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月之前,Hollywood 爆發了一次“艷照門”危機,波及範圍之廣,令人咋舌。
在欣賞香艷照片之餘,有人注意到這次信息洩露事件雖然源自名流們隱私保護意識的淡漠,但是真正將艷照流出規模擴大到人盡皆知的導火索,就在於有黑客在“暗網”上明碼標價的兜售這些艷照,這是構成購買者二次傳播的關鍵前提。
所謂的“暗網”,其英文原名叫作“Deep Web”,又稱深層網絡,它有泛指和特指兩種層面的定義。
先說泛指,廣泛意義上的“暗網”,指的是那些無法被搜索引擎收錄內容的站點,也就是說,一切有著非公開訪問機制的網站——比如Facebook,甚至一個註冊才能進入的小型BBS——都屬於“暗網”的一部分;另外,由於搜索引擎對於網站內容的抓取通常都是通過追溯超鏈接來完成,有著相當多的頁面因為沒有任何超鏈接的指向,也處於搜索引擎的盲區,故而它們也被納入“暗網”的範疇。與“暗網”對應的,是“明網”,也稱表層網絡(Surface Web),曾有學術機構統計過“暗網”與“明網”分別蘊含的數據比例,結果顯示前者的數據存量百倍於後者,且增長速度更快。
真正敏感的,是特指意義上的“暗網”,也就是那些蓄意隱匿信息及身份,將在大多數國家都不合法的生意搬到網上正常經營,追求並捍衛無政府主義的立場。 在美劇《紙牌屋》第二季中,女記者佐伊被男主角弗蘭克謀殺,她的記者男友——或者說是炮友——盧卡斯為了調查已經當上副總統的弗蘭克,通過一個名為Tor的工具訪問“暗網”,尋找黑客幫忙挖掘弗蘭克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過程就是在“暗網”中完成的。 Netflix在拍攝這個橋段時,甚至邀請了真正的網絡黑客格雷格·豪斯充當顧問,力求還原劇情的真實性。
因此,劇中提及的軟件工具Tor,正是一枚貨真價實的鑰匙,持有這枚鑰匙,就打開了一扇通往“暗網”世界的大門。而關於Tor,其背後還有著一個“No Zuo No Die”的悲情故事,美國政府是一切故事的開端。
失控的隱私庇護技術
就像俄羅斯人發明了AK-47、卻坐視它成為車臣武裝抵抗力量的最常用裝備的微妙轉折一樣,Tor在最初也是一個源自華盛頓特區的科研項目,直到計算機和互聯網完成了從軍用到民用的變遷,這隻順服的實驗品終於不受控制的長成磨牙鑿齒的猛獸,並衝破溫室牢籠,淪為美國政府最為頭痛的敵人之一。
1995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為了保護船隻之間的通訊網絡安全、避免被敵軍跟踪信號,啟動了一項旨在通過代理服務器加密傳輸數據的技術開發,這個產品被命名為“洋蔥路由”(Onion Routing),Tor就是其簡稱。
眾所周知,普通的網絡訪問,用戶與服務器之間的記錄都是可以回溯的,理論上說,某個用戶訪問了某個網站,只要網站的系統內部部署了流量監視程序,就能找到這位用戶的IP地址,進而根據行政力量找到他的真實身份。而普通的代理服務器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改訪問來源,但是代理服務器本身卻無法隱藏自己,如果將代理服務器攻陷,就還是能夠找到訪問者的信息,甚至可以利用被攻陷的代理服務器來釣魚陷阱。 Tor的原理,是將P2P的分佈式機制引入,將每一個安裝了Tor的用戶的計算機變成加密的中繼連接,當用戶基於Tor訪問“暗網”時,他的路徑會隨機(或者說無序化的)經過多個中繼連接,而且每一次都是變化的,沒有任何一個中繼或服務器能夠獲悉完整的連接痕跡。
