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凌晨,三星用 Galaxy S24 系列初次嘗試了 AI 手機。
圈選搜索、實時翻譯通話、生成式修圖……這些功能將繁瑣操作壓縮成按鈕,塞進屏幕角落。
這些功能,是三星對 AI 的初步理解,經過了一年的打磨後,三星對 AI 與手機怎麼結合在一起這件事,有了些新的看法。
今天,三星正式推出 Galaxy S25 系列,還有一個 One more thing。
AI 進化,跨應用,更主動
Galaxy S25 系列對 UI 進行了全面重構,One UI 升級至全新的 7.0 版本。
重構後的 One UI 帶來了更為統一和美觀的設計風格,而更重要的,是人機交互的全面進化——將 AI 深度植入系統底層。
這次 AI 的重點,是 Galaxy AI 與 Google Gemini 聯手達成的多模態感知能力,憑藉這個能力,三星 Galaxy S25 系列的超擬人智能助理能像人類一樣「看、聽、理解」,可以更主動、更智能、更準確地參與日常任務中。
比如,當你使用截圖功能後,手機會跳出一個側屏幕面板。
在面板中,除了常見的編輯或分享按鈕之外,還會出現一個名為 AI Select 的功能。
AI Select 能夠預判你對當前截圖後續的操作需求,並提供對應的功能選項,你只需一鍵即可完成後續操作,例如快速生成 GIF 動圖。
這是 Galaxy AI 更主動的表現,不需要你額外喚醒,它會出現在任何可以幫上忙的地方,在合適的時機提供「恰好需要」的服務。
時至今日,識別屏幕上的文字和圖片可以説是 AI 的基礎功能,各大廠商在這方面的表現都相當出色。
但多模態感知能力,讓 Galaxy S24 系列的「即圈即搜」功能更上一層樓——它不僅能看,還能聽。
這並不是指自然語言的交互,而是 AI 可以識別到手機目前正在播放的視頻中的聲音,藉助這一能力,你可以在大量數據中精準找到那段帶來深刻回憶的片段,或是識別目前視頻中的 BGM,無需打開其他軟件聽歌識曲,或是在相冊中費力翻找。
這種智能體驗將「聽覺」融入了搜索的全新維度。
多模態感知帶來的智能升級不止於搜索視頻,圖片也不在話下——以往,在相冊中查找照片一直是一件難事,而憑藉多模態的感知能力,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語言進行描述,Galaxy AI 就能對相冊進行全面搜索並精準定位所需照片。
例如,一句簡單的指令:
在收到指令的第一時間,Galaxy AI 就能結合時間、地點、對象和圖像內容,準確找到目標。這種「類人」的交互方式免去了記憶固定指令的麻煩,讓技術真正隱於無形,顯得更加自然。
如果説以上的能力,是單點 AI 功能的精細化升級,那麼AI 平台化帶來的,則是跨越應用邊界的全新能力——跨應用執行鏈。
傳統 AI 的侷限性在於應用權限的隔離,使其功能只能侷限於單個應用中。而 Galaxy S25 的跨應用執行鏈,通過系統級的深度整合,成功實現了全局聯動,讓任務串聯更加順暢無縫。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定一個明晚的日料,並將地址分享到微信羣,只需要對手機説出這個需求,Galaxy AI 會同步調用地圖、社交、日曆應用,自動完成篩選、預訂、分享和提醒。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地方值得説道:
這一系列表現的背後,是 Galaxy AI 更智能的體現,以及系統級別的整合——將 AI 能力開放給第三方應用,形成統一的交互協議。
AI 的「主動關懷」更體現在細節之中。
基於端側學習的能力,Galaxy AI 可以深入理解用户的日常習慣。
通過對用户行為的持續學習,AI 會建立一個個人的知識圖譜,根據這個圖譜提供的信息,Galaxy AI 不僅能預測全天候的需求,還能在恰當的時機提供消息、提醒或建議,並將其統籌在一個界面中,或是將實時信息智能篩選後直接呈現於鎖屏界面,降低用户獲取信息的操作成本。
不必擔心這樣「主動」的 AI 會打擾到你,Galaxy AI 的學習能力在這方面也發揮着作用,將根據用户反饋持續優化行為模式:若多次忽略提醒,通知頻率會自動降低;若偏好簡潔回答,冗長解釋將被壓縮。
這種「自適應學習」能力,讓 AI 真正成為個性化的延伸。
不過,隨着 AI 進一步進入系統層級,獲取了更大的權限,且高度個人化,隱私問題也需要注意。
三星專門聲明,所有敏感數據(如相冊內容、日程信息)均通過個人數據引擎在設備端處理,結合後量子加密算法與 Knox Vault 安全處理器,確保用户隱私「零外流」。
即使是語音指令的解析,也優先通過本地 NLP 模型完成,僅必要場景才需端對端的雲上協同。
正如 Android 時代的 nexus 手機一樣,Google 正在將自己強大的 AI 範式輸出到頂級硬件上。
在與 Google Gemini 深度合作後,三星 Galaxy S25 毫無疑問是更適合大多數人的 AI 手機。
這套合作範式,未來可能會被複制到更多設備上,顯然 Google 已經提前拿到了 AI 時代的船票。
性能之上,影像再進化
AI 是手機使用體驗的破局者,但一切表現,依舊需要強大的性能作為支撐。
跨系統、個人化的 Galaxy AI 背後,是高通專門為三星定製的驍龍 8 至尊版,這顆定製芯片的 NPU 性能相比前代提升了 40%,為更復雜、更智能的 AI 計算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基礎,也有助於提高端側的 AI 計算能力。
