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小年」過去,iPhone 總算迎來連續三個「大年」

愛範兒 於 5 小時前發表 收藏文章
變化最多的 iPhone,我想大家都會公認是這幾代:iPhone 4、iPhone 6、iPhone X,以及賣得很好的 iPhone 12 Pro。

你會發現 iPhone 更新有一個很固定的週期:基本兩到三年就會有一次大變革。這就是 iPhone 所謂的「大小年」一説。

不過,自從 iPhone 12 Pro 發佈後,這個週期律就失效了,我們已經連續迎來了四個「小年」:拿出 iPhone 16 Pro 和 iPhone 12 Pro 對比,除了挖孔從「劉海」升級為靈動島,以及越來越大的影像模組,iPhone 整體幾乎沒有外觀工業設計上的明顯變化。

▲ 庫克能在 3 秒內分辨這兩台手機嗎?圖源:9to5Mac

不過,這樣温吞的現狀將在下個月終結。蘋果為 iPhone 準備了一個「三年計劃」:2025 到 2027,年年是大年——從下個月發佈即將發佈的 iPhone 17 系列當中的全新輕薄線產品 17 Air 開始。



iPhone 17 Air:iPhone 家族的試驗田

第一個大年,就在今年,準確來説是下個月:5.5 毫米的機身厚度,iPhone 17 Air 將成為史上最薄的 iPhone,手感會明顯有別於以往。

iPhone 17 Air,或者説「iPhone Air」新系列,明顯更有先行者的姿態。蘋果將用它來驗證把智能手機重新做回輕薄這件事,以及背後所涉及的所有研發突破、工藝革新、工業設計等諸多細節,是否可行。

iPhone 17 Air 上所搭載的全新技術——如果被驗證成功的話——將陸續落地整個 iPhone 家族。其他產品即使沒有 Air 輕薄,機身厚度也會逐漸壓縮。

▲ iPhone 17 Air 機模

2024 款 iPad Pro 已經證明了一點:強大的設備,身上同樣可以打上「輕薄」的標籤。

對「輕薄」的追求,一直刻在蘋果的產品設計基因之中。在公司靈魂人物喬布斯和 Jony Ive 眼中,這不是為了單純炫技,而是一種更簡約和優雅的設計理念:當設備足夠輕盈,足夠纖薄,交互時你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塊冷冰冰的機器,而是一個幾乎無感的媒介,讓內容與體驗成為唯一的存在。

儘管蘋果過去很少在 iPhone 這種拳頭產品上失誤,我們還是要明確一件事:iPhone 17 Air 是一塊「試驗田」,會有明顯的取捨,絕對無法討好所有人:

比如,搭載的自研基帶 C1 能節省機身空間,也能降低通訊能耗,但性能離常規的高通基帶仍有差距;單攝像頭和單揚聲器更是為了輕薄的取捨; 3000mAh 不到的電池容量,續航將成為一個無法忽略的痛點。
以及最重要,甚至會造成行業重大影響的變動:取消實體 SIM 卡槽,全面 eSIM 化。

▲ 預計售價七千多塊的 iPhone 17 Air,只有一個攝像頭

從美版 iPhone,再到 iPad 產品,然後到 iPhone 17 Air,趨勢已經不能更明顯:未來所有的蘋果移動產品,都不會再有 SIM 卡槽的一席之地,不僅能移除掉一個多餘的實體設計,還能進一步壓縮機身空間。

此前,中國聯通的官方 eSIM 頁面曾泄露 iPhone 相關的內容,一定程度上佐證了情報的真實性。只不過,蘋果是否能在 iPhone 17 Air 這一代完成中國運營商談判仍是未知數,但無疑為未來國行 iPhone 全面取消 SIM 卡槽爭取了更多的斡旋空間。