2004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陷入財政緊缺的狀態,它砍掉了對於Tor的資金支持,並將之開源。一個名叫電子前哨基金會(EFF)的知名自由主義網絡組織——他們致力於保護受到政府權力迫害的美國公民,提供辯護、聲援、監督等多種資助行為——接管了Tor的後續研發和支持,直到今年7月,電子前哨基金會還在網站上推廣Tor,列出的理由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無法繞過Tor的匿名機制;Tor在開源之後經歷過多次挑戰,但從未被發現存在後門;Tor的易用性很高,使用者不需要過高的計算機技術……
儘管電子前哨基金會對於揭露“棱鏡計劃”功不可沒、同時也是美國政府監聽互聯網事件最大的反對組織之一,但是仍有陰謀論者指出Tor由政府部門流落民間是有意為之的“很大一盤棋”,他們指控美國政府似乎想要讓人相信Tor的匿名性,然後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藉機將使用Tor的用戶一網打盡。
總而言之,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電子前哨基金會,如今都已經無力掌控Tor的發展,分佈於全球的中繼節點,使得Tor徹底的去中心化,每年有著近5000萬人次下載Tor,連Tor的發明者都承認,自己“也無力摧毀Tor了”。同時,Tor的使用功能開始逐漸變得極為多元,有人在上面買賣毒品,有人定期洩露政府機密文件,連製造炸彈的材料和知識也能簡單獲取,在中國這種互聯網訪問權利有限的國家,還有大量用戶單純的將Tor當作一個翻牆工具——因為連接到Tor之後,用戶就連接到了成千上萬的匿名代理服務器,此時,訪問那些被牆掉的網站也就變得輕而易舉。
就像那句話所說的:“一種形式的豐裕必然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稀缺”,互聯網愈加開放和透明,遺世獨立的隱匿需求就與日俱增,在極客看來,Tor是一片還沒有被政府權力和商業巨頭染指的淨土,是自由力量瞄準監管壓迫的一次反擊,但是,革命的偉大隊伍裡,也容易混入壞人。
濫用、黑市和犯罪
Tor構建了“暗網”的基石和秩序,而整個“暗網”的組成內容,則由活躍於里面的用戶主動提供。
最有名的,莫過於“絲綢之路”(Silk Road),這是一個eBay式的匿名網站,可卡因、無登記的手槍、私人殺手、兒童色情服務,一切違禁的商品,都明碼標價,而且只支持比特幣交易。 “絲綢之路”在2013年停止運營,其創始人Ross Ulbricht掉入FBI的蜜罐(一種誘導式的網絡陷阱)而暴露身份,在舊金山遭到抓捕,據法院披露數字,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絲綢之路”有著總和價值超過12億美元的交易額,這場風波還一度導致比特幣的價格在當日暴跌15%。
FBI的進攻,看上去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絲綢之路”的競爭對手、主要銷售違禁藥品的“黑市重裝”(Black Market Reloaded)也隨機宣布無限期關閉,但是對抗意識永遠無法泯滅。就在“絲綢之路”被關閉一個多月後,一個老用戶上線了新的“絲綢之路2.0”站點,恢復了所有的商品交易,這個化名“恐怖海盜”的站長拷貝了原“絲綢之路”的封停頁面——FBI的公告顯示“這個隱匿的網站已被關閉”——並將文案修改為“這個隱匿的網站再次崛起”,“暗網”中的大量用戶為之歡呼,還有一個名為“史蒂夫·喬布斯”的用戶不無哀傷的發帖祝福身陷囹圄的“絲綢之路”的上一位戰士,他說:“這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都是全新的一天,在激動和晨曦中,讓我們一起為前任海盜祈禱……他被關在監獄裡,忍受著非人的待遇……他將我們帶到此處,給了我們一個家,而他自己如今卻流離失所。”
