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終於要重新設計妙控鼠標了,這將是一次更務實的更新|硬哲學

愛範兒 於 26/12/2024 發表 收藏文章
引用愛範兒關注「明日產品」,硬哲學欄目試圖剝離技術和參數的外衣,探求產品設計中人性的本源。

1973 年,個人電腦還在以鍵盤輸入作為主要的操作方式,一家名為 Xerox 的公司,推出了一個集成了鼠標操作的實驗性電腦系統 Alto,並邀請了一位科技公司的創始人前來試用,後者馬上被這種簡單直觀的交互界面深深震撼。

差不多 10 年後,這家科技公司發佈了其第一台使用鼠標的電腦,正式將這種簡便的交互方式介紹給大眾,開啓了個人電腦標配鼠標的新時代。

這位創始人叫喬布斯,這家科技公司叫蘋果,這台電腦就是著名的 LISA。


LISA 誕生的 26 年後,蘋果發佈了一款頗具特色的鼠標,引入了也才剛剛發佈的 iPhone 同款「多點觸控」技術,企圖探索電腦交互方式的更多可能性。

這款鼠標就是「大名鼎鼎」的 Magic Mouse,中文名「妙控鼠標」。即使大多數人並未親手使用,恐怕都對這個鼠標的不少負面言論有所耳聞。


誕生 15 年來, 圍繞它的爭議從未止息,而它的形態並未因此改變,一如往初。

情況終於要迎來變化:彭博社爆料稱,蘋果內部正在重新設計妙控鼠標,會解決所有關於這款鼠標的抱怨。

野心不小的妙控鼠標

2003 年,蘋果當時的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和自己的團隊正聚集一起進行頭腦風暴會議。

團隊裏的一位工業設計師 Duncan Kerr 帶來了他手頭上正在忙活的成果。他一直在與蘋果的輸入工程小組合作,為 Mac 電腦探索鍵盤和鼠標之外的輸入方式。

而他展示的正是多點觸控技術:用兩個或者三個手指,來實現比單擊更豐富的操作,例如縮放、旋轉等等,給 Jony Ive 等人不小的震撼。


這些探索最終促成了 iPhone、iPad 的誕生,而雖然「觸控屏」Mac 時至今日都未問世,但蘋果依舊利用多點觸控技術,為筆記本重新打造了觸控板,使其不再是定位尷尬的「鼠標平替」,而是操作更復雜多變的輸入方式。

▲ 2008 款 15 寸 MacBook Pro,搭載了多點觸控觸摸板

而妙控鼠標,也是蘋果藉助多點觸控方式,對傳統滾輪和按鍵鼠標進行的一次重塑。在發佈的新聞稿中,蘋果使用了「革命性」這種字眼,來形容多點觸控和鼠標的結合。

如果單純只談妙控鼠標的設計和思路,那妙控鼠標確實算得上一個「前瞻性」的產品。

傳統的鼠標,用户靠機械按鍵和滾輪來進行操作,形式比較單一和有限,Windows 的界面也是靠這套操作邏輯打造。

▲ 羅技 MX Master 3S 鼠標

而在配備多點觸控板,支持更豐富的手勢操控之後,普通的鼠標也已經不能完全駕馭 Mac OS X 的全新界面,因此結合了觸控板功能和傳統鼠標形態的 Magic Mouse 應運而生。

由於表面是本質上是一整塊觸摸板,除了基礎的點按、拖拽等操作,妙控鼠標還支持輕觸,以及單指或多指划動的手勢,用起來基本和 MacBook 上備受好評的觸控板一樣舒適拉滿。