蘋果眼中不必要的實體,甚至還包括了機身下方的 USB-C 接口——畢竟,強行統一採用 USB-C 接口這件事,蘋果也是被歐盟逼的。

如果 iPhone 17 Air 的輕薄路線受到市場歡迎,沒準 iPhone 全面邁入無接口全無線時代也不會太遠了。


在下個月發佈的 iPhone 17 Air 上,我們還會見到一些有意思的前沿技術,逐步出現在更多 iPhone 上。

比如,在極其緊湊的機身之中塞下一個面容 ID 模組。今年蘋果公開的一項專利能幫上忙,顯示他們重新設計了光學模塊,讓它更薄、更小。


值得一提的是,專利文件的作者署名有 39 個之多,足以看出蘋果內部可能對這項技術賦予的重視程度,而這項技術也符合蘋果將 iPhone 前置挖孔做小、做無的趨向。

同時,iPhone 17 Air 很可能會是鈦合金含量最高的 iPhone,通過更高比例的鈦金屬邊框提升機身剛性,還有超薄 iPad Pro 同款的「肋骨」設計:儘管最新的 iPad Pro 薄至 5mm,其結構卻相當堅固,不會再出現「彎折門」(bendgate) 那樣的惡性事件了……

蘋果也正在探索電池容量之外提升手機續航的方法,可變刷新率屏幕很可能將在今年成為 iPhone 除了 e 系列之外的標配。蘋果也在開發「AI 電池助手」,讓 AI 動態管理系統的能耗表現,預計會在 iOS 26 的後續版本中實裝——但是,首先這個功能並不新,Pixel 等競品都做過;其次 17 Air 電池容量只有 2900mAh,AI 在省電這件事上,也着實沒有多少用武之地。

蘋果用 iPhone 17 Air 把「輕薄」走通,驗證產品和技術設計,接下來就會着手改造 iPhone 家族,iPhone 17 很可能將是未來 iPhone 最厚的一代,而 iPhone 18 Air 身上也不會有那麼多妥協。


科技的發展史,本身也是「壓縮」計算機的歷史,輕薄的本質,是更低的功耗、更高的元件集成度和更精密的設計。

不過,iPhone 17 Air,更多隻是開啓明日的鑰匙,重頭戲還在後頭。

首款摺疊 iPhone:後起之秀如何彎道超車

明年也會是大年——前提是你能接受摺疊屏這種「小眾」產品形態的話:摺疊 iPhone 今年已經開始試產,發佈檔期定在了明年。

首款摺疊 iPhone 大概率是一款大摺疊(橫折)手機:摺疊狀態 5.5 英寸,和一台 iPhone mini 大小相當;展開後 7.8 英寸,變成了一台 iPad mini。

▲ 圖源:YouTube@Techranium

為什麼不是小摺疊?這種沒能提供新價值的「美麗小廢物」,正常使用還多一個「翻開」的繁瑣步驟,並不符合蘋果現在偏實用主義的產品哲學。

雖然價格會超越 iPhone 18 Pro Max,iPhone Fold 明顯也需要進行大量取捨,因此最接近 iPhone Fold 的產品,其實是 iPhone Air:同款的 C2 自研處理器和無實體 SIM 卡槽的設計,還有展開後非常輕薄的機身,來和市面上展開動輒 4 毫米的超薄摺疊屏手機競爭。

▲ 三星 Galaxy Z Fold 7,展開厚度 4.2 毫米,圖源:Tom’s Guide

iPhone Fold 甚至可能會捨棄 iPhone 這幾年引以為傲的面容 ID,重新啓用觸控 ID 指紋解鎖方案,像 iPad 系列一樣集成在電源鍵裏。

iPhone Fold 將搭載四個攝像頭:內外屏的兩個前置,後置雙攝。除了主攝之外的第二顆攝像頭會是一顆超廣角而不是長焦,因為超薄的機身,塞不下佔地最大的長焦傳感器——所以,這支摺疊屏 iPhone 不會是影像旗艦。

對於蘋果來説,手機的一體化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每年的 iPhone Pro 鏡頭模組都在擴張,橫向對比 Deco 存在感極強的 Android 旗艦,那蘋果還算保守。

▲ 圖源:小白測評

為了解決 Air 和 Fold 的影像問題,並推動 iPhone Pro 系列輕薄化,蘋果接下來需要攻克的技術難點,就是更高效的鏡頭結構設計。

今年 6 月,蘋果提交了一個專利,用一種彈性的膜片代替相機中的金屬葉片,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幅減少了傳統可變光圈模組的體積,非常適合在緊湊的手機中使用。