純粹的非法交易,不過是“暗網”中的滄海一粟,更具精神污染性質的,是某些沒有任何目的、只是遠異於常人的內容交流。 曾有一個名為“洛麗塔都市”(Lolita City)的站點,儲存了數以萬計的兒童性虐照片,甚至還有直播影片,它收到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戀童癖的海量捐款,也有黑客群體因為看不下去而對它發動攻擊,終因“暗網”的不可追溯性無法實現。還有一個名為“為正常人服務的正常色情片”( Normal Porn for Normal People)的站點,公開了許多內容詭異的影片,比如一個沒有雙腳的殘疾人被強迫不斷跳舞、一個男人在7分鐘內陶醉於用舌頭舔洗衣機、一隻黑猩猩活活吃掉一名金發女性等內容、以及從一隻母鹿體內分娩出一隻人型嬰兒的過程,讓人難以分辨真假、心生恐怖。
由於沒有搜索引擎的支持,所以“暗網”的站點獲取通常都靠用戶的自發整理或是私下小圈子範圍內的傳播,美國和歐盟都試圖按圖索驥地逐個打擊,連對自由容忍度最高的荷蘭也在司法層面予以配合,但是在本質上,“暗網”是一種剛需而非實體目標,作惡者永遠都能找到隱藏自己的方法,那些正常使用Tor的“暗網”用戶則不應受到牽連。在對“絲綢之路”提起公訴期間,檢方亦表示不會對“暗網”技術抱有敵意,只是不能容忍裡面的毒品販賣、僱凶謀殺等行為。
既是幸運、又隱約有些悲涼意味的是,就像前文所說的,Tor在大多數用戶手中只是簡單的翻牆工具,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以及中國網絡環境本身的落後性,“暗網”裡面幾乎看不到中國用戶的身影,無論是非法的還是合法的。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曾經在2012年公佈過一份題為《中國網絡地下經濟調查》(Investigating China's Online Underground Economy)的報告,結論非常有趣,大意是中國也有相當規模的網絡黑市(2011年的規模在50億元人民幣左右),但是因為需要通過宣傳以獲得客戶,這些用戶大多選擇百度貼吧和騰訊QQ群來發展業務,為了防範監控,中國用戶使用的手段原始卻也算有效,那就是黑話,研究人員在當時找到的黑話包括“馬”、“包銷商”、“洗料”等84個關鍵詞以及129個用於交易非法商品的百度貼吧,百度後來回應表示感謝,並關閉了這些被指出的貼吧。
另外,也有另一種聲音,堅持認為“暗網”的非法內容比重被非理性的恐懼心理產生了放大效應,或是應激性的“受迫害妄想症”,給了那些有意願壓製網絡自由的國家和政府藉口及機會,這種說法也有數據支持,即Tor雖然下載量驚人,但是日活躍用戶卻只有數十萬(其中還有不少是探案的警察),這讓過分渲染“暗網”危害性的說辭頓時站不住腳。
網絡自由的敵人究竟是誰
今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政府在必要時期切斷俄羅斯國內的整個互聯網,而且強制要求日均訪問量超過3000人次的網站所有者向政府備案,放棄匿名權。
這讓致力於通過互聯網影響公眾的網絡用戶倍感警惕。紐約時報刊登了俄羅斯裔專欄作家蓋爾·貝克爾曼的一篇文章,他回憶蘇聯時期的一份地下雜誌《時事紀事》(Khronika),其運作原理就和Tor如出一轍:
蓋爾·貝克爾曼最後說道,
即使是在美國,網絡自由的薪火也常處於搖搖欲墜之中,《紐約客》就在去年推出了匿名電子郵箱Strongbox,這是一個基於著名已故黑客亞倫·斯沃茨所寫程序DeadDrop的應用服務,用戶可以通過Strongbox與《紐約客》的編輯部通信,整個過程同樣以“暗網”的形式實現,不會留下可能遭到跟踪的痕跡。
