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逼格大廠也在探索:眼鏡該怎樣變得智能?

愛範兒 於 15/01/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諾基亞又回來了,有人歡呼,有人唱衰,而我只是想起了當年的 PureView 808 上那枚 4100 萬像素的鏡頭,以及合作生產該鏡頭的德國逼格大廠蔡司。這家專注玻璃 170 年的光學廠商在數碼界很少攪起風浪,譬如在手機發佈會不得不提的攝像頭領域,蔡司的知名度還比不上Sony的十分之一。

近日,蔡司發佈了一款看上去平淡無奇的智能眼鏡,嚴格地説是一款蔡司設計的可用原型,在對接上下游之後才會走向消費市場。從渲染圖看來電池與顯示模組都放置在了鏡腿前部,而且兩條鏡腿採用的是對稱設計,與 Google Glass 的外觀大有不同。在投產前暫不進入無意義的技術細節,借連線文章的一句短評概括這款眼鏡的意義

引用這不是 Google Glass,這不是 Hololens,這就是一副普通的眼鏡——甚至可以配上度數鏡片——高科技藏在幾乎不可見的地方。


這麼些年來,蔡司鮮有面向個人消費市場的產品(除了你不會意識到的眼鏡片),然而貼上蔡司的牌子的產品仍然代表着德國的可靠品質,或者逼格。上面這副智能眼鏡,在我看來是這家逼格大廠對那個歷史性問題給出的答案:

引用問:眼鏡應該怎樣變得智能?答:悄悄地。

科幻電影讓人們從未停止對科技的憧憬,看完《Iron Man》我們希望擁有 AR 眼鏡,但 Google Glass 出現之後人們又掉進了“理想與現實的失望深淵”。Google Glass 個頭有點笨重、造型有點浮誇、續航有點太短,總之是個很好的試驗性產品,但離主流消費電子還遠得很。

除了功能性的缺失,審美也是 Google Glass 以及其他智能眼鏡廠商的另一個問題。平心而論 Google Glass 比許多同類產品好看多了,甚至有點酷炫,但我認為這恰恰不是智能眼鏡需要的屬性。科技產品不應為人帶來過度的“回頭率”,因為“回頭率”是屬於米蘭 T 台的,而不屬於維加斯的 CES。

展開點來説,眼鏡滿足視力和時尚需求,是基本需求,而通過眼鏡使用 AR 技術,至少目前來説還是更高層次的需求。因此,智能眼鏡首先應該符合眼鏡作為日常配件的審美屬性,再追求其他的功能,而不是反過來。

這不是在説“智能眼鏡外形一定要保守”,而是“智能產品要有基本的審美價值”。審美與時尚一直在變,當然科技也會隨潮流而演化,但目前來説,大多的科技產品是落後於時尚節奏的。例如説智能手錶做了好幾年才有個能看的樣子,智能衣服做了好幾年才能不鼓起一個個包……

老諾粉都會記得手機開機時那句感人的話——“科技以人為本”——堪稱科技圈的金科玉律。在當時的手機圈,“以人為本”或是指在手機上提供更豐富的功能,譬如 36 和絃鈴聲(這曾是重要購機指標)、彩屏等等。而在如今的智能穿戴圈的審美問題上,以守為攻才是上策。

這樣一來,做出的產品既有非智能的外表,又有智能的內核。低調的你可以在世人眼中裝普通,高調的你可以在朋友圈裏炫智能功能——滿足了大多數人的“適度裝腔需求”,才談得上是真正以人為本。

題圖:Mashable 插圖:連線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吳 垠
標籤: Carl-Zeiss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