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利官宣!純電車型 10 月發佈,測試車已被曝光,聲浪或將成為一大賣點

愛範兒 於 16 小時前發表 收藏文章
法拉利於本週二宣佈,該公司首款純電動汽車將會在今年的 10 月 9 日,以「獨特且創新的方式」推出。

法拉利 CEO 貝內代託·維尼亞(Benedetto Vigna)的這一決定,被外界視為「超跑領域的核爆時刻」——這家以內燃機聲浪為命脈的品牌,終於向電動化「低頭」。

但,與其説是「低頭」,不如説是「嘗試重新定義規則」。


CEO 維尼亞強調,純電法拉利必須「保留靈魂」,絕不製造虛假聲浪,而是通過「獨特且創新的方式」傳遞情感。這一策略背後,是一場關乎品牌基因續存的豪賭。

當電子心臟遇見機械靈魂

法拉利的轉型邏輯充滿矛盾。

一方面,這家傳奇車企在 2023 年營收高達 59.7 億歐元,淨利潤 12.6 億歐元,市值突破 700 億美元,位列全球車企第五,僅次於特斯拉、豐田、保時捷和奔馳。而支撐這一數據的,是每年僅 1 萬多台的生產模式,以及高達 9.2 萬歐元的單車利潤(特斯拉的 10 倍)。

這種「百達翡麗式」的奢侈品邏輯,很大程度上依賴於V12發動機的機械魅力與手工稀缺性。


然而,全球排放法規的絞索正在收緊,中國市場銷量下滑、三秒級零百加速隨處可見等現實,迫使法拉利必須證明:電動化不等於平庸化。

維尼亞的解法是「技術奢侈品化」。

去年年中,法拉利的純電測試車在馬拉內羅工廠外被捕獲。

▲法拉利純電測試車

這台身披厚重偽裝的騾車(Mulecar)雖然無法揭示量產車的最終造型,卻暴露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細節:

當它駛過測試路段時,車迷們聽到了熟悉的引擎轟鳴聲。然而,聲源並非來自尾部顯眼的四出排氣,而是隱藏在後保險槓中間的位置。

這一發現與法拉利 2023 年初曝光的「聲浪專利」不謀而合。根據專利文件,法拉利計劃通過放大電機的高頻嘯叫,創造出一種獨特的,能夠匹配電機轉速進行動態調整的「電子機械交響樂」,試圖在電動時代復刻內燃機的感官衝擊。

法拉利排氣音效專利

這與維尼亞的理念是契合的,他一直都認為,法拉利代表的不是速度,而是一種獨特體驗:

引用就像坐過山車,重要的不是速度,而是感覺。

▲貝內代託·維尼亞

維尼亞對此非常確信,這些客户購買純電法拉利,是為了駕駛樂趣以及被滿足的情緒價值,而情緒價值的一部分來自於聲浪——即便是在純電時代,聲浪也是法拉利的核心屬性之一。

但這種方案的風險同樣明顯:揚聲器所營造的「感覺」能否説服富豪放棄對機械圖騰的崇拜?答案仍懸而未決。

▲法拉利 F80

當法拉利高調擁抱電動化時,其他歐洲超豪華品牌卻選擇了截然不同的道路。這場分化背後,是對奢侈本質的認知博弈。

同樣是在本週,阿斯頓·馬丁表示他們會在法規允許的前提下,將 V12 發動機保留至 2030 年。

事實上,馬丁真正的殺手鐧藏在他們的電動化敍事裏。CEO 阿德里安·霍爾馬克(Adrian Hallmark)透露,未來,馬丁的電動車將通過車身結構振盪模擬出 V12 引擎的物理共振,讓駕駛者「感受到活塞運動的韻律」。


阿斯頓·馬丁試圖用物理震顫替代內燃機,本質是將機械時代的「肌肉記憶」編碼進電動軀體,就像用全息投影復活已故歌手,形式是數字的,但情感錨點仍在過去。

布加迪 Tourbillon 的故事更具戲劇性,該車型由布加迪 CEO 馬特·裏馬克(Mate Rimac)親自帶隊開發,而眾所周知的是,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克羅地亞電動超跑品牌 Rimac 的創始人。

▲布加迪 Tourbillon

然而,這位「電車狂人」在掌舵布加迪後迅速推翻了該公司的純電計劃,力排眾議,推出了 Tourbillon 這輛搭載 8.3 升 V16 自吸引擎+三電機混動系統的車型。他的邏輯堪稱叛逆:

電動技術迭代太快,而布加迪的經典車型如 Veyron「需要被後代視為永恆藝術品」。這一點,電車還無法做到。


Tourbillon 因此成為了機械美學的終極實驗——瑞士製表級的三聯機械儀表、3D 打印懸架搖臂、天然水晶雕刻中控面板,甚至拒絕了車載大屏,用極致工藝對抗電動時代的「技術速朽」。

