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向 Apple Watch「請假」了?很荒謬,但也很真實

愛範兒 於 28/06/2024 發表 收藏文章
你可以向你的手錶「請假」了。

在最新發布 watchOS 11 中,蘋果為健身記錄圓環加入了更多自定義選項,其中就包括能夠暫停圓環一天、一週乃至更長時間,而不會影響獲得連續紀錄獎章的新功能。


這很快成為好評度最高的 Apple Watch 新功能之一,而在這之前,國外論壇 Reddit 上幾乎每幾個月都會有要求蘋果為 Apple Watch 加入訓練圓環暫停功能的帖子,每個帖子都會有成百上千的用户參與討論。

一個能向手錶「請假」的功能,為什麼會引起那麼多關注?


把人變成數據,把運動變成指標,都是偷懶的設計

或許在沒有使用 Apple Watch 健身習慣的人看來,這是一項非常奇怪的功能——上班請假很正常,戴錶健身也要「請假」?

這就有點荒謬了。

然而,對很多堅持健身打卡的人來説,「請假」功能卻是一項非常實用的功能,因為對不少人而言,完成健康目標已經日漸變成了一種「心理壓力」。Reddit 上有網友表示:

引用這絕對是一個『心理問題』,但如果蘋果手錶有休息日功能,我不會認為這是自欺欺人,我能堅持下去。


國內也有不少網友表示,為了完成健身目標已經得了一種「閉環強迫症」:


甚至還有用户表示,因為沒有休息日功能,自己不得不放棄了 Apple Watch:

引用因為生病中斷連勝,讓我意識到,我只是為了我的強迫症閉上運動環,而不是為了我的健康。


關於這些困擾,著名心理學家愛德華·德西(Edward Deci)將其稱為「過度合理化效應」(overjustification effect):

引用當外部激勵被引入到本來由內在動機驅動的活動時,會降低人們對該活動的內在興趣。

他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首先將幾名大學生分為兩組,並要求參與者被拼裝一個立方體拼圖,記錄參與者自願花在拼圖上的時間作為基線數據,代表他們的內在動機。

隨後,參與者被分為兩組:一組在完成拼圖後獲得了現金獎勵;另一組則像此前一樣完成拼圖,但沒有任何獎勵。最後,所有參與者再次在沒有任何外部干涉的情況下進行拼圖任務,並被記錄所用時間。

結果顯示,得到現金獎勵的參與者在第三階段自願花在拼圖上的時間顯著減少,表明當外部獎勵取消後,他們的內在動機降低了。相反,沒有獲得獎金的參與者在第三階段的表現與第一階段相似,他們的內在動機沒有顯著變化。為我們展示出外部激勵對內在動機的微妙影響作用。

事實上,人人都知道良好作息、運動的重要性,但實際問題在於,健身終歸是一件難而正確的事情,對於大多數人而言,保持長期運動習慣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於是蘋果引入了遊戲化的設計機制,將原本抽象的運動量,轉變為可視化的「圓環」,讓原本枯燥的鍛鍊變成了一個遊戲任務——合上三個圓環。

為了強化完成任務的激勵效果,蘋果設計了大量精美的「運動獎章」,用户還可以與家人朋友分享成就、互相競爭,就此形成相互提醒、共同進步的氛圍。


然而,這種激勵機制也存在一個問題:許多人在這一過程中,逐漸開始將運動的內在動力(健康和快樂),轉變為追求圓環和徽章的外在獎勵。這種轉變使得鍛鍊從一種自發的、愉悦的活動,變成了一種完成目標或打卡不得不完成的任務。

而隨着時間的推移,當圓環及徽章逐漸失去新鮮感,外部激勵的效果逐漸減弱,反而會成為一種負擔,用户自然而然就像德西實驗中的學生一樣,漸漸失去了熱情。

而當蘋果觀察到問題之後,提供的解決思路卻是:讓人給系統「請假」——這看似是提供了一個非常人性化的選項,但實際上顯然只是一種「偷懶」的行為。

因為在用户的運動目標已經被外部動機綁架的前提下,「請假」功能實際上只是在短暫迴避系統的壓力,歸根結底仍然沒有跳脱出被技術和機制綁架的困境。用户依然是被系統的獎勵機制所驅動,而不是出於對健康和運動本身的熱愛。


這毫無疑問是個難題,但也有很多廠商在嘗試通過改變策略,讓用户的關注點回歸身體和運動本身。

例如 Fitbit、Garmin 等品牌推出了一個具有綜合性的「準備分數」,通過整合前一晚的睡眠質量、睡眠時間、近期運動強度和頻率等,幫助用户瞭解其身體恢復狀況以及進行劇烈活動的準備程度,進而做出更明智的訓練和恢復決策。

