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 年,名為卡爾·温德利希(Carl Wunderlich)的德國內科醫生,收集了 25000 名病人的腋下體温數據,首次確定了人體正常體温為 37 攝氏度的數值。
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這也成為了我們在醫學生衡量一個人身體健康狀況處於「正常」狀態的標準。
不過,來自科學期刊《elife》的一項新研究表明,這個數字可能不再適用於現代人。
該項目是由斯坦福大學的科研人員進行的,他們對比了歷史上三個時間段的數據。第一個是兩萬多名參與過美國南北戰爭時期的退役軍人,他們的體温數據是在 1860-1940 年間測量的,另外兩個數據來源分別為 1971-1975 年美國的健康調查,以及斯坦福大學數據庫內 2007-2017 年的數據,總樣本量約為 67 萬個。
結果顯示,基本上每過 10 年,美國人的平均體温就會下降 0.03 攝氏度。
所以在 19 世紀,美國人的體温平均還是在 37 度左右,但如今現代人的平均體温已經降至 36.6 攝氏度,反而更像是目前人類的「黃金温度」。
為什麼人類的體温會逐漸下降,科研人員暫時不清楚具體原因。但該項目的朱莉·帕森內特(Julie Parsonnet)博士猜測稱,這可能和人類居住環境的變化有一些關係。
比如説,現在我們擁有更完善的保暖措施,更穩定的室內温度等,這讓多數人都可以在一個恆定的温度下工作和工作。
另一個合理原因是,人類原本保持一個恆温數值,本就是為了抵禦致命的真菌病毒,但由於現在衞生、醫療和飲食條件的改善,現代人不會像 19 世紀的人一樣,容易染上因瘧疾、肺結核和牙疼等引起的炎症疾病,這也會導致我們體温的下降。
「我們用各種抗體藥物解決了一般性炎症,這令人類不需要再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來抵禦疾病,體温自然也就降了下來。」帕森內特解釋説。
不過,就算人類的平均體温發生了變化,它也不會改變醫生們對病人體温的原有評估。比如「發燒」這件事,成年人的體温只要超過 37.7 度,仍然會被認為處於低燒狀態。
何況,新的研究結果也存在一些爭議。來自馬里蘭大學醫學院的菲利普·馬克科維克(Philip Mackowiak)博士便表示,南北戰爭時期的數據存在太多變量,沒人能保證士兵在測試時是否處於健康狀態,而且也不清楚這些數據到底是來自腋下還是口腔。
▲ 體温的晝夜變化曲線
他還表示,人類的身體並非只有一種温度,比如説我們肝臟的部分往往是最熱的,皮膚表層則是最冷的;另外體温也會因時間、天氣而在一個範圍內出現小幅波動,比如早上和晚上跑步後測得的體温也會不一樣。
「制定出一個正常的體温數值,並把它作為感染和疾病的標準本來就是一件不合理的事情。比起體温計上的數字,人們更應該關注自己的感受。」
而在帕森內特看來,人類身體變得稍微「涼」一點,其實也並不奇怪:「我們也會長高,也會變胖,體温只是人類在過去 200 年演變過程中的另一種生理機能變化而已。」
她還表示,這種降温趨勢很可能還會繼續,但「降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止」,至於降温會不會對人類的平均壽命帶來影響,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題圖來源:Medical News Today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