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壞性和壟斷
上面描述的主要是支撐矽谷得以持續發展的原因,但是,至於一個技術區域能走得有多遠,變革性的改變同樣是至關重要的。矽谷在幾十年時間裏一直在做着自我發明和自我革命的事情,大家看看下面列出來不同時期該區域所盛行的技術潮流的改變就清楚了:
引用• 1940s: 儀器
• 1950s/60s: 微芯片 • 1970s: 生物科技,消費電子產品(PC,電玩,等等)
• 1980s: 軟件,網絡
• 1990s: 互聯網技術,搜索技術
• 2000s: 雲,移動設備技術,社交網絡
以下這些觀念就是矽谷至關重要的靈魂所在:對冒險精神的推崇備至,有如《舊約·聖經》裏描述的大衞勇戰巨人戈里亞的勇氣,堅定不移的對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堅持。
在最近幾年時間裏,一個可以和之前的“淘金熱”以及“西大荒”這些來自美國西部的比喻並駕齊驅的新比喻開始在矽谷盛行起來,那就是“破壞性創新”。“破壞性”這個詞應該最早是基於約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在1942年的一個説法,説的是,一個小公司的到來(通常是攜帶了更新的技術),將可以重塑整個已有的、看上去雷打不動的產業。如Uber對於計程車行業是具有破壞性的;Airbnb對於旅館產業是具有破壞性的。“破壞性”所描述的一個故事本質上來説和美國西部所流傳的一個傳説是一樣的:一個新的解決方案從天而降,將會對已有的世界進行摧枯拉朽的破壞和重建,讓整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矽谷最近十多年的歷史中,那些曾經高舉“破壞性”戰旗的小傢伙們都已經長成巨人,而此時,他們卻舉起了“陣地保衞戰”的旗幟。比如蘋果之前的反壟斷案例。同時你也肯定知道Facebook和Google這些矽谷公司每天都會收到人們詬病的反壟斷批評。蘋果在其1984年的麥金塔商業廣告中曾經諷刺IBM是個壟斷的“老大哥”,那麼如果現在矽谷的這些企業們自己卻成為了新的壟斷“老大哥”的話,大家又會作何感想呢?
未來的擔憂
在本文中我一直都是把矽谷定義成一個地理區域。而我經常被問到的是,在當今已經是移動互聯的年代,網絡和連接速度只會變得越來越快,那麼矽谷這種地域是否還有存在的意義呢?
對技術創新來説,我堅信地理區域將會繼續扮演一個至關重要的角色,還是有很重要的存在意義的。創新,並不是説你可以在大家都閒下來的時候排期開個視頻會議就能達成的。當然,我不反對很多重要的需要動手去做的事情可以通過遠程來完成,但是,很多具有突破性的創意其實都是在人們的面對面的交流中不經意的就產生了的。發生的地點也許就是在當你在走廊碰上某個人閒聊的時候,或者在咖啡廳侃大山的時候,或者在某個宗教儀式當中,或者在和朋友去健身的時候,或者在和朋友一起在球場邊看着我們的孩子們打球的時候。所以説,創新是不能排期的!
也正是因為地域性依然對矽谷是至關重要,所以矽谷面臨的最大威脅應該是本地和國家政策的挑戰。
矽谷的經濟環境依賴於它能夠將世界上最靈光的頭腦都吸引過來,這就形成了矽谷不停的自我更新和自我革命的動力源泉。
如果矽谷再也沒有了對這些人才的吸引力的話,那麼我相信矽谷,乃至整個國家的經濟,都將會受到嚴重的威脅。比如以下這些情況如果出現的話,矽谷的吸引力必然會受到嚴重的打擊:
- 周圍學校的教學質量開始下降從而導致矽谷的小孩們不能獲得更好的教育;
- 房價繼續快速飆升以致一半的人都買不起一箇中段價位的一手房;
- 移民局讓高科技人才移民到矽谷異常困難。
其他一些值得大家憂慮的還有:
- 矽谷中出現的不斷拉大的貧富差距;
- 中低技能打工人員的薪資水平持續不見增長;
- 在同樣的技術學識背景下男人比女人拿更高工資這個長期存在的問題得不到解決。
根據“合資企業”的報道,在當今的矽谷中,身處最低收入組織的員工的收入比身處最高收益團隊的員工的收入少70個百分比。所以就算矽谷一直以平等主義自我標榜,它也只能説是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更平等而已。
矽谷的另外一個威脅是來自聯邦政府對矽谷基礎科研的資金支持正在逐年遞減。風險投資商對開發產品和開公司來説是異常重要的,但聯邦政府依然是國家基礎科研的主要資金來源,而矽谷卻又是非常高度的依賴着這些基礎科研的——“沒有基礎科研就沒有iPhone”,這是來自美國最近的一篇關於研究與開發的報告文章的我最喜歡的一個標題。
如今,美國對研究與開發的投入力度在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中排到第十位。這個投資排名是以佔有GDP的百分比進行計算的——也就是在2.5%到3%這個幅度。而這相比10多年前下降了13個百分點。反觀中國的投入力度,在未來10年時間內中國在這方面的投入將會超過美國。
矽谷不能複製,成功可以學習
世界各地的人們都想在自己的國家或地區打造一個新矽谷,但是從來沒有人成功過。
而這事實上也不可能成功,因為包括2015年的矽谷自己在內,這些地方都不能再次重現當初形成矽谷的那些得天獨厚的特殊因素:學術研究;技術;反主流文化思潮;以及吸引大量勇於冒險的青年才俊到來的舊金山特有的“淘金熱”這個口碑。這當中既有時間的大浪淘沙的成份,也有那些成功的企業家對矽谷進行反哺的原因,還有那些大量湧進來的想淘金的年輕人們的貢獻。綜合而言,矽谷的這種文化已經形成了一個能夠自我延續的有機體。
也許想打造出另外一個矽谷最終確實是行不通的,但這對於其他地域有這種想法的人來説並不一定就是壞事,因為你不一定非要按照矽谷的這種模式進行運作。高科技經濟本來就不是一個零和遊戲。21世紀的全球經濟是非常廣大和複雜的,足夠在我們的地球上容納多個不同地理位置上的技術區域,並得以一起繁榮發展——這當然也包括矽谷在內了,如果前面提到的這些威脅都能夠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解決的話。
提醒: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techgogogo或官網www.techgogogo.com。當然,也非常歡迎您直接微信(hubaitian1)勾搭。
版權:本作品採用[創作共用署名3.0中國大陸版許可證], 若非授權,轉發時切勿刪除聯繫信息,否則追究相應責任。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資料來源:虎嗅網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