當準備分數較高時,建議用户進行高強度訓練,因為這表明他們的身體恢復良好;而當分數較低時,則建議選擇低強度活動或休息,以避免過度訓練或受傷。

這種功能的目的是幫助用户優化其健康和健身計劃,確保在適當的時候進行適當的活動,從而提高整體健康水平和運動表現。有用户表示:

引用如果不是因為 Apple Watch 有回覆消息和使用 Siri 等功能,我還是會繼續用我的 Fenix。


與蘋果開放自定義圓環功能相比,這種做法把問題前置,用數據説話,讓用户瞭解自己的情況,並作出自主的選擇,顯然是一種不錯的解決方式。

此外,不久前獲得蘋果設計大獎的 Gentler Streak Fitness Tracker 也做的不錯,它最大的特點在於使用一條綠色的通道,將體能水平與疲勞程度進行了直觀的展現,路徑上的三種色調分別代表了適合自己體能水平的運動強度,用圓點的位置表示當天運動量與體能狀態的關係:

  • 上方深色區域:鍛鍊用力過猛
  • 中間:運動強度很合適
  • 下方:你已經在躺平邊緣

▲ 空心圓代表當天有訓練,實心圓代表當天無訓練

之所以這樣設計,據官方描述是因為人的體能水平並不是完全和訓練呈正相關的關係。即使每天打卡,但如果運動強度不夠,體能水平可能也不會成長,合理地安排身體的運動與休息節律,或許才是更好的選擇。

所以,Gentler Streak 不僅沒有運動打卡的概念,還有一個「今天休息」功能,提醒用户:休息還是運動,要根據自己的狀態綜合決定——跟着感覺走。

有用户表示,自己喜歡 Gentler Streak 的原因就在於它有休息日和「生病 / 受傷」選項。


事實上,Gentler Streak 廣受好評的根源在於,它並不是一個強制督促運動的「打卡 App」,而是將自己設計成了一個身體狀態的「晴雨表」。

通過直觀的方式呈現出用户的身體狀態,不僅能將運動的主動權交還給用户,還會讓用户看到自己在運動中的成長,不失為一種激發人內在運動熱情的良好嘗試。

迴歸自然的日常,抵抗技術的越界

事實上,無論我們是否在意,技術系統與人的關係一直存在,甚至早已隨着科技的發展與我們的生活融為一體。

美國技術哲學家 Albert Borgmann 在著作《技術的哲學》中把現實分為三種:自然現實、文化現實、技術現實。

自然現實就是我們看到的一些自然現象;文化現實通過語言、藝術、宗教、法律等形式構建了一個充滿意義和價值的世界;而技術現實則通過工具、機器、基礎設施和信息技術等手段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和社會結構。

這三種現實共同作用,塑造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面貌和人類的生活方式。


但在這其中的很多時候,技術成為我們「日常」的同時,也在逐漸奪走我們生活中自然的「日常」。

例如,城市通勤將本該細節豐富的路程簡化為地圖上的兩個「點」,社交媒體雖然提高了信息交流的效率,卻也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面對面的交流和深度閲讀的興趣……

這不僅僅是手錶或打卡激勵設計的問題,而是技術滲透到生活方方面面的結果。

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最近即將上映的喜劇電影《逆行人生》。這部講述外賣員生活的電影不僅風格討喜,還有徐崢、賈冰這樣的知名演員坐鎮,還沒上映就可以常常在短視頻平台看到官方放出的一些搞笑或温馨的片段。

但很多網友卻在看到後並不買賬,認為這部電影很可能會成為一部套路俗套的煽情片,並沒有直視外賣員的真實困境,有避重就輕的嫌疑。對於真實生活中的外賣員而言,除了生活上的困難,以算法為代表的技術系統也出現了越界,企業過度追求效率,導致了外賣員被「困在系統裏」的結果。

顯然,技術系統只是達成結果的工具和手段而非目的,生而為人本身的體驗才是最重要的。

愛丁堡大學哲學教授、人工智能倫理學家 Shanon Vallor 在其著作《技術與美德:通往值得嚮往的未來的哲學指南》中,將「把握技術」的能力稱為「技術美德」,表示:

引用如何與技術,特別是那些仍在出現、尚未成為固定的、與人類環境無縫嵌入的技術一起美好地生活,是在深度科技化時代的人所要培養的特殊德行。

就像在運動打卡產品中,如何讓產品從一個追求效率的指標,迴歸到實現健康生活的工具,探索用户追求獎章背後真正的需求,才是真正值得探究的命題。

你真的在意那個小獎章嗎?更好的自己才是最好的獎賞。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Apple Watch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