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一下,你到一個非常小眾的山林景點旅遊,拿出 iPhone 想把照片發給家人,卻只看到「無服務」三個字。
至少對於外國人來説,這樣的尷尬現狀很快就要改變。根據彭博社最新爆料,蘋果正在探究如何實現更豐富的 iPhone 衞星通訊功能,甚至包括 5G 網絡,而不僅僅停留在目前的急救場景。
雖然和國行 iPhone 關係不大,但這只是整個手機行業的一個縮影。
蘋果的衞星大計劃
十年前蘋果開始研究衞星通訊時,他們具有相當的野心:使用衞星網絡來取代地面基站,讓用户在全球範圍內都有網可上。
當時並沒有能實現這種願景的技術能力,蘋果決定一步步走起。三年前發佈的 iPhone 14,蘋果衞星的初嘗試僅限於無網聯繫救援人員。
不過從此之後,蘋果一直持續為 iPhone 衞星通訊能力添磚加瓦,去年還實現了無網衞星 iMessage 通信,讓這個功能在 iPhone 上首次脱離救援的場景,更貼近日常。今年發佈的 Apple Watch Ultra 3 也開始支持衞星通訊能力。
這也是蘋果一直以來做新產品的哲學——先把基礎的功能推向市場,然後持續迭代增加新特性,不斷靠近最終的完全體。
根據彭博社,蘋果內部已經在開發數個衞星通訊功能:
可以看出,蘋果接下來打算進一步減少衞星通訊的限制,豐富使用場景,利用這些服務讓 iPhone 進一步獲得優勢。
不過彭博社也指出,蘋果目前沒有計劃為 iPhone 提供第一方的衞星通話、視頻聊天或網頁瀏覽等能力,5G NTN 更多是一種硬件和協議的能力準備。
為 iPhone 提供為衞星通訊服務的是一家名為 Globalstar 的企業,規模不大,衞星網絡也比較老化,目前還能滿足蘋果的需求,但很難帶來領先的體驗。
當下最好的衞星通訊服務提供商則是馬斯克的 Starlink,巧合的是,他們正在尋求以 100 億美元收購 。
這三家企業之間的故事頗有種復仇記的意味:根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實際上在 iPhone 14 發佈之前,馬斯克也曾經向蘋果拋出合作的橄欖枝,希望 SpaceX 和 Starlink 能成為 iPhone 的獨家衞星供應商,為期 18 個月。
蘋果拒絕了馬斯克,最終選擇了 Globalstar。
如果併購發生,蘋果就要面臨一個選擇難題:繼續和 Starlink 合作,還是自己提供衞星通訊服務,或者尋求其他服務商。
The Information 預計,即使蘋果和馬斯克之間由於衞星通訊和其他問題關係緊張,但如果蘋果想要實現拿到的衞星通訊技術,那最好的選擇還是 Starlink。
雖然將用户體驗掌握在手是蘋果一直以來的傳統,也能確保功能的隱私符合標準,只是要不要親自下場提供第一方的衞星通訊服務,蘋果內部一直沒有定論。
彭博社稱,從項目初期開始,一些高管就認為蘋果不應該成為運營商,隨着其他第三方服務商的快速擴張,反對的觀點在蘋果內部更加強烈。
成為運營商,對於蘋果來説並不會帶來太多收益,反而會招致有關部門的監管。蘋果甚至選擇繼續延期免費衞星服務一年,來規避被認定為運營商的風險。
也由於類似的原因,即使蘋果已經給 Globalstar 投資了約 20 億美元,並且可以根據合約搶先收購這家企業,他們大概率也不會收購。
▲ Globalstar 衞星
蘋果很可能會繼續將現有的和上面即將到來的新功能作為基礎體驗,免費開放給用户;而更進階的其他服務,則允許用户通過付費給 Starlink 這樣的第三方運營商獲得。