但是,與粗暴、低效的政府干預相比,更大面積的商業滲透,彷彿更加威脅網絡自由及其背後的隱私權。就像是《美麗新世界》對於《1984》的反諷那樣,雲計算促使信息私有的概念分崩離析,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投奔方便快捷的雲端技術,反而讓“暗網”顯得落伍而標籤化。一名Reddit的用戶在脫離“暗網”之後說道,維護自由本應如英雄壯舉般坦率,但是讓人得知自己流連忘返於“暗網”時卻難以承受對方驚訝和疑慮的神情。
更為玩世不恭的一種主流觀點是,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隱私是一項可以被放棄的權利——沒錯,用戶雖然可以擁有“捍衛權”,卻同樣可以不受壓力影響的行使“放棄權”——就像曾經的一句網絡流行語說的那樣,“生活就像被強姦,如果無力反抗,不如索性閉上眼睛好好享受。”
網絡自由的另一些敵人,也在於其內部。 2011年,因為抗議日本公司索尼支持美國國會提出的《網絡反盜版法案》(SOPA),推崇匿名的黑客組織Anonymous報復性攻擊了索尼公司的網絡數據庫,造成逾一億索尼用戶的個人資料及信用卡信息洩露,索尼還在公司服務器裡發現了一個新建的文件,標題就叫“我們人多勢眾”(We are Legion)。通過侵犯自由來維護自由,以及二元論式的道德捆綁,這種邏輯,無疑讓自由主義的聲譽蒙羞。
以及……
隨著Tor可能變得越來越不安全,已經有新的“暗網”技術正在開發,從情理出發,“暗網”是互聯網普及觸底反彈的一種必然選擇,也不可能在某一天被真正完全摧毀,它既是對“明網”缺失部分的填補,同時又是人性陰暗的隱形出口,在承認了理想的局限性之後,我們才有一個健全的心態,去尋找足以解決問題的更高智慧。
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王小波也有過一句類似的話,“人們的見識總要受處境的限制,這種限制既不知不覺,又牢不可破”,這麼自我安慰,固然有些犬儒,卻為思想授予了彈性,它像徵著一種樂觀:待到人皆騰焰飛芒,“暗網”之暗亦無處遁形。
懂我的意思嗎?
作者 闌夕 微信公眾帳號:techread
資料來源:虎嗅網
在欣賞香艷照片之餘,有人注意到這次信息洩露事件雖然源自名流們隱私保護意識的淡漠,但是真正將艷照流出規模擴大到人盡皆知的導火索,就在於有黑客在“暗網”上明碼標價的兜售這些艷照,這是構成購買者二次傳播的關鍵前提。
所謂的“暗網”,其英文原名叫作“Deep Web”,又稱深層網絡,它有泛指和特指兩種層面的定義。
先說泛指,廣泛意義上的“暗網”,指的是那些無法被搜索引擎收錄內容的站點,也就是說,一切有著非公開訪問機制的網站——比如Facebook,甚至一個註冊才能進入的小型BBS——都屬於“暗網”的一部分;另外,由於搜索引擎對於網站內容的抓取通常都是通過追溯超鏈接來完成,有著相當多的頁面因為沒有任何超鏈接的指向,也處於搜索引擎的盲區,故而它們也被納入“暗網”的範疇。與“暗網”對應的,是“明網”,也稱表層網絡(Surface Web),曾有學術機構統計過“暗網”與“明網”分別蘊含的數據比例,結果顯示前者的數據存量百倍於後者,且增長速度更快。
真正敏感的,是特指意義上的“暗網”,也就是那些蓄意隱匿信息及身份,將在大多數國家都不合法的生意搬到網上正常經營,追求並捍衛無政府主義的立場。 在美劇《紙牌屋》第二季中,女記者佐伊被男主角弗蘭克謀殺,她的記者男友——或者說是炮友——盧卡斯為了調查已經當上副總統的弗蘭克,通過一個名為Tor的工具訪問“暗網”,尋找黑客幫忙挖掘弗蘭克不為人知的秘密,這個過程就是在“暗網”中完成的。 Netflix在拍攝這個橋段時,甚至邀請了真正的網絡黑客格雷格·豪斯充當顧問,力求還原劇情的真實性。
