴謹的公司治理結構。”要理解公司治理結構設計的重要性,看看萬科這一年的經歷就知道了。

你可能已經聽過很多次“麥當勞沒找到滿意的投資者”的説法。原因就在於,外來資本不止是錢,其背後是新的關係和新的能力。

中信集團和美國凱雷集團的組合,其實跟百勝引入的資本組合類似:作為國企,中信代表着政府關係,這是之前身為外資的麥當勞非常缺乏的,尤其在尋找合適的店面資源的時候。你知道,所有連鎖生意最關鍵的問題就是location。而凱雷相當於胡祖六在百勝中國扮演的角色,它是同為美國公司的麥當勞需要的全球性資本。


3.快餐生意都不好了還有人買,投資者都在想什麼?

為什麼值得買?這是所有人一開始都困惑的問題,包括那些真的去跟麥當勞和肯德基洽談了的人,尤其是在兩家公司於差不多時間釋放出出售消息的情況下。問題又多了一個:“誰更值得買?”

沒有人能給出一個精確的估算方法,百勝在各競購者出價時不斷抱怨“估值太低了”,它的董事之一KeithMeister甚至直白地對投資者喊:“(七八十美元)只是公司的營收數字,不是公司的價值!”言下之意,投資者不能只盯着現有資產,也不能只盯着公司當前的盈利能力。

在中國,麥當勞有兩千多家門店,百勝有七千多家。出售消息放出後,多路買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交易,“快餐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還有多大市場空間”是思考的角度之一。一些投資者也私下諮詢了在兩家公司工作過的人的意見。其中一位離職高管提供的角度就是O2O:“有哪一個品牌有5000個線下網點,而它們都在城市裏最好位置的?”他説。

沒有哪個投資者是僅根據門店數量做投資決策的,因為“買百勝中國買不到控股權,買麥當勞中國是在買控股權”,這種最基本的差異決定了投資者可以在公司中扮演什麼角色。理論上,只有拿到控股權,才能在日後決定這家公司的生意走向。

也有一些投資者留意到兩家公司的“體質”不同,比如“百勝是一個在15年時間裏靠個人(百勝中國前CEO蘇敬軾)支撐的品牌,而麥當勞每三四年換一次領導,是一台靠系統運行的機器”,以及“麥當勞更擅長品牌營銷,而百勝在產品創新、價格體系上做得更好”等。


4.被賣掉之後,我們還能吃到正宗的炸雞、漢堡嗎?

什麼才叫正宗?跟美國本土的口味一樣才叫正宗嗎?那你以前在中國的麥當勞和肯德基吃到的漢堡、炸雞可能都不“正宗”,因為它們都在口味和製作方式上做了本地化的調整——不止麥當勞和肯德基,所有的食品公司都是這麼做的。

要理解產品在公司出售之後還正不正宗,我們需要先理解其中國業務和全球公司之間的關係。那就是,出售後的百勝中國現在是百勝在中國的唯一加盟商,它被授權經營百勝的所有品牌及產品,產品什麼時候上新是由百勝中國決定的,可能與全球不同步。當然,它也可以自主開發它認為適合在中國門店銷售的產品,也就是在全球其他市場的百勝門店吃不到的產品。

麥當勞並未透露合作細節,因此我們不能確定類似百勝的狀況是否一定會發生在麥當勞,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麥當勞中國也將擁有產品研發權。畢竟,麥當勞此番出售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更“本土化”。

5.麥當勞説出售的只是20年的經營權,那20年後呢?

要想知道20年後會怎樣,看看星巴克和統一集團的合作就知道了。20年合作期滿後,兩家公司最近剛剛續簽了合作協議——星巴克華東地區的生意都是由統一集團開發和運營的。

當經營方把生意做得夠大,品牌方不敢輕易對其做出更換。20年,足可以改變一家公司在一項合作裏的話語權。當然,前提是經營得夠好。


資料來源:36K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