蘭博基尼則選擇了一條折中路線。其首款純電車型 Lanzador 定位於「高性能豪華旅行車」,2028 年才量產;首席技術官魯文·莫爾(Rouven Mohr)直言:「純電超跑目前不會成功。」

▲蘭博基尼 Lanzador

這種保守源於對用户分化的洞察——部分富豪對電動車抱有「根深蒂固的敵意」,而混動車型既能滿足排放要求,又能保留內燃機的儀式感。

四家車企的策略看似對立,實則共享同一底層密碼:超豪華品牌的真正產品不是車,而是「稀缺性特權」。

法拉利用電動技術製造新稀缺,阿斯頓·馬丁用振動模擬維繫舊情感,布加迪用機械複雜度定義新永恆。當特斯拉們用性能參數將速度「民主化」時,超豪華陣營也在嘗試重新定義「奢侈」。

這場遊戲的關鍵,不在於誰更「正確」,而在於誰能將轉型故事講成新的《創世紀》。

超跑品牌的「永恆之戰」

超豪華品牌的電動化轉型,本質是一場關於人類快感機制的戰爭。

純電車企用「3 秒破百」的瞬時多巴胺刺激征服大眾市場,但超跑買家需要的是更復雜的神經反應——

內燃機的轟鳴觸發杏仁核對原始力量的敬畏,手工皮革的氣味激活前額葉皮層對工藝的鑑賞,機械結構的可視運動則喚醒頂葉對物理秩序的迷戀。


這種多重感官疊加的「奢侈快感」,正是電動化最難複製的部分。

布加迪 Tourbillon 的案例暴露了這場戰爭的殘酷性。當裏馬克拆掉所有覆蓋件,將車架內部結構雕琢成機械交響樂般的藝術品時,他實際上在構建一種「可觸摸的永恆」——

3D 打印懸架搖臂的拓撲紋路、水晶中控面板的光學折射、甚至 V16 發動機氣門彈簧的振動頻率,都在向買家傳遞一個信號:這台車的每一克重量都在抵抗數字時代的「虛擬性暴政」。

▲布加迪 Tourbillon 的車架

這種策略精準命中了頂級富豪的深層焦慮:當 AI 正在解構物理世界的真實性時,Tourbillon 用機械的「存在主義重量」提供了安全感。

阿斯頓·馬丁的策略更像一場神經科學的精密手術。通過車身共振模擬 V12 震顫的「觸覺欺騙」就像是扭矩矢量控制系統製造的「電子漂移」,試圖用算法生成的感官刺激替代機械反饋。法拉利的獨特聲浪,也是一個道理。

這樣做的風險在於,人類大腦對「人造真實」的耐受性存在閾值——正如《西部世界》中游客最終會識破接待員的機械瞳孔,當富豪發現電動法拉利的「靈魂」只是一串代碼時,品牌與用户之間的神聖契約可能瞬間崩塌。

▲ 《西部世界》劇照

所有超豪華品牌都面臨一個終極拷問:當電動車的電池五年衰減、芯片三年過時,如何讓產品在半個世紀後仍被視為「傳奇」?

布加迪 Tourbillon 給出的答案是「將工程變成考古學」。裏馬克要求團隊在開發時思考「未來人類如何理解我們的文明」——

這解釋了為何車內儀表採用 16 世紀星盤的設計語言,為何螺絲紋路模仿巴洛克教堂的雕花。這種「提前歷史化」的策略,本質是將超跑轉化為工業文明的時空膠囊。

▲法拉利 348 Challenge(1993)

與之相比,阿斯頓·馬丁的振動頻率模擬更像一場悲傷的告別儀式:用電子信號保存內燃機的「數字木乃伊」,如同用 MP3 格式錄製黑膠唱片的爆豆聲。

法拉利還想在服務上做出一些新嘗試,他們打算為旗下混動車和電動車推出電池延保服務,車主可以在車輛過保後繼續享受電池更換服務。當然,這可不是免費的,每年的費用約為 7000 歐元。

對於法拉利車主來説,錢也許不是問題,更大的挑戰在於如何平衡「可更新性」與「原真性」:當一台 2024 年的純電法拉利在 2035 年更換第三代電池後,它還是原來那輛車嗎?

▲法拉利 499P 和法拉利 F80(右)

還記得在法拉利最新的旗艦超跑 F80 的發佈會上,這家公司一直在重複一句話:「法拉利是永恆的」。

這場關於永恆的戰爭,最終指向一個哲學問題:在數字吞噬物理的時代,超豪華品牌究竟在銷售產品,還是在販賣「對抗熵增」的幻覺?

從 Tourbillon 的機械宇宙到法拉利的進化論,從阿斯頓·馬丁的振動幽靈到蘭博基尼的混動緩衝帶,所有答案都暗示同一種絕望而浪漫的企圖——

用人類的工程意志,在電動化洪流中築起一座時間的琥珀。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法拉利  純電車型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