因此,劇中提及的軟件工具Tor,正是一枚貨真價實的鑰匙,持有這枚鑰匙,就打開了一扇通往“暗網”世界的大門。而關於Tor,其背後還有著一個“No Zuo No Die”的悲情故事,美國政府是一切故事的開端。
失控的隱私庇護技術
就像俄羅斯人發明了AK-47、卻坐視它成為車臣武裝抵抗力量的最常用裝備的微妙轉折一樣,Tor在最初也是一個源自華盛頓特區的科研項目,直到計算機和互聯網完成了從軍用到民用的變遷,這隻順服的實驗品終於不受控制的長成磨牙鑿齒的猛獸,並衝破溫室牢籠,淪為美國政府最為頭痛的敵人之一。
1995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NRL)為了保護船隻之間的通訊網絡安全、避免被敵軍跟踪信號,啟動了一項旨在通過代理服務器加密傳輸數據的技術開發,這個產品被命名為“洋蔥路由”(Onion Routing),Tor就是其簡稱。
眾所周知,普通的網絡訪問,用戶與服務器之間的記錄都是可以回溯的,理論上說,某個用戶訪問了某個網站,只要網站的系統內部部署了流量監視程序,就能找到這位用戶的IP地址,進而根據行政力量找到他的真實身份。而普通的代理服務器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更改訪問來源,但是代理服務器本身卻無法隱藏自己,如果將代理服務器攻陷,就還是能夠找到訪問者的信息,甚至可以利用被攻陷的代理服務器來釣魚陷阱。 Tor的原理,是將P2P的分佈式機制引入,將每一個安裝了Tor的用戶的計算機變成加密的中繼連接,當用戶基於Tor訪問“暗網”時,他的路徑會隨機(或者說無序化的)經過多個中繼連接,而且每一次都是變化的,沒有任何一個中繼或服務器能夠獲悉完整的連接痕跡。
2004年,美國海軍研究實驗室陷入財政緊缺的狀態,它砍掉了對於Tor的資金支持,並將之開源。一個名叫電子前哨基金會(EFF)的知名自由主義網絡組織——他們致力於保護受到政府權力迫害的美國公民,提供辯護、聲援、監督等多種資助行為——接管了Tor的後續研發和支持,直到今年7月,電子前哨基金會還在網站上推廣Tor,列出的理由包括: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無法繞過Tor的匿名機制;Tor在開源之後經歷過多次挑戰,但從未被發現存在後門;Tor的易用性很高,使用者不需要過高的計算機技術……
儘管電子前哨基金會對於揭露“棱鏡計劃”功不可沒、同時也是美國政府監聽互聯網事件最大的反對組織之一,但是仍有陰謀論者指出Tor由政府部門流落民間是有意為之的“很大一盤棋”,他們指控美國政府似乎想要讓人相信Tor的匿名性,然後就可以神不知鬼不覺的藉機將使用Tor的用戶一網打盡。
總而言之,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電子前哨基金會,如今都已經無力掌控Tor的發展,分佈於全球的中繼節點,使得Tor徹底的去中心化,每年有著近5000萬人次下載Tor,連Tor的發明者都承認,自己“也無力摧毀Tor了”。同時,Tor的使用功能開始逐漸變得極為多元,有人在上面買賣毒品,有人定期洩露政府機密文件,連製造炸彈的材料和知識也能簡單獲取,在中國這種互聯網訪問權利有限的國家,還有大量用戶單純的將Tor當作一個翻牆工具——因為連接到Tor之後,用戶就連接到了成千上萬的匿名代理服務器,此時,訪問那些被牆掉的網站也就變得輕而易舉。
就像那句話所說的:“一種形式的豐裕必然造成另一種形式的稀缺”,互聯網愈加開放和透明,遺世獨立的隱匿需求就與日俱增,在極客看來,Tor是一片還沒有被政府權力和商業巨頭染指的淨土,是自由力量瞄準監管壓迫的一次反擊,但是,革命的偉大隊伍裡,也容易混入壞人。