由於市場上有競爭力的選擇並不多,蘋果可能最終還是會選擇和 Starlink 聯手。由於後者積極探索衞星訪問完全網絡的能力,這也會為蘋果帶來計劃之外的新機遇。
就在本週,日本的 KDDI 和加拿大的 Rogers 運營商都宣佈,將為蜂窩版 Apple Watch S11、SE3 和 Ultra 3 提供 Starlink 付費服務支持,手錶在沒有信號的情況下,可以利用 Starlink 收發短信。
目前的智能手機想要直接使用 Starlink,只能實現最基礎的短信服務能力,完整的網絡需要架設額外的天線。
因此 Starlink 正在調整自己的衞星,通過頻率協調和調製技術,讓衞星主動適配手機的頻段,明年將開始發射第三代蜂窩網絡衞星。同時 Starlink 在也尋求合作,想要將連接互聯網的功能直接集成到手機芯片之中。
十年前那個 iPhone 靠衞星網絡上網,實現網絡服務全覆蓋的願景,或許真的要來了。
探索通訊的邊界
其實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手機廠商就已經開始了對衞星通訊的探索。
為了解決當時基站數量還比較稀少的問題,摩托羅拉開始了「銥星計劃」,意圖通過發射全球衞星組網,實現手機信號的全地區覆蓋。
▲ 銥星全球衞星網絡
高昂的使用成本,讓銥星計劃用户寥寥,而同時移動網絡迅速普及、基站覆蓋擴大,最終銥星公司從開通衞星通訊到破產只持續了 9 個月。
在 5G 基站都已經深入沙漠腹地的當下,各個手機廠商又重新撿起摩托羅拉放棄的「落後方案」,目前也不算好用,使用場景還很稀少,難免讓人對廠商的推進節奏產生質疑。
但手機本質上還是一台通訊工具,探索通訊能力邊界一直是手機廠商與生俱來的使命。
在這條道路上,蘋果並不算孤單,實際上華為幾乎是與蘋果同時在 2022 年推出了首台支持衞星通訊的手機,並且後續更多國產手機也加入了國內衞星通訊的支持。
在技術上,甚至國產手機的衞星通信能力還更勝蘋果一籌,華為已經實現了圖片消息傳輸和衞星通話能力。
在極端天氣頻發的當下,各種無網通訊真的不再是一個專屬少數探險家的功能,而是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有備無患」的救命稻草,消費者也已經將功能有無作為手機選購的重要決策依據。
並且,即使在基站服務範圍之內,像車庫、人流密集這些弱信號場景也偶爾能在生活中遇到,這些場景不一定適合衞星通話,國產廠商有另一套應對方案。
從去年開始,國產手機基本都搭載了一些「無網通信」功能:無需衞星和基站,兩台手機之間靠藍牙連接實現近網通信,或者利用周邊的其他手機成為通訊的中間人,接力將信息傳遞更遠的距離。
除了衞星通訊,蘋果也在 2018 年左右被爆料正在佈局無需 Wi-Fi 和蜂窩數據的「對講機」功能,但因為相關技術和英特爾基帶深度綁定,而蘋果當時已經決定轉投高通,相關計劃無限期擱置。
而現在,英特爾基帶團隊已經被蘋果吸收,未來蘋果的 iPhone 和 iPad 產品將全部搭載 C 系列自研基帶,「對講機」功能很可能會再次迴歸。
無論是衞星通信還是其他無網方案,現階段只能是一種「非主流」的通訊方式,作為目前常規的地表基站通訊的補充方式。
最終的目標,也和當年的摩托羅拉別無二致,讓使用手機不再受信號限制。
因此,對手機廠商來説,探索通訊的邊界不是為了賣更多產品的噱頭,而是回到手機誕生之初人們對它的憧憬:
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不受限制地溝通世界。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至少對於外國人來説,這樣的尷尬現狀很快就要改變。根據彭博社最新爆料,蘋果正在探究如何實現更豐富的 iPhone 衞星通訊功能,甚至包括 5G 網絡,而不僅僅停留在目前的急救場景。