兩者之間的差別有點類似按鍵手機和 iPhone。前者主要靠點擊各種按鍵完成輸入,界面和功能相對簡陋;後者由於觸控的特性,玩法自然更復雜多樣。

給我最大驚喜的或許是妙控鼠標滾動的操作。

大部分傳統鼠標在滾動的時候,不管是手感還是屏幕顯示,都會有齒輪般一卡一卡的效果,總體效果比較生硬。

而妙控鼠標則有一個平滑的慣性動畫,滾動速度會線性減弱,還會模仿物理世界的慣性效果。

▲ 妙控鼠標到頂部或底部會「彈」一下,圖源:Mac Address

更殺手級的功能,在於妙控鼠標的滾動不止垂直一個方向,能夠 360 度無死角平移畫面,放大看網頁和圖片指哪打哪,真正稱得上「妙控」,成功征服不少美術工作者。

▲ 圖源:YouTube @DetroitBORG

除此之外,妙控鼠標還能通過手勢放大縮小畫面,或者打開調度中心,以及切換頁面,這些操作在 Windows 中主要依靠鍵盤快捷鍵完成。

但一經發售就飽受爭議的妙控鼠標,並沒能很好實現蘋果的「革命性」的野心。

它或許做到了「妙控」,但不少人並不認為它是一個好的「鼠標」。

不算一個「好」鼠標

即使是妙控鼠標的一眾反對者,恐怕都會認同這個鼠標的外觀設計。

正面採用一體化設計,沒有任何縫隙或者多餘的按鍵,僅在下方放置了一個蘋果 Logo,既是點綴,也起到指示頭尾的作用;側面看去,明顯經過設計師深思熟慮的流線型設計和扁長的形體,優雅又高級。


這個外觀能出眾不無道理,因為多數廠商不會這樣設計鼠標。

苗條而剋制的弧線雖然養眼,但不養手。大部分人都會將整個手掌放置在鼠標上,而妙控鼠標過扁過窄的身形,並不提供一個支撐手掌的受力點,因此手掌一般會懸空在鼠標上方。


這也是為何大部分用户在剛上手妙控鼠標時,會發現其手感與其他的鼠標不同,非常「彆扭」。

並且,為了更好的觀感,妙控鼠標的邊緣都比較鋒利,對於一些用户而言會「硌手」。

我也嘗試完全將手掌張開放置於妙控鼠標上使用,但由於這個鼠標實在太過迷你,我的後半個手掌會貼在桌子上,並且由於手指伸太直,需要滾動的時候並不方便。

▲ 大概像這樣

更適合妙控鼠標的握持方法其實是「抓握」或者「指握」,兩種握法都是主要將手指放在鼠標上,而手掌僅部分靠在鼠標上或完全懸空。

▲ 上:指握;下:抓握,圖源:CNET

很多人都不習慣這兩種使用鼠標的方式,用久了會覺得手痠手累,所以覺得妙控鼠標「難用」,其實還是因人而異。

但面對廣大消費者推出產品的蘋果,其實更應該考慮多數用户,而不是 15 年來都只做一款不符合多數人使用習慣的鼠標。

自這個鼠標一問世,外界就有不少指責妙控鼠標不符合人體工學的聲音,不過在 2015 年二代妙控鼠標發佈會後,這些批評聲量驟減。

但不是因為蘋果聽勸進行了調整(二代甚至比一代更薄),而是因為二代鼠標的一個更新,完全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除了性能上的提升,第二代妙控鼠標最大的變化就是捨棄了一代可更換電池的設計,新增一個閃電接口用於充電。

原本是一個更環保和方便的改變,但蘋果選擇將這個接口放在一個所有人始料未及的位置:鼠標的底部。


這意味着,如果妙控鼠標沒電了,就要把整個鼠標翻個底朝上充電,看着不優雅之餘,用户也沒法邊充邊用了。
對於這個匪夷所思的藉口位置,媒體和用户自然不會吝嗇口水,但蘋果不為所動。妙控鼠標的形態彷彿被時光機定格了 9 年,即使今年閃電接口升級成 Type-C 接口,也依舊沒能把它從鼠標底部「請」去一個更合理的位置。


在 Reddit 一篇討論妙控鼠標的帖子中,一名用户這樣吐槽:

引用關於妙控鼠標充電口的批評,甚至蓋過了其人體工學上的問題。

對於蘋果這一近乎倔強的舉止,也有一些人解讀稱,其實這不是缺陷,而是一個有意為之的設計。

▲ 網上的梗圖「如果蘋果造電車」

The Verge 編輯 Jay Peters 在 Type-C 妙控鼠標發佈後,寫了一篇評論為蘋果「辯護」。

引用他們希望你以無線方式使用它,所以你必須以無線方式使用它。

Peters 認為,如果鼠標在連接電源的情況下使用,那麼手感會因為電源線的張力發生變化。

他也得知,蘋果內部確實考慮過將充電口放在鼠標的前端,但所構思的設計都「更糟糕」,最終它們決定讓鼠標在大部分時間保持一個完美的外觀,代價是犧牲一小段充電的時間。
9 年的時間,蘋果也未曾想到改變這個想法,絕望的用户只好各顯神通,DIY 各種「妙控鼠標」外設,改變它充電口的方向,並將其墊高。

▲ 一種妙控鼠標外設,在底部採用 MagSafe 磁吸充電的方式,圖源:The Verge

但即使如此,妙控鼠標依然有一個使用上的爭議無法解決,那就是傳感器和準確度。

妙控鼠標在使用上有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那就是傳感器和準確度方面的缺陷

外網科技博主 Mac Address 在實驗室測試發現,雖然妙控鼠標的分辨率(DPI),也就是定位精度設定為 1600,但實際上每次移動,這個參數會發生變化。

▲ 圖源:Mac Address

也就是説,即使是鼠標進行了兩次完全相同的移動,電腦的光標都有可能會停在不同的地方。

第一次使用妙控鼠標時,我震驚地發現,我要嘗試 3-4 次,才能準確點擊 Mac 窗口左上角的紅色圓點將其關閉。

不知道為什麼,這個指針和鼠標似乎有自己的想法,就是無法按照我預想的速度和幅度運動,尤其是在一些比較細的點擊操作上。

不信邪的我打開社交平台尋找征服這個鼠標的方法,發現大家都建議打開「指針加速」這個選項。


體驗的確實提升了不少,但仍然不能稱得上「優秀」。在使用這個鼠標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明顯會使用更多的鍵盤快捷鍵代替鼠標操作。

迴歸自己的第三方鼠標後,我發現它也變得不再跟手。糟了,手已經「自適應」成了妙控鼠標的形狀。

而且,雖然第三方鼠標總體比妙控鼠標靈敏不少,用着也舒服太多,我還是想念那些非常實用的「妙控手勢」。

如果一定要在 Mac 生態中使用鼠標,並且想要解鎖完整的體驗,確實就只能忍受妙控鼠標不如人意的體驗。

不過,曙光終於來臨了。

面向未來的鼠標,首先要服務好當下

1998 年, iMac G3 電腦問世,標誌性的彩色透明大背頭設計,成為蘋果產品的經典之作,但配套的鼠標卻成為不少媒體口中的「蘋果最爛設計之一」。

▲ iMac G3

由於扁圓形的外觀,這款鼠標又被稱為「冰球鼠標」。雖然滾圓的外觀上小巧可愛,但是卻因此產生了難以握持、使用起來指針容易旋轉的問題,受到了大量的批評。

▲ 冰球鼠標,圖源:The House of Moth

在 2000 年的 Macworld 發佈會上,喬布斯承認了冰球鼠標收到的大量抱怨,並推出了一款形態上更傳統的 Apple Pro Mouse 鼠標。由於其優秀的握持體驗和依舊優秀的設計,甚至被一些擁躉封為「蘋果最接近完美的鼠標」。
▲ Apple Pro Mouse

歷史或許會再一次重演。彭博社報道,蘋果內部正在重新設計妙控鼠標,將會是「更適合現代時代的東西」,因為具體設計還未確定,目前還沒有太多細節,距離發佈恐怕還需要一年以上的時間。