濫用、黑市和犯罪
Tor構建了“暗網”的基石和秩序,而整個“暗網”的組成內容,則由活躍於里面的用戶主動提供。
最有名的,莫過於“絲綢之路”(Silk Road),這是一個eBay式的匿名網站,可卡因、無登記的手槍、私人殺手、兒童色情服務,一切違禁的商品,都明碼標價,而且只支持比特幣交易。 “絲綢之路”在2013年停止運營,其創始人Ross Ulbricht掉入FBI的蜜罐(一種誘導式的網絡陷阱)而暴露身份,在舊金山遭到抓捕,據法院披露數字,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絲綢之路”有著總和價值超過12億美元的交易額,這場風波還一度導致比特幣的價格在當日暴跌15%。
FBI的進攻,看上去起到了殺雞儆猴的作用,“絲綢之路”的競爭對手、主要銷售違禁藥品的“黑市重裝”(Black Market Reloaded)也隨機宣布無限期關閉,但是對抗意識永遠無法泯滅。就在“絲綢之路”被關閉一個多月後,一個老用戶上線了新的“絲綢之路2.0”站點,恢復了所有的商品交易,這個化名“恐怖海盜”的站長拷貝了原“絲綢之路”的封停頁面——FBI的公告顯示“這個隱匿的網站已被關閉”——並將文案修改為“這個隱匿的網站再次崛起”,“暗網”中的大量用戶為之歡呼,還有一個名為“史蒂夫·喬布斯”的用戶不無哀傷的發帖祝福身陷囹圄的“絲綢之路”的上一位戰士,他說:“這對我們所有人而言都是全新的一天,在激動和晨曦中,讓我們一起為前任海盜祈禱……他被關在監獄裡,忍受著非人的待遇……他將我們帶到此處,給了我們一個家,而他自己如今卻流離失所。”
純粹的非法交易,不過是“暗網”中的滄海一粟,更具精神污染性質的,是某些沒有任何目的、只是遠異於常人的內容交流。 曾有一個名為“洛麗塔都市”(Lolita City)的站點,儲存了數以萬計的兒童性虐照片,甚至還有直播影片,它收到了來自全球各地的戀童癖的海量捐款,也有黑客群體因為看不下去而對它發動攻擊,終因“暗網”的不可追溯性無法實現。還有一個名為“為正常人服務的正常色情片”( Normal Porn for Normal People)的站點,公開了許多內容詭異的影片,比如一個沒有雙腳的殘疾人被強迫不斷跳舞、一個男人在7分鐘內陶醉於用舌頭舔洗衣機、一隻黑猩猩活活吃掉一名金發女性等內容、以及從一隻母鹿體內分娩出一隻人型嬰兒的過程,讓人難以分辨真假、心生恐怖。
由於沒有搜索引擎的支持,所以“暗網”的站點獲取通常都靠用戶的自發整理或是私下小圈子範圍內的傳播,美國和歐盟都試圖按圖索驥地逐個打擊,連對自由容忍度最高的荷蘭也在司法層面予以配合,但是在本質上,“暗網”是一種剛需而非實體目標,作惡者永遠都能找到隱藏自己的方法,那些正常使用Tor的“暗網”用戶則不應受到牽連。在對“絲綢之路”提起公訴期間,檢方亦表示不會對“暗網”技術抱有敵意,只是不能容忍裡面的毒品販賣、僱凶謀殺等行為。
既是幸運、又隱約有些悲涼意味的是,就像前文所說的,Tor在大多數用戶手中只是簡單的翻牆工具,語言和文化的隔閡以及中國網絡環境本身的落後性,“暗網”裡面幾乎看不到中國用戶的身影,無論是非法的還是合法的。美國加利福利亞大學曾經在2012年公佈過一份題為《中國網絡地下經濟調查》(Investigating China's Online Underground Economy)的報告,結論非常有趣,大意是中國也有相當規模的網絡黑市(2011年的規模在50億元人民幣左右),但是因為需要通過宣傳以獲得客戶,這些用戶大多選擇百度貼吧和騰訊QQ群來發展業務,為了防範監控,中國用戶使用的手段原始卻也算有效,那就是黑話,研究人員在當時找到的黑話包括“馬”、“包銷商”、“洗料”等84個關鍵詞以及129個用於交易非法商品的百度貼吧,百度後來回應表示感謝,並關閉了這些被指出的貼吧。
