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 20 週年的維基百科,真「幼稚」

愛範兒 於 02/02/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我們愛把萬里長城、胡夫金字塔等宏偉的古建築稱為人類奇蹟工程,因為在現在的人看來,在古代僅憑藉人力搬運一磚一瓦搭建出如此龐大而精巧的建築,完全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

而在未來 AI 編輯全面取代人類敲字的雙手,互聯網內容都由通過了圖靈測試的超級 AI 生產,後人也許會讚歎:全世界最大的百科全書——維基百科竟然是由數百萬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協力敲出。


維基百科自誕生以來已經過 20 個歲月,至今已收納 5500 萬篇文章、189 種語言。根據 Alexa 的全球網站瀏覽量排名,維基百科排在了第 13 名,比 Instagram 還要靠前得多。

同時,它也是榜單上屈指可數的非盈利公司,在前 50 名中,用愛發電的僅此一家。

完全由 UGC 內容組成,堅持以免費和開放的理念運行了 20 年,維基百科是一個屬於互聯網的奇蹟工程。

從黃色網站到百科全書

網絡百科全書毫無疑問已經成為了互聯網民生活的基石,我們幾乎已經忘記了,在網絡百科全書誕生以前,我們該怎麼滿足自己突如其來的求知慾。
▲ 當時沒人相信谷歌能戰勝雅虎

互聯網的出現給了知識共享的可能,在 20 世紀 90 年代,如何在互聯網上對無窮無盡的知識進行分類彙總處理是行業的中心問題。1998 年,當時還平平無奇的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成立了平平無奇的谷歌,想要創辦一個由算法搜索組成的「互聯網黃頁」來與當時依靠手工編錄的搜索巨頭雅虎進行競爭。

此時,舊金山的一間初創互聯網門户網站 Bomis 收到很大的啓發,創始人吉米·威爾士認為他可以建造一個開源版的雅虎,雅虎通過僱人手動編錄分類網站,那他可以讓用户根據自己的興趣彙總。

▲ 果然「搞黃色」才是互聯網第一生產力
可惜的是這個項目很快就宣告失敗,儘管在開始時有些木星愛好者會在上面收集整理關於木星的資料,但很快它就被女模特或者色情明星的內容填滿。

這與傑米·威爾士最初的設想相去甚遠,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這個黃色網站為之後的全人類百科全書掙得了啓動資金。

不僅如此,傑米·威爾士還敏鋭地捕捉人們在瀏覽互聯網時其實都有着濃烈的求知慾,既然有了信息整合的經驗,他產生了一個更大膽的想法——為何不創建一本免費的線上百科全書呢?

在理想主義的驅動下,一本旨在挑戰《大英百科全書》的線上百科全書 Nupedia 在 1999 年正式創辦,可惜的是,在運營了 4 年後,Nupedia 倒在了挑戰前輩的路上。
▲ 可以依稀看出維基百科樣子

點開互聯網檔案館保存的歷史數據,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它會被維基百科所取代:為了保證每個詞條的真實性,Nupedia 需要經過 7 個嚴格的步驟由專家來核實文章,這導致詞條發表的速度異常緩慢,直到它「死亡」也才一共發表了 25 個詞條。
「這太難了,也太嚇人了」吉米·威爾士在談及這個老項目時説道,他認為百科全書的首要職責應該是為人們提供便利性,隨後他便打算將這個想法投入到另一個項目上,這也使他的另一個身份更為人所知——維基百科的創始人。

Wiki Wiki,快起來

我們也許都是在維基百科上第一次接觸到維基(Wiki)技術,但維基技術的誕生要比維基百科還早。

1995 年,維基之父坎寧安花了幾天時間創造出一種技術的雛形,讓全世界各地的計算機程序員可以自由分享計算機代碼。每個人既是讀者,同時又可以是作者,可以與互聯網另一端的人動態地進行合作創作。這在現在聽起來似已經乎司空見慣,但在互聯網的花蕾期,這個想法相當先進。

快是這個新系統最大的特點,坎寧安想給這個「快速網絡」取一個別致的名字。坎寧安覺得夏威夷語中代表着快的單詞「Wee Kee」很合適,在選擇讀音一樣的「Wiki」作為新系統的名字之前,他沒想過未來 Wiki 會風靡世界。


是誰率先提出將維基技術運用在百科全書上已難以考究,可以確定的是維基百科的聯合創始人之一拉里·桑格想出了新項目的名字:維基百科(Wikipedia):維基技術(Wiki)加百科全書(Encyclopedia),創新程度不亞於瀨尿牛丸。

維基百科向用户完全開放,允許每個用户自由添加和編輯詞條,在新的運行模式下,詞條的更新速度要遠遠超過 Nupedia。


根據團隊的設想,維基百科可能要 10 年才能達到《大英百科全書》8 萬詞條的規模,而實際上在 3 年後維基百科就已經突破 10 萬詞條,並保持驚人的速率在增長着。

