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看觀眾反饋,微軟肯定是上月末兩巨頭(另外一家是蘋果)發佈會“戰爭”的贏者。
最核心原因肯定是微軟推出了全新一體機 Surface Studio,極簡工業設計的外觀、高性能配置、還有“個頭小用處大”的 Surface Dial 旋鈕加成。但相比晚一天發佈但是已經出貨的新 MacBook Pro,但由於產能問題,目前 Surface Studio 也只是少量發貨,大規模發貨時間已經推遲到了 2017 年初。
幸好,“什麼都拆”的 iFixit 這次又來了,將一台低配版(i5 處理器、1TB 混合硬盤)完全拆解開,也讓我們最終能夠目睹其優雅外表下的強勁之心。
本次拆解對象——i5 處理器、1TB 硬盤低配版 Surface Studio
顯示屏下方設置了揚聲器開口
屏幕上方總共有 4 個開孔,其中兩個為陣列麥克風,中間兩個分別為 500 萬攝像頭、紅外攝像頭(系統解鎖用)。
取下螺絲之後就能打開底板
首先映入眼簾是兩個常見的離心式散熱風扇,以及已經部分露出真容的電源、散熱以及主板。
揭開第二塊底板,你可以看到安裝在底板之上的揚聲器低音單元。
這兩張圖揭示出了 Surface Studio 散熱風道設計:主機後側實際有兩個大開縫,拆解圖左側負責出風、右側同時負責為兩個風扇進風。較大尺寸散熱風扇出風口設置了在機體右側,並未進行出風口特殊設計。
這也很可能會影響上方風扇的散熱效果,並且導致機身右側温度較高。
大小不一兩個散熱風扇,均來自台達
拆掉第二層底板之後,我們就可以清晰看到內部整體結構。左上角是緊湊尺寸的內置電源,下面兩個角是旋轉支架提供阻尼用的彈簧,剩餘空間則為主板和散熱裝置。
在 Surface Studio 發佈之初,我們曾經對“混合硬盤”這一點進行了探(jiu)討(jie),結果最終我們還是“猜錯了”。低配版 1TB“混合硬盤”並非現在市面的混合硬盤,而是由普通硬盤和固態硬盤組合而成。
而固態硬盤的實際型號為 SanDisk Z400s M.2 64 GB,工作在 SATA 3.0 模式下。究竟如何使用這塊 64GB 固態硬盤很可能是一個擺在已經購買了這款機器用户面前的難題。
散熱器本體的設計也很巧妙,CPU 上方有三條熱管,能夠同時利用兩個散熱鰭片和風扇。而 GPU 上方設有粗細兩條熱管,提高了熱量傳輸速度。
機械硬盤來自希捷,是 ST1000LM024 1TB 5400 轉 2.5 寸普通筆記本硬盤。
單獨設立的讀卡器模塊
內部緊湊的定製電源,來自 Liteon(建興),電源內部還配有一個小渦輪風扇。這個電源同時輸出主機(12V)、顯示屏(33V)所需的功耗,電源 12V 額定功耗 235W。
接下來我們終於能夠將主板真身取出來。可以看到所有核心部件均直接焊接在主板之上,包括 Intel 酷睿 i5-6440HQ 處理器;NVIDIA GTX 965M 顯卡;每側 8 顆總共 16 顆的三星 DDR4 內存顆粒,總容量 8 GB;以及4 顆來自韓國海力士的 4 顆 GDDR5 顯存,總容量 2GB。
總體上來説,這塊主板集成度非常高。
接下來是旋轉支架的屏幕接口部分,可以看到其轉軸採用了相對複雜的機械設計,其中還包括兩條金屬彈簧,這也是 Surface Studio 出色轉動手感的來源。除了傳輸屏幕所需的信號和電力之外,轉軸還有天線、攝像頭等數據接線。
最終拆解部件全家福
最終,iFixit 對 Surface Studio 給出了 5 分(滿分 10 分)的“可維修指數”,扣分項主要包括主板上元件的直接焊接處理,以及部分集成在屏幕刪元件(各種傳感器)較難維修。
總結
Surface Studio 説到底仍舊走得是普通一體機的路子:筆記本平台+屏幕。但微軟很成功抓住了其中最重要的兩點:性能和屏幕效果。即便低配版也裝備了 i5 移動端高頻率版處理器,以及 GTX965M 這樣的顯卡。再配合其 4500 x 3000 像素、192 PPI、10 bit 觸控顯示屏,哪怕工作狂要求再苛刻也能滿足。
工業設計方面,Surface Studio 同樣出色,小機身、大屏幕中間只有一個看上去“脆弱”的轉軸,但是阻尼表現卻讓每個人驚訝,跟 MacBook 一樣可以實現單手操作。
考慮到其定價以及目標人羣,大賣必然不可能。但對於資金充足並且樂於創造的人來説的確有吸引力。
文中圖片皆來自於 iFixit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