雖然和國行 iPhone 關係不大,但這只是整個手機行業的一個縮影。
蘋果的衞星大計劃
十年前蘋果開始研究衞星通訊時,他們具有相當的野心:使用衞星網絡來取代地面基站,讓用户在全球範圍內都有網可上。
當時並沒有能實現這種願景的技術能力,蘋果決定一步步走起。三年前發佈的 iPhone 14,蘋果衞星的初嘗試僅限於無網聯繫救援人員。
不過從此之後,蘋果一直持續為 iPhone 衞星通訊能力添磚加瓦,去年還實現了無網衞星 iMessage 通信,讓這個功能在 iPhone 上首次脱離救援的場景,更貼近日常。今年發佈的 Apple Watch Ultra 3 也開始支持衞星通訊能力。
這也是蘋果一直以來做新產品的哲學——先把基礎的功能推向市場,然後持續迭代增加新特性,不斷靠近最終的完全體。
根據彭博社,蘋果內部已經在開發數個衞星通訊功能:
- 第三方應用衞星框架:允許開發者通過 API 將衞星連接添加到自己的應用中,具體方式由應用開發者自行決定
- 衞星地圖:將衞星通訊能力引入蘋果地圖中,用户可以在沒有蜂窩網絡和 Wi-Fi 連接下進行導航
- 圖片短信:進一步增強衞星 iMessage,用户可以發送圖片
- 自然使用:讓 iPhone 在口袋、車裏甚至室內都能連接衞星,目前所有的衞星通訊需要在天空無遮擋的情況下才能使用
- 非地面網絡 5G(NTN):硬件方面,明年的 iPhone 將支持 5G NTN 能力,這將使蜂窩基站能夠利用衞星網絡來擴大覆蓋範圍。
可以看出,蘋果接下來打算進一步減少衞星通訊的限制,豐富使用場景,利用這些服務讓 iPhone 進一步獲得優勢。
不過彭博社也指出,蘋果目前沒有計劃為 iPhone 提供第一方的衞星通話、視頻聊天或網頁瀏覽等能力,5G NTN 更多是一種硬件和協議的能力準備。
為 iPhone 提供為衞星通訊服務的是一家名為 Globalstar 的企業,規模不大,衞星網絡也比較老化,目前還能滿足蘋果的需求,但很難帶來領先的體驗。
當下最好的衞星通訊服務提供商則是馬斯克的 Starlink,巧合的是,他們正在尋求以 100 億美元收購 。
這三家企業之間的故事頗有種復仇記的意味:根據 The Information 報道,實際上在 iPhone 14 發佈之前,馬斯克也曾經向蘋果拋出合作的橄欖枝,希望 SpaceX 和 Starlink 能成為 iPhone 的獨家衞星供應商,為期 18 個月。
蘋果拒絕了馬斯克,最終選擇了 Globalstar。
如果併購發生,蘋果就要面臨一個選擇難題:繼續和 Starlink 合作,還是自己提供衞星通訊服務,或者尋求其他服務商。
The Information 預計,即使蘋果和馬斯克之間由於衞星通訊和其他問題關係緊張,但如果蘋果想要實現拿到的衞星通訊技術,那最好的選擇還是 Starlink。
雖然將用户體驗掌握在手是蘋果一直以來的傳統,也能確保功能的隱私符合標準,只是要不要親自下場提供第一方的衞星通訊服務,蘋果內部一直沒有定論。
彭博社稱,從項目初期開始,一些高管就認為蘋果不應該成為運營商,隨着其他第三方服務商的快速擴張,反對的觀點在蘋果內部更加強烈。
成為運營商,對於蘋果來説並不會帶來太多收益,反而會招致有關部門的監管。蘋果甚至選擇繼續延期免費衞星服務一年,來規避被認定為運營商的風險。
也由於類似的原因,即使蘋果已經給 Globalstar 投資了約 20 億美元,並且可以根據合約搶先收購這家企業,他們大概率也不會收購。
▲ Globalstar 衞星
