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當長一段時間,站在 Google 公司鎂光燈前的都是埃裡克·施密特(Eric Schmidt)——一位就任過 Novell 和太陽微系統等著名公司的職業經理人。而作為 Google 的聯合創始人,拉裡·佩奇(Larry Page)一直以」產品總裁」的角色深居幕後。用 Google 早期的一個比喻,佩奇不再駕駛這輛貨車,他已經聘請了一位司機,他只需要在後面做白日夢。
作為矽谷乃至世界企業史上最非正統的管理試驗之一,Google 空降的這位職業經理人承擔的不僅僅是公司的日常運營,還包括對佩奇和另外一位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Sergey Brin)所謂的成人監護。因為在投資人看來,這位初出茅廬的小夥子並不適合領導一家大公司。
儘管越來越少地參與公司的日常運營,但涉及重大戰略決策時,佩奇仍然是 Google 公司屈指可數的決定性人物,比如 Google 數十億美元購買無線頻譜,以及在 2006 年以 16.5 億美元收購視頻分享網站 YouTube。事實上,回顧這些陳年舊事可以發現,Google 如日中天的專案,大多來自佩奇當年頗具前瞻的判斷。
比如說 Android 專案。2005 年,佩奇希望打造一種手持電腦,它能承載 Google 服務遍及全球每一個人的口袋。佩奇看中了由安迪·魯賓(Andy Rubin)創立的創業公司 Android,並將其收購。令人咋舌的是,直到交易完成,佩奇都沒有將這比 5000 萬美元的交易告訴施密特。
或許是兩次空前的成功極大地提升了佩奇對自己管理能力的信心,時隔 10 年後的 2011 年 4 月 4 日,38 歲的佩奇接過了「導師」施密特的指揮棒,正式地出任 Google CEO。
在此後的 3 年裡,這位畢業于斯坦福大學的工程師在管理企業方面表現出了超凡的才幹,他一手推動 Google 核心業務在商業上的持續成功,另一手以宏大的遠見讓 Google 保持時代浪尖的姿態。他兩次重組管理層,砍掉了大量產品,將旗下各種產品整合在一起,統一了 Google 旗幟鮮明的產品和風格,帶領 Google 穩健地走過了搜索時代、移動互聯網時代。
《財富》雜誌披露,在過去 3 年裡,Google 年增長速度超過 20%,公司的現金儲備也從佩奇出任 CEO 時的 370 億美元增長至約 620 億美元。The Search 一書作者、企業家 John Battelle 評價說:「Google 在科技產業可謂‘前無古人’,包括多個方面:財務業績、市場覆蓋範圍和遠大抱負。”
如今的 Google 不僅繼續坐享龐大的搜索和廣告業務其成,還在郵箱、地圖、Chrome 等業務全面開花,而作為承載 Google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核心業務,Android 不僅僅佔領了全世界超過 80% 的智慧手機,還正在以構建一個「多屏世界」的目標向電視、可穿戴設備和汽車上蔓延影響力。
「我們只完成了可能性的 1%,甚至連 1% 都不到......」 2013 年的 Google I/O 大會上,帶著嘶啞的聲音,拉裏·佩奇發表了一段 10 分鐘的主題演講,無關商業和產品,佩奇展望了更多未來技術,他認為 Google「應該去創建一些從未存在過的東西。”
2012 年秋天,當 Martin Sorrell 造訪 Google 時,拉裏·佩奇派了一輛車去 20 英里外的 Rosewood Hotel 迎接這位廣告大亨,只不過,這這輛克薩斯 SUV 是自己開過去的,它以雷達、感應器和鐳射掃描器替代了司機。Sorrell 驚訝地說:「這太不思議了。”
作為神秘實驗室 Google X 的一個專案,無人駕駛技術並不是佩奇接待貴賓的伎倆。儘管還沒有做好投向市場的充足準備,但 Google 無人駕駛汽車已經在加州的公路上無事故行駛了數十萬英里,公司依舊還在為自己的技術在美國獲得批准而奔走遊說。
在距離山景城 Google plex 總部大樓半英里遠的一座二層紅磚建築園區,你可能會看到噴泉、公司配發的自行車、帶有磨砂玻璃窗的會議室、自動駕駛賽車,還有畫著太空升降梯圖示的白板。Google X 實驗室就位於這裡。
Google X 裡存在著大量瘋狂的專案,Google 將這些看起來不大可能實現的專案稱為「moonshot」,這些專案必須通過激進的方式和突破性技術才能解決,因此,一個moonshot需要大量的資金,即便是該專案可能永遠都不會有任何成果。
在佩奇的領導下,「moonshot 」式的創新專案越來越多地公佈于眾。比如比寬頻快 100 倍的互聯網連接服務 Google Fiber、旨在通過向平流層釋放熱氣球為貧困地區帶去互聯網服務的 Project Loon。在科技之外,Google 甚至希望在生物技術領域有所作為,比如對生物技術公司 Calico 投資數億美元,研究延長人類壽命的技術。
在媒體的大肆渲染下,大眾對於 Google 這些神乎其神的專案似乎已經麻木了,尤其是 Google 成熟的產品尚離人們很遙遠時,這些虛無縹緲的未來科技更是讓大眾無所適從。
但科技和未來就是這樣難以觸手可及又出乎意料。事實上,我們現在享受到的技術,大多源于十年前甚至更早年代的研究。正如佩奇所說:「今天,這些想法看似非常瘋狂,但如果過去的經驗能指引我們未來如何取得成功,那麼今天的這些重要賭注在幾年後不會顯得奇怪。”
而從商業競爭的角度上看,互聯網巨頭的未來之爭正在從移動互聯網的軟硬體層面向更高層級的普適計算發展。物聯網、人工智慧、虛擬實境......如果看看最近 Facebook、微軟等巨頭的重要動作,這些頻頻可見的關鍵字正在定義未來的方向。
無人駕駛汽車、恒溫器、機器人、智慧手機這些看似毫無章法的領域,其實背後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人們觸及到的一切都能通過計算獲取並深刻理解,從而預測人們的需求,提供給人們所需要的一切,進而改善人們的生活。這其實就是佩奇對「搜索」總結出最寬泛的定義。
佩奇之所以要讓 Google 車輪運轉得更快一點,還在於科技行業革命的規律:
引用「毫無疑問,許多公司逐漸習慣于從事他們已經能做好的工作,僅僅只是進行增量式的改變。這種增量式的思維方式逐漸變得不合適,尤其是在科技行業,因為科技行業的改變通常都是革命性,而非改良性的。”
佩奇的雄心並非得到所有人的認可,在批評者和競爭者嚴重,Google 的 Don’t be evil 只是一句粉飾的公關口號,而 Google 對新領域的廣泛佈局也只是利用了自己強大的資金和市場優勢。
對於這些批評,佩奇並不太在意。他說,驅動他做出這些決策的原因很簡單——是否對世界產生積極的影響。
題圖來自:Wired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何宗丞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