自首席設計師 Jony Ive 離開蘋果後,蘋果的產品設計開始發生了轉變:從曾經的一切為設計讓步,到現在的實用性和用户體驗優先。

這一點在 MacBook Pro 上體現最為明顯:2016 款的新模具外觀非常苗條,但散熱和蝶式鍵盤的問題對這個產品線的聲譽造成嚴重損害;M1 系列開始轉用新模具的 MacBook Pro,外觀設計看起來笨重不少,但散熱提升明顯,更豐富的接口配置也更利好用户。


根據爆料,蘋果已經得知了用户長期以來對妙控鼠標的各種抱怨,並根據此着手重新設計鼠標,因此,我們很有可能將迎來下一個「Apple Pro Mouse」,一個多數人都更喜愛的蘋果鼠標,它可能不如妙控鼠標看上去那麼驚豔,但或許能成為更多專業用户的趁手利器。

彭博社還特別提到了「充電接口」位置這一問題。上文提到,蘋果並不滿意充電端口放在鼠標前端的方案,因此很多人猜測,蘋果或許會考慮直接去掉鼠標身上的端口,改成更方便的 MagSafe 磁吸充電,或者配備一個無線充電鼠標墊

把充電這種麻煩事變得無感的後者,或許是一個更優雅的方案。羅技已經在 Powerplay 系列鼠標上實踐了很長的時間,累積了不俗的用户口碑。


只不過這種方案價格很高,僅鼠標墊價格已經到達 120 美元,甚至超過了已經不便宜的妙控鼠標,其起售價 79 美元(國內售價 549 元)。

當然,蘋果很可能不會滿足於單純把妙控鼠標上的槽點改好,而是會繼續探索鼠標交互的可能性。

早在 2016 年,蘋果就申請了一項關於鼠標「壓感」的專利,當用户對鼠標施加壓力時,鼠標內置的壓力傳感器就會接收到這一信號,同時內置的觸覺反饋馬達會振動,對用户施加的壓力進行反饋,類似妙控觸控板的 Force Touch 技術。


雖然過去 8 年相關技術仍未實裝妙控鼠標,但通過 Force Touch 和 Haptic Engine 馬達模擬真實案件觸感,本身就是蘋果的拿手好戲,況且 macOS 在很早之前就存在觸控板「重壓」的交互。

妙控鼠標誕生時,人類的智能交互正在朝多點觸控過渡;而當下,空間計算的探索如火如荼,這也和蘋果目前的方向不謀而合。

今年,蘋果申請了一項專利,討論了三維空間中的一種交互方法,其中就有一種全新設計的鼠標,能夠實現「用力抓握」的交互方式,可以用於在空間中「抓取」某個視覺對象。


而且,這個鼠標還可以離開桌面在空中使用,以更好實現三維空間操作。

而在一項有趣的專利中,蘋果正在探索一種可以提供「觸感」的鼠標,根據具體的虛擬場景改變鼠標的摩擦力,模擬不同的質感。

比如,畫面顯示冰面時,鼠標底部就會保持光滑,減少摩擦力;而在沙漠的場景,鼠標底部會伸出「腳」,增強鼠標和桌面的摩擦力,模擬沙子粗糲的質感。


這個看起來非常魔幻的鼠標,不僅適合用於 Mac 遊戲,説不定也能和 Vision Pro 的沉浸式內容產生化學反應。

只是,當下空間計算還未走進尋常百姓家,大多數人的生活和工作場景都還是傳統的點觸操作。

我們更期待的,更多隻是一個用着舒服、反應準確、使用方便的普通鼠標,能夠完美和自己的 Mac 電腦協作。

被蘋果視為「革命性」的妙控鼠標,最終沒能成功引領行業。這恰恰説明,只有先得到用户的認可,才能成為真正的「明日產品」。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