另外,也有另一種聲音,堅持認為“暗網”的非法內容比重被非理性的恐懼心理產生了放大效應,或是應激性的“受迫害妄想症”,給了那些有意願壓製網絡自由的國家和政府藉口及機會,這種說法也有數據支持,即Tor雖然下載量驚人,但是日活躍用戶卻只有數十萬(其中還有不少是探案的警察),這讓過分渲染“暗網”危害性的說辭頓時站不住腳。
網絡自由的敵人究竟是誰
今年2月,俄羅斯總統普京通過了一項法案,允許政府在必要時期切斷俄羅斯國內的整個互聯網,而且強制要求日均訪問量超過3000人次的網站所有者向政府備案,放棄匿名權。
這讓致力於通過互聯網影響公眾的網絡用戶倍感警惕。紐約時報刊登了俄羅斯裔專欄作家蓋爾·貝克爾曼的一篇文章,他回憶蘇聯時期的一份地下雜誌《時事紀事》(Khronika),其運作原理就和Tor如出一轍:
引用“任何人如果希望讓蘇聯大眾了解國家內部在發生什麼,可以很容易地向《時事紀事》的編輯傳遞信息。只要把信息告訴給你《時事紀事》的人即可,他會把信息告知他的上家,依此類推。但不要嘗試自己追溯整個傳播鏈條,否則你就會被認為是警方的線人。”
蓋爾·貝克爾曼最後說道,
引用“編撰一期《時事紀事》既繁瑣又危險。但正是這樣的過程,在一個挑戰權力的事件聞所未聞的國家裡,催生了一批有信心向政府問責的公民。”
即使是在美國,網絡自由的薪火也常處於搖搖欲墜之中,《紐約客》就在去年推出了匿名電子郵箱Strongbox,這是一個基於著名已故黑客亞倫·斯沃茨所寫程序DeadDrop的應用服務,用戶可以通過Strongbox與《紐約客》的編輯部通信,整個過程同樣以“暗網”的形式實現,不會留下可能遭到跟踪的痕跡。
但是,與粗暴、低效的政府干預相比,更大面積的商業滲透,彷彿更加威脅網絡自由及其背後的隱私權。就像是《美麗新世界》對於《1984》的反諷那樣,雲計算促使信息私有的概念分崩離析,越來越多的網絡用戶投奔方便快捷的雲端技術,反而讓“暗網”顯得落伍而標籤化。一名Reddit的用戶在脫離“暗網”之後說道,維護自由本應如英雄壯舉般坦率,但是讓人得知自己流連忘返於“暗網”時卻難以承受對方驚訝和疑慮的神情。
更為玩世不恭的一種主流觀點是,在未來的互聯網時代,隱私是一項可以被放棄的權利——沒錯,用戶雖然可以擁有“捍衛權”,卻同樣可以不受壓力影響的行使“放棄權”——就像曾經的一句網絡流行語說的那樣,“生活就像被強姦,如果無力反抗,不如索性閉上眼睛好好享受。”
網絡自由的另一些敵人,也在於其內部。 2011年,因為抗議日本公司索尼支持美國國會提出的《網絡反盜版法案》(SOPA),推崇匿名的黑客組織Anonymous報復性攻擊了索尼公司的網絡數據庫,造成逾一億索尼用戶的個人資料及信用卡信息洩露,索尼還在公司服務器裡發現了一個新建的文件,標題就叫“我們人多勢眾”(We are Legion)。通過侵犯自由來維護自由,以及二元論式的道德捆綁,這種邏輯,無疑讓自由主義的聲譽蒙羞。
以及……
隨著Tor可能變得越來越不安全,已經有新的“暗網”技術正在開發,從情理出發,“暗網”是互聯網普及觸底反彈的一種必然選擇,也不可能在某一天被真正完全摧毀,它既是對“明網”缺失部分的填補,同時又是人性陰暗的隱形出口,在承認了理想的局限性之後,我們才有一個健全的心態,去尋找足以解決問題的更高智慧。
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王小波也有過一句類似的話,“人們的見識總要受處境的限制,這種限制既不知不覺,又牢不可破”,這麼自我安慰,固然有些犬儒,卻為思想授予了彈性,它像徵著一種樂觀:待到人皆騰焰飛芒,“暗網”之暗亦無處遁形。
懂我的意思嗎?
作者 闌夕 微信公眾帳號:techread
資料來源:虎嗅網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