傑米·威爾士同時運行兩個項目一段時間,維基百科的詞條數在熱情的志願者之幫助下飛速上漲,而有專家審查的 Nupedia 在更新完第 25 個詞條後,宣佈退出歷史的舞台。

維基百科用開源、免費的精神不斷吸引着更多的志願者分享知識來構建這座知識金字塔,而將它從小眾的知識社區推向大眾的卻是一場可怕的恐怖襲擊。

自由與權威

突如其來的 911 襲擊打了美國人一個措手不及,鋪天蓋來的消息衝暈了剛從睡夢中醒來的人們,新聞報道、謠言、政府公告、假新聞等等信息讓尋找真相的人一時間找不着北,維基百科為滿足這種需求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平台。


這是維基百科在百科全書以外首次迴應社會新聞,給了迫切分享新聞真相的人們一個可靠的平台。這場襲擊給了維基百科走向大眾的機會,而襲擊後的經濟衰退,也讓更多的人有時間投入到百科全書的創作中。

在 Wired 的一篇文章中曾估算過維基百科的內容價值:「《大英百科全書》的撰稿人平均每字賺 50 美分,以大英百科全書的價格計算,英文版維基百科的生產成本為 17.5 億美元。」雖然不夠準確,但也反映了這些大量湧入的「UGC」內容——用户創作的詞條文章才是維基百科真正的財富。

維基百科在近年來的聲譽達到了一個高峯,因為在社交平台、搜索引擎被各式各樣的假新聞、陰謀論、商業廣告填滿時,維基百科幾乎成為了互聯網最後一塊淨土。

維基百科的內容收到所有用户的監管,維基式的創作不同意見的人將各自的觀點都分享在同一片文章上,讓讀者得以客觀、中立的分析問題。

▲ 世界衞生組織(WHO)與 維基百科合作

這種受監管的客觀討論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互聯網的權威,谷歌為維基百科設置了單獨展現窗口,讓讀者在搜索時能第一時間看到中立的概覽。在 Covid-19 爆發期間,世界衞生組織(WHO)也與維基百科合作,讓發佈的防疫信息免受虛假的垃圾資訊所掩埋。

但事實上,這種維基式創作是自由的,同時也是不可控的。

▲ 企鵝出版集團是是英國、新西蘭、澳大利亞和印度的主流出版商。

2007 年 2 月 1 日,受維基百科的啓發,英國企鵝出版集團與德蒙特福特大學聯合創建了一個名為「百萬企鵝」的共同創作計劃,旨在挑戰現有的文學創作方式。

百萬企鵝給出了故事的佈局和人物背景,每個讀者可以創作 250 字的內容,以 Wiki 社羣的形式進行接龍創作,然而項目一經開啓便如一匹脱繮的野馬般變得不可控制。

維基式的規則意味着每個讀者可以自由刪減故事內容,很多作者在經過一番精心創作後,改天一看原內容就已經被刪改的面目全非,而更甚的是,故事內容出現了不少粗言穢語以及吸毒場面,最終這場實驗般的小説創作項目在該年 3 月 7 日宣佈不再接受網友修改。

百萬企鵝就像是向互聯網擲出的一塊石頭,它最終的內容沉入了河底被人遺忘,但它卻成功激起了能被人記住的水花——自由的維基式創作意味着會有「被自由破壞」的風險。

類似的破壞行為,卻是每天都在維基百科上演。肆意篡改資料信息,甚至利用維基百科進行商業性廣告,在一本全世界公用的百科全書上,有許多別有用心的人想在上面塗塗改改。


在 2019 年 The North Face 的一個廣告商想到了一個增加品牌曝光量的「鬼才」想法:它派出了一支專業攝影隊伍前往熱門景點拍攝風景照,着重露出了自己品牌的產品,通過修改這些景點的維基百科詞條圖片,可以讓每個搜索景點的人都看到自己的產品。

在事蹟敗發後,該廣告商急忙改口稱這是與維基百科的一次聯名行動,維基百科對此聲明也給出了頗有諷刺意味的回覆;「如果一次聯名行動的目的是避免被另一個聯名對象發現,毫無疑問這是一次失敗的聯名。」

除了被利用作為廣告牌,由於維基百科隱形的權威性,被惡意篡改作為惡作劇、選舉的道具等等已經成了家常便飯,幸運的是維基百科不是一本發行後 5 年才可以重新修改的紙質出版物,從發現這些錯誤到修正,用時也許不到 10 分鐘。不斷得修正與更新也讓這種潛意識的權威得到保持。