雖然彭博社的 Mark Gurman 提醒我們不要太期待摺疊 iPhone 上的技術革新,追上當下 Android 摺疊手機的厚度和摺痕水平就算勝利,但蘋果還是有不小的野心。


摺疊 iPhone 之所以難產,和蘋果對摺痕控制的完美主義脱不開關係。蘋果想要打造一款「展開無摺痕」的 iPhone,一直與供應商三星合作設計鉸鏈和屏幕。

2024年,蘋果甚至申請了一項「自癒合」屏幕專利,能夠自動修復摺疊屏幕的摺痕。

當 Jony Ive 團隊設計 iPhone 和 iPad 時,他們認為這些設備的核心在於屏幕,任何東西都不應損害屏幕的美觀。

▲ iPad 和 iPhone 的前身,已經是「全面屏」設計

摺疊 iPhone,本身也是一個關於「屏幕」的敍事——關於如何將一塊更大的屏幕,塞進你的褲袋。

而最新的消息顯示,蘋果的首台摺疊手機將採用 In-Cell 觸控屏——也就是俗稱的「全貼合」屏幕技術。這在直板機上已經見怪不怪,當年 iPhone 4 就憑藉這項技術換來了一個極其通透的屏幕觀感。

而在摺疊屏領域,還沒有量產過全貼合技術的手機,普遍採用 On-Cell 的解決方案,將觸控層做在 OLED 顯示層上方,屏幕和外殼玻璃之間會有氣隙,因此屏幕摺痕會更明顯。

而 In-Cell 技術由於沒有氣隙,能夠有效減弱摺痕——只不過,給摺疊屏做全貼合,這個難度等級也不可同日而語。
▲ 摺疊手機目前無可避免摺痕,圖源:Tom’s Guide

其實 In-Cell 柔性屏幕這個技術並不算新鋭,但一直停留在實驗室之中,和大眾有一段距離。而來自供應鏈的消息稱,蘋果已經攜手三星,找到了新的解決方案,將 In-Cell 屏幕做進手機之中。

這一切就像是當年的重演:在正式發佈的六個月前,喬布斯將當時康寧未曾量產過的大猩猩玻璃做到了初代 iPhone 上面,成為行業第一台採用這種玻璃屏幕的手機。

就這樣,這款原本塵封在實驗室長達 40 年的大猩猩玻璃,成為了智能手機的標配。


摺疊屏和「全貼合」屏幕的故事,很可能也是這樣的走向:明年,三星和蘋果兩家率先推出 In-Cell 摺疊屏手機,帶動整個行業升級,讓更多消費者用上摺痕更淺、顯示素質更高的摺疊屏手機。

這背後也是蘋果產品的終極哲學:高度一體化的機身,合起來是一台 iPhone,而展開必須是一台平整的 iPad,任何東西都不應該損害屏幕的美觀。

摺疊 iPhone 上可能會搭載一個類似 iPadOS 26 的 iOS 系統,能夠和 iPad 一樣,自由拖動窗口位置、改變應用大小。

我甚至覺得,蘋果不會用「Fold」來冠名摺疊 iPhone,因為「Fold」本身就暗示了摺痕,而會採用另一個概念,形容這款面向未來交互的 iPhone。


但摺疊屏,還不是屏幕的極致。

全玻璃四曲面 iPhone:終極的智能手機

關於智能手機,喬布斯和 Jony Ive 提出了「無縫設計」的理念,簡單來説就是盡力去消除屏幕、邊框、機身之間的縫隙,讓產品儘可能地形成一個流暢而自然的整體。

這也是為什麼 Jony Ive 會將理想中的智能手機比作「無邊泳池」——一種水幾乎要溢出而看不到邊緣的高端泳池。

引用我們早期關於 iPhone 的一些討論都圍繞着這個想法……比如一個無邊際泳池,一個池塘,顯示屏會神奇地出現在裏面。


喬布斯也有非常類似的想法:

引用希望手機能夠像一塊「充滿魔力的玻璃」,簡潔、輕薄、沒有多餘的元素。
喬布斯已經不在人世,Jony Ive 也離開蘋果多年,但是「無邊泳池」以及「魔法玻璃」,將於 iPhone 二十歲的 2027 年到來。


這將是蘋果首款曲面 iPhone,只是曲面不止左右,還包括了上下,因此是「四曲面」設計:屏幕玻璃從手機正面蔓延開來,弧形的屏幕覆蓋四個邊框,儘可能呈現一體成型的無縫觀感。


沒有按鍵、沒有接口,前置光學模組也會被壓縮甚至消失到屏下的全玻璃 iPhone,基本滿足喬布斯和 Jony Ive 對智能手機的終極想象。

這不僅僅是將 Android 手機放棄的「曲面屏設計」帶到 iPhone 上,愛範兒此前也已經詳細討論過蘋果對全玻璃 iPhone 進行過的交互探索,最重要的理念和二十年前一樣:通過簡化去除多餘的東西,取得進步。

iPhone 告別實體按鍵,不意味着按鍵不存在或者不重要,而是按鍵也成為了系統交互的一部分,連接用户、屏幕、應用,本質上是對按鍵的進一步「昇華」。


今年 iPhone 17 Pro 上有一個細節很值得留意:機身的天線將環繞手機攝像頭模組,不僅通訊效果更好,沒有斷點的設計也能加強手機的一體化外觀,因而非常適合一台非常強調無縫設計的 iPhone。

▲ 根據爆料製作的 iPhone 17 Pro 天線示意圖,圖源:X@zellzoi

簡約背後是終極的複雜。一台形態上最簡約的智能手機,背後一定意味着更高的元件集成度,更復雜的屏幕技術,以及反覆打磨直到可行的交互方案。

因此,對於蘋果來説,最終極的 iPhone,會是一台由內而外全面且由蘋果高度把控的手機。

兩年後,蘋果大量的自研組件走向成熟,全部成為這台 iPhone 的一部分:自研的 A20、自研的 C3 基帶、自研的藍牙和 Wi-Fi 通訊芯片、自研的 CMOS 傳感器。

而 iOS 26 換用的「液態玻璃」設計,和一台通體玻璃的 iPhone 可以説是天作之合,彷彿 iOS 藉助這塊滿溢出機身的屏幕,融入了現實世界。


覆蓋一切的屏幕,一體成型的隱喻,意味着這一切都非常簡單和直覺,不需要任何思考,沒有其他元素干擾,用户可以通過 App Store,將它打造成自己需要的模樣,本質上是「少即是多」的產品哲學。

而玻璃屏幕下強大的芯片和組件,則意味着用户能用這塊玻璃,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像二十年前喬布斯期待的那樣。

iPhone 還會是時代的主角嗎

在每家公司講 AI 和 XR 這些次時代技術的當下,還在擺弄 iPhone 的蘋果,忽然成了一個「異類」。

這背後當然也有蘋果的無奈:AI 進程緩慢,也不是行業和技術領軍人;XR 在商業上反響平平,正在調整策略。而 iPhone 依舊是蘋果的核心業務,也是他們最引以為傲的技術成果。

▲ 圖源:彭博社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 iPhone 還是智能手機,由於其暫無可以替代的全能性,依舊還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作為我們的智能計算終端存在着。

智能手機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高度成熟的階段,出貨量不可避免地下滑,人們換手機的原因不是因為新機有多先進,更多時候是老機無法堅持。

話又説回來,發展了將近 20 年,智能手機其實也還沒有實現喬布斯當年的部分構想,甚至還有一段路要繼續走。


蘋果宏大的「三年計劃」還能重新將聚光燈拉到 iPhone 上,雖然無法扭轉時代更替的波浪,但依舊想要復刻 2007 和 2017 年,人們凝望新的 iPhone,彷彿未來交互已在當下登場。

屬於智能手機的宏大敍事不可避免已到尾聲,但 iPhone 不會温順地走進良夜。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iPhone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