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靈耀 13 2023 體驗:輕薄之上的一塊好屏

愛範兒 於 25/04/2023 發表 收藏文章
原以為 ChatGPT 已是一座高山,沒想到它只是 AI 變革的冰山一角。協助撰稿的 Notion AI,生成美圖的 Midjourney,一鍵完成 PPT 的 Gamma,幫你讀 PDF 的 ChatPDF 紛至沓來……

這一系列的變革,也伴隨着不易被察覺的變化:原本我們的時間和注意力大多被手機吞噬,但現在電腦又扳回一城了。

在先進 AI 軟件工具提高效率的同時,先進硬件工具和靈感的重要性也就愈發凸顯,也許,筆記本電腦也在寫和 AI 一樣的新故事呢?

「我是一名編輯,日常需要寫稿,偶爾修圖,選購電腦時應該考慮哪些點?」

我將這個問題提給了 ChatGPT,它給出的建議是:輕便的機身、高分辨率的屏幕、出色的續航以及豐富的接口。

恰好,我手上這台新拿到的靈耀 13 全都滿足。

小機身裏的大能量

當我把靈耀 13 2023 版(以下簡稱靈耀 13)從包裝盒裏拿出來時,周圍發來了一陣感嘆:好薄啊。但親自上手的我,首先感受到的是靈耀 13 的輕。

隨手拿來正在使用的 MacBook Air 對比一下,靈耀 13 溢出屏幕的輕薄,如圖所見:

▲ 左為靈耀 13

靈耀 13 機身僅重 1 千克,加上充電頭的旅行重量與 MacBook Air 的裸機重量相當,當然如果你有支持 PD 協議的其他多口充電器,差旅起來可以更輕鬆,如果説 MacBook Air 是輕薄本的標杆,那靈耀 13 就是超越標杆的存在。

感受過剛上手的輕薄,放到桌面、翻開屏幕,看到的就是靈耀 13 輕薄之外的設計感。


靈耀 13 的 A 面採用了特殊工藝,在鋁合金表面熔融結晶,讓金屬氧化後擁有了陶瓷質感。這一設計不僅帶來了更高的硬度和耐熱性,手持也有石紋般的觸感。

這也是我開箱靈耀 13 直接感受輕薄之後的第二個驚喜:筆記本設計經歷了數十年的變遷,想要在條條框框內做出不一樣非常困難,靈耀 13 的 A 面宛如一塊巖板打磨而成,內斂沉穩,與司空見慣的金屬、塑料或者玻璃材質都不一樣。

堅若磐石的品牌理念,在這款產品上具象化了。

我們拿到的是極地灰配色,素雅的機身讓靈耀 13 看起來很商務,但幾條几何線條的加入又讓它靈動不少,停靠在背板邊緣的「ASUS ZenBook」logo,低調又明確。

過往無數產品告訴我們,輕薄往往要付出代價,比如中看不中用,比如要犧牲結構件,違背一些人體工學,或者電池容量縮小等等。

但是,過往長久以來在輕薄本領域的設計製造經驗,讓靈耀 13 很大程度上規避了「中看不中用」的陷阱。
比如靈耀 13 採用了懸浮式轉軸設計,打開屏幕的同時也會墊高鍵盤,提高觀看角度,讓觀看和輸入更舒適。


另外一個很小,但我很看重的細節也在這個過程中展現出來:即便機身如此輕薄,轉軸設計特殊,但它依舊可以以順滑舒適的阻尼感,輕鬆單手開合屏幕。  

點亮屏幕,Windows Hello 人臉是被瞬間解鎖,靈耀 13 這塊 13.3 英寸、2.8K、OLED 的超窄邊框屏幕就撲面而來。


使用一段時間後,我對這塊屏幕的評價就是 8 個字:黑得下去,亮得起來。

因為採用了 OLED 屏幕屏幕,在觀影時靈耀 13 足夠深邃,用它重温諾蘭的《黑暗騎士》,哥譚的壓抑不用配樂和台詞,僅憑畫面就感受得出來。


另外,600 尼特的峯值亮度,即使在户外環境中,也能清楚的看見屏幕畫面,滿足商務出行需求。


使用 OLED 屏幕難免會有燒屏的擔心,華碩使用了三星 E3 優化材質,並在軟件上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放老化機制。你只用享受這塊屏幕帶來的出色觀感,其他交給華碩就好。


對輕薄本來説,有兩大痛點一直難以克服,一是接口,一是性能。

首先是接口,大部分輕薄本都很難保證接口數量和種類,MacBook Air 僅有 2 個雷靂接口,Surface Laptop 則是 1 A 1 C。無法避免的拓展塢,讓輕薄本不夠輕薄。

靈耀 13 則給了我們幾乎頂配的接口:2 個全功能雷電 4、1 個 USB-A 3.2 Gen 2、1 個 HDMI 2.1,當然,先進的 3.5mm 音頻接口也沒落下。

特別是 HDMI 接口,已經超過了機器厚度的極限,出差辦公,一本就夠了。


性能方面,靈耀 13 搭載了第 13 代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可選 i5 版本),擁有 2 個性能核和 8 個能效核,製程和性能上都要比前代 CPU 更出色。

我們在室温環境下實測了靈耀 13 的 CINEBENCH R20 的跑分,首次跑分為 3027 分,多次跑分後成績穩定在 2800 分左右,基本滿足我們對其性能的預期。