不斷地發佈新詞條和找「毛病」是維基百科的志願者編輯(他們更喜歡稱呼自己為維基人)的日常工作,沒有人敢保證自己發佈的內容絕對的客觀正確,維基人則熱衷於不斷找出錯誤並進行修正。正如坎寧安所説的:「在互聯網得到一個正確答案的最好方法,就是發佈一個錯誤的答案」,維基人的工作並不能給他們帶來物質上的報酬,他們追求的是分享「正確」時獲得的成就感。

共同的興趣將這羣維基人吸引到同一個社區,維基百科設立了許多有趣的規則讓這個知識社區不至於像社交平台一樣變得「烏煙瘴氣」,例如再三強調發言的禮儀、設立「維基客棧」的討論區幫助新手解決問題、成立「清潔隊」處理百科全書上令人不適的字眼等等。有趣的是這些規則通常也都是「UGC」產生的——由社區討論建立,而不是維基百科下的死命令。

▲ 比起「維基百科是什麼」它更傾向於告訴你它不是什麼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儘管有這麼多防禦措施,維基百科依然並不那麼可靠。維基百科官方也一直呼籲用户不要將維基百科作為絕對可信的信息來源,儘管相比於其他平台,假新聞在這出現的幾率要小得多。

充滿人性的網站

維基百科每個月會有超過 200 億次的瀏覽量,有趣的是,這並沒有讓傑米·威爾士成為億萬富翁。

維基媒體基金會表示維基百科沒有考慮——也不會考慮在網站插入廣告謀求盈利,目前維基百科的收入大部分都來源於用户的捐贈,有一部分來源於其他互聯網公司的捐贈——作為「合作」的禮貌回禮。


當然這些合作都是非盈利行為,蘋果與亞馬遜的語音助手依靠維基百科來回答用户的問題,Facebook 和谷歌利用維基百科訓練 AI 的語言模型,由於開源與免費,維基百科有可能出現在互聯網的每個角落。

非盈利的結構讓維基百科看起來就像是這羣網絡巨頭裏的「異類」,這使得它不必考慮廣告商的各種需求,只需要專注於讀者與編輯的利益。


與可觀的經濟效益相比,維基百科卻選擇維護諸如準確性、公正性、友善討論等烏托邦式的理想,在《經濟學人》關於維基百科的報道中曾形容它是「一個充滿人性的網站,更多的由人而不是算法在運行」。


來自世界各地的捐款是支撐這些理想的最大力量。根據維基媒體基金會公佈的財報數據顯示,在 2019-2020 年期間通過募捐共湊得 124131047 美元(約 1.24 億美元),相較去年上漲了 20%。

維基媒體基金會也向募捐者公佈了每一筆資金的去向:43% 用於網站的建設與維護、32% 用於對志願者的支援、13% 用於行政管理的支出、12% 用於募捐活動等等。「世界需要維基百科,而維基百科需要你」,想要堅守非盈利的理念,維基百科必須要向用户保持謙卑,並花好每一分錢。

不過這個誕生了 20 年的維基百科依然面臨着不少的問題等待它去解決,例如互聯網環境的大變化和編輯的性別失衡問題。

手機等移動智能設備的激增讓互聯網從桌上轉移到了掌上,負責運營維基百科的維基媒體基金會執行董事凱瑟琳·馬赫表示,維基百科需要針對移動化的互聯網環境做出適應性的調整,例如更方便的查詢與瀏覽、更好的移動編輯體驗等。
同時她指出平衡目前懸殊的編輯性別比例也是維基百科的挑戰之一。根據統計,維基百科的志願者編輯男女性別比例約為 9:1,這導致了女性編輯的地位和關於女性話題內容都處於一個相對弱勢的地位。

▲ 喬治亞·歐姬芙經典的花卉系列

例如被譽為 20 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的喬治亞·歐姬芙,在維基百科的詞條長度卻不及星球大戰中尤達大師的一半,對比這些詞條的質和量不難看出,這本屬於全人類的百科全書還有許多內容需要得到填補。

總得來説維基百科的故事有很多積極的內容,也有不少不堪回首的黑歷史,有趣的是,這些都被維基人客觀地記錄在了自己的百科全書。正是這種對客觀性的執着,讓互聯網檔案館的創始人布魯斯特·卡勒形容它為「互聯網的瑰寶」。

創作出《銀河系漫遊指南》科幻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曾表示這本書的設定——一本可以由任何人創作組成的手冊是可笑的,但他沒料到的是在不久的未來,這個可笑的想法卻變成了現代互聯網不可或缺的基石。


這塊基石的標誌很有意思,是由各種文字組成的球狀符號,大多數為字母 W 或 Wi 的發音。這與它那帶有烏托邦色彩的願景有關:讓世界上每個人都能分享所有知識。這聽起來有點「幼稚」,但維基百科已經為止努力了 20 年,並打算繼續堅持下去。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維基百科  wikipedia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