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少年 Pi 》之一:我有信仰

數碼情報站 於 16/12/2012 發表 收藏文章
引用雷勇是華南師大的一位老師,也在做一些移動互聯網項目。他是一位基督教徒,他說《少年Pi》是一部宗教電影,很多人看不懂,他看懂了。本篇起,雷勇將連載他對《少年Pi》的解讀和看法。讓我們來感受科技與人文交匯處的文藝氣息。
字幕。燈光亮起。唏噓一片……

這是我一周之內第三次觀看《Life of Pi》。無一例外,每次結束放映時,劇場內的情緒都是一樣的——啞然、訝然。除了讚歎那些美輪美奐的畫面以外,“你相信哪一個故事?”儼然已經成為觀後第一個拿出來跟朋友交流的話題。是啊,您相信哪一個故事呢?亦或者,您更願意相信哪一個故事?

較英文名《Life of Pi》來講,我並不太喜歡這部電影中文名中“奇幻漂流”四個字。年紀大點兒的人容易讓人聯想到魯濱遜、馬可波羅、鄭和, 90 後會想到七龍珠和海賊王。我也不喜歡有人把Pi 寫成中文的“派”,它失去了π 這個數字代表的含義。 ——小說原作者楊·馬特,曾經在一段訪談中說過:“每個人的生命都是相同的,都是一個簡單的圓形,無論大或者小;但是每個人的生命又是不同的,無窮無盡但絕無重複”。

人生的軌跡不同,卻遵循​​同樣的規律。什麼才是這個規律呢?這恐怕就是少年Pi 想告訴我們的一個東西:人類一致的規律無外乎生來和死去,是所有人都逃不出去的圓。

除此之外,另外一個內在的共同規律恐怕就是“信仰”二字了。在西方和伊斯蘭社會,信仰是一個普遍意義上的東西,無需解釋。但是在中國,信仰二字卻顯得特別陌生。

翻看百度百科收錄的詞條:

引用信仰:Faith/Belief/Conviction。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其相信和尊敬。對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或某人極度相信和尊敬,拿來作為自己行動指南或榜樣。

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的解讀方法。在國內,信基督、信佛、信天主是不能夠擺在檯面上來說的非主流思潮。我曾經問過一些學生:“你們有信仰嗎?”往往得到的回答是:“我相信我自己”。 Faith/Belief/Conviction 只是不同程度的“相信”,遠不足“信仰”。 《少年Pi》想要告訴我們的信仰是Religion,特指宗教信仰。

人是世界中的人,是宇宙中的人,是無法凌駕於世界和宇宙之上。平日里,“我相信好人有好報;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我相信付出一定會得到回報;我相信你愛我……”這些都還只是“相信”層面的東西,一種內心情緒的表達。可是,人們遇到不可抗力,如天災人禍的時候,內心尋求人類力量之外的庇佑,是所有人都會有的一種內在本能。這種本能是生命本身賦予人類的東西,是不可能被政治、文化等外界因素消除的。也就是因為這種本能,才使人類不斷克服各種困難得以持續發展。

《少年Pi》講述了兩個故事,兩個故事同樣凶險殘忍。明知道第二個故事才是真實的,但是絕大多數人還是不願意接受人吃人的畫面,寧願相信第一個故事。大多數人內心渴望美麗、善良和愛,是願意相信第一個故事的動因,也是信仰的土壤,《少年Pi》希望告訴觀眾的——除了生死以外,人類還有另外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信仰。

(本文為解讀《少年Pi》系列文章之開篇,下一篇文章為:《少年Pi 之二:黑夜的力量》。)


資料來源: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