第 13 代酷睿芯片採用了全新的混合式技術,可以在不同負載下動態地調整功耗和性能,也就是説,搭載這塊芯片的筆記本將擁有更好的續航表現。

靈耀 13 採用了 63 Wh 大容量電池搭配 65W 充電功率的續航組合,官方宣稱辦公續航在 14 小時左右。


我們當然不會用輕薄本去和遊戲本對比性能,也不會用官方數據當作靈耀 13 的續航成績。

我,一個編輯,用靈耀 13 辦公。

7 小時與 48% 剩餘電量

寫稿、修圖、追劇、開會。Office 是我每日工作的必備工具,ChatGPT 是我高效工作的得力助手。打開電源,拔下充電線,我和靈耀 13 的一天開始了。

在見識了靈耀 13 的輕薄和優秀屏幕後,真正使用時讓我印象深刻的,反而是它的鍵盤。


為了追求輕薄機身,靈耀 13 採用了鎂鋁合金鍵盤面板,觸控板則採用了極薄玻璃覆蓋層,按理説,太薄的機身鍵盤手感就不會好,比如當年 MacBook 的碟式鍵盤。

好用的鍵盤一般有以下特點:足夠長的鍵程,寬且合理的鍵距,觸感優秀的鍵帽。

1.1mm 的鍵程並不算長,或許是因為抬高機身的緣故,敲擊手感柔和,並沒有按在鋼板上的感覺。而 18.7mm 的鍵距和略微下凹的鍵帽則是加分項,按鍵反饋足夠明確,寫作效率都高了不少。

再想想它 1 千克的重量和 13.3 英寸的尺寸,這個鍵盤體驗絕對算得上優秀。


靈耀 13 的觸控板絕對稱得上巨大,與 MacBook Air 相比也不落下風。加上 Windows 11 對觸控板的優化,更大的觸控板自然能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不過這塊觸控板並不支持全局按壓,雖然輕觸也能進行各項操作,但誰不想讓體驗更進一步呢?

如果你像我一樣做文字工作,趁着體驗靈耀 13,在這裏我也來分享三款日常使用的工具,或許會提高你的工作效率。

首先是 Affinity Photo,Photoshop 高昂的訂閲價格,讓一次性可以買斷 Windows、macOS、以及 iPad 端的 Affinity Photo 顯得眉清目秀。

它的操作方法與 Photoshop 類似,從後者轉到 Affinity Photo 幾乎不需要上手門檻,圖層、鋼筆、克隆……這些 Photoshop 上你熟悉的操作,這裏全都有。


靈耀 13 支持 100% P3 廣色域,你也可以根據需求在原生、sRGB、DCI-P3 以及 Display P3 等四種專業色域之間切換,OLED 超高的色彩對比度、通過潘通色彩認證的靈耀 13,平均 ΔE<1。第 13 代英特爾酷睿 i7 處理器的性能也足夠滿足修圖需求。

在拍攝產品圖時還有一個小插曲,在攝影師把圖片修好發給我時,緊跟着誇了一句:它的屏幕真得好。


如果你是一個攝影師,把它當作外出修圖的便攜本完全沒有問題。

第二款軟件則是 Office,注意,這裏説的可不是購買電腦後附贈的 Office,而是訂閲制的 Microsoft 365。

訂閲之後,你將擁有 1TB 的 OneDrive 雲盤空間,隨時自動保存你正在撰寫的文檔,完全不用擔心文件丟失。

而且微軟最新的功能都會第一時間更新到 Microsoft 365 中,如果你想在第一時間用到微軟「一句話做 PPT」的 Copilot,Microsoft 365 一定是最佳選擇。


不得不説,Windows 平台上的 Office 才是完全體。流暢的動畫效果,半透明的毛玻璃設計,在靈耀 13 上使用,有種軟件硬件一起輕的感覺。

這裏得提一下續航,作為編輯,長時間寫作是常態。從下午 2 點到 7 點 20 分,5 個小時的寫作、修圖以及網頁查詢,靈耀 13 還有 57% 的電量。省着點用甚至能滿足我兩天工作日的需求。


最後一個工具就是前文提到的 ChatGPT 了,雖然它沒辦法幫我完成稿件,但提建議、查資料,可以讓我快速瞭解一個陌生領域的知識。

比如你現在正在看的這篇文章,對靈耀 13 重量、屏幕分辨率、續航以及性能體驗上的分享,正是來源於 ChatGPT 給我提供的角度。


臨下班的部門會議中,靈耀 13 讓我少了攜帶拓展塢的繁瑣,HDMI 連接會議室顯示器,投屏分享一氣呵成。

真的,每台輕薄本都值得一個 HDMI 接口。


7 個小時過去了,下班的我看着靈耀 13 還有 48% 的電量,倍感安心。

輕薄本的新標準

兩瓶礦泉水,是華碩靈耀 13 2023 的重量。

一個郵差包就能裝起來的筆記本,承包了我一週工作和娛樂。用四個詞就能概括它帶給我的體驗:安靜、高效、好屏。


最後一個詞要單獨説,那就是「標準」。説到輕薄本,大家都會提到屏幕素質和超長續航,但到底什麼樣的屏幕素質和續航才能算得上優秀,華碩給出了答案。

2.8K OLED 屏幕+接近兩個工作日的續航,再加上 13 代英特爾芯片與豐富的接口,華碩靈耀 13 2023,就是輕薄本的標準答案。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華碩靈耀 13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