蘋果很可能會繼續將現有的和上面即將到來的新功能作為基礎體驗,免費開放給用户;而更進階的其他服務,則允許用户通過付費給 Starlink 這樣的第三方運營商獲得。
由於市場上有競爭力的選擇並不多,蘋果可能最終還是會選擇和 Starlink 聯手。由於後者積極探索衞星訪問完全網絡的能力,這也會為蘋果帶來計劃之外的新機遇。
就在本週,日本的 KDDI 和加拿大的 Rogers 運營商都宣佈,將為蜂窩版 Apple Watch S11、SE3 和 Ultra 3 提供 Starlink 付費服務支持,手錶在沒有信號的情況下,可以利用 Starlink 收發短信。
目前的智能手機想要直接使用 Starlink,只能實現最基礎的短信服務能力,完整的網絡需要架設額外的天線。
因此 Starlink 正在調整自己的衞星,通過頻率協調和調製技術,讓衞星主動適配手機的頻段,明年將開始發射第三代蜂窩網絡衞星。同時 Starlink 在也尋求合作,想要將連接互聯網的功能直接集成到手機芯片之中。
十年前那個 iPhone 靠衞星網絡上網,實現網絡服務全覆蓋的願景,或許真的要來了。
探索通訊的邊界
其實早在上世紀 90 年代,手機廠商就已經開始了對衞星通訊的探索。
為了解決當時基站數量還比較稀少的問題,摩托羅拉開始了「銥星計劃」,意圖通過發射全球衞星組網,實現手機信號的全地區覆蓋。
▲ 銥星全球衞星網絡
高昂的使用成本,讓銥星計劃用户寥寥,而同時移動網絡迅速普及、基站覆蓋擴大,最終銥星公司從開通衞星通訊到破產只持續了 9 個月。
在 5G 基站都已經深入沙漠腹地的當下,各個手機廠商又重新撿起摩托羅拉放棄的「落後方案」,目前也不算好用,使用場景還很稀少,難免讓人對廠商的推進節奏產生質疑。
但手機本質上還是一台通訊工具,探索通訊能力邊界一直是手機廠商與生俱來的使命。
在這條道路上,蘋果並不算孤單,實際上華為幾乎是與蘋果同時在 2022 年推出了首台支持衞星通訊的手機,並且後續更多國產手機也加入了國內衞星通訊的支持。
在技術上,甚至國產手機的衞星通信能力還更勝蘋果一籌,華為已經實現了圖片消息傳輸和衞星通話能力。
在極端天氣頻發的當下,各種無網通訊真的不再是一個專屬少數探險家的功能,而是對每個人來説都是「有備無患」的救命稻草,消費者也已經將功能有無作為手機選購的重要決策依據。
並且,即使在基站服務範圍之內,像車庫、人流密集這些弱信號場景也偶爾能在生活中遇到,這些場景不一定適合衞星通話,國產廠商有另一套應對方案。
從去年開始,國產手機基本都搭載了一些「無網通信」功能:無需衞星和基站,兩台手機之間靠藍牙連接實現近網通信,或者利用周邊的其他手機成為通訊的中間人,接力將信息傳遞更遠的距離。
除了衞星通訊,蘋果也在 2018 年左右被爆料正在佈局無需 Wi-Fi 和蜂窩數據的「對講機」功能,但因為相關技術和英特爾基帶深度綁定,而蘋果當時已經決定轉投高通,相關計劃無限期擱置。
而現在,英特爾基帶團隊已經被蘋果吸收,未來蘋果的 iPhone 和 iPad 產品將全部搭載 C 系列自研基帶,「對講機」功能很可能會再次迴歸。
無論是衞星通信還是其他無網方案,現階段只能是一種「非主流」的通訊方式,作為目前常規的地表基站通訊的補充方式。
最終的目標,也和當年的摩托羅拉別無二致,讓使用手機不再受信號限制。
因此,對手機廠商來説,探索通訊的邊界不是為了賣更多產品的噱頭,而是回到手機誕生之初人們對它的憧憬:
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不受限制地溝通世界。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