當然,性能的強大並不僅限於 NPU,作為 SoC,CPU 和 GPU 的表現更直接影響日常使用的流暢性和畫面呈現的體驗。
在這兩方面,高通驍龍 8 至尊版 for Galaxy 的提升同樣可圈可點:
將這個百分比落實在實際測試上,在 3DMark 的測試中,三星 Galaxy S25 的分數比 Galaxy S24 提升了 40%,憑藉 Vulkan 引擎,Galaxy S25 系列在遊戲中的平均 FPS 提升了 18%,在這樣的表現下,GPU 的核心負載降低了 22%,CPU 則降低了 10%。
極致性能的釋放往往伴隨着更高的發熱量,這也是智能手機性能提升過程中無法忽視的副作用。
為了在 Galaxy S25 緊湊的機身中更高效地發揮性能,三星專門對導熱材料(TIM)進行定製,製作的均熱板最多提升了 40% 的面積,進一步提升散熱效率。
而性能帶來的,不只是 AI 和遊戲。
手機進入計算攝影時代以後,拍照就不只是 CMOS 的任務,每一次成像,每一顆像素,都需要手機芯片介入其中,通過一定的算法來優化成像效果。
而更強的芯片,自然帶來了更強的影像硬件。
在三星 Galxy S25 系列的影像旗艦型號 Ultra 上,三星為其來帶了全新的超廣角鏡頭,從 S24 Ultra 的 1200 萬像素升級為 5000 萬像素,終於補齊了最後一塊短板。
超廣角可能是大家最少主動使用的鏡頭,但實際上,它的被動喚醒頻率一點兒也不低,原因也很簡單——微距。
當拍攝主體距離鏡頭過近,超過其他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時,手機會自動切換至超廣角鏡頭,利用其優秀的最近對焦能力實現微距拍攝。
於是,在搭載 50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後,三星 Galaxy S25 Ultra 的微距分辨率也邁上了新的台階。
至此,配合已有的 2 億像素廣角主攝、1000 萬像素 3 倍長焦、5000 萬像素的 5 倍長焦,以及堪比光學變焦的 10 倍長焦,三星 Galaxy S25 Ultra 以更高的畫質完成了從 0.6× 到 100× 的焦段全覆蓋。
此外,三星還為相機加入了虛擬光圈功能,通過 AI 支持和計算,將虛化的強度通過類似於專業相機的光圈參數來表現,不過這個功能説到底還是算法,面對複雜環境或是髮絲毛衣等高難度邊緣的具體表現,還要等待實際測試。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功能可以在拍攝三星 Expert Raw 專業照片格式時使用。
AI 功能,也為影像帶來了新的玩法。
曾經出現在 Google Pixel 9 上的 AI 合影功能,也來到了三星 Galaxy S25 系列上。
這個功能可以幫助你避免合照時的尷尬瞬間,AI 會在同一位置的多張合照中,挑選出每個人的表情最合適的瞬間,並自然地合成在一張照片上,以防止按快門的瞬間,有參與合影的人閉上了眼睛或者不合時宜地翻了白眼。
同時,AI 的提升還讓三星 Galaxy S25 系列可以在照片的後期編輯中,根據你提供的照片進行智能的仿色修圖,一鍵獲得成熟的色彩風格。
相較於硬件提升帶來的靜態畫質升級,這次真正的發力點,更多在於視頻。
由於機身尺寸的限制,手機的 CMOS 尺寸也受到了物理條件的約束,而 CMOS 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傳感器的高感能力。尤其是在暗光環境下,小尺寸的 CMOS 更容易帶來畫面噪點,影響最終的畫質表現。
在靜態攝影中,手機可以通過夜景模式,利用多幀堆棧的方式來降低噪點、提升畫面純淨度。但這一技術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往往需要數秒才能完成整個拍攝和合成的流程。
因此在實時性要求更高的視頻錄製中,這種方法並不適用。
此時,強勁的芯片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傳統的路徑走不通,就用性能與算法,將畫質「算」得更好。
通過實時的幀間分析以及像素級別的數據處理,三星 Galaxy S25 系列可以在視頻拍攝中進行雙重分析降噪,再加上定製的算法,智能分離視頻畫面中的靜態物體與動態物體,分別處理畫面,讓三星 Galaxy S25 系列的暗光視頻能力得到了升級,獲得更少的噪點與更多的細節。
動態影像的提升不僅體現在視覺表現上,音頻處理也得到了全面升級。
三星 Galaxy S25 系列搭載了全新的編輯功能,並對音頻處理推出音頻橡皮擦,可以對視頻中的聲音進行識別,支持説話聲、音樂、風聲、自然聲、人羣聲與噪音多種類別,用户可以根據需求對聲音進行分離,選擇保留或消除。
單個功能的突破到此,三星也進一步提升了動態視頻的整體規格。
在三星 Galaxy S25 系列中,三星為其提供了 10-bit HDR 的規格,10-bit 可以在畫面中提供超 10 億種顏色,足足是 8-bit 的 60 倍,顏色表現更豐富、過渡更自然。
而 HDR 格式則比 SDR 格式的視頻保留了更多的亮部與暗部細節, 畫面更接近人眼的真實感知。
雖然這些參數聽起來有些複雜,但實際效果卻簡單明瞭——視頻看起來更真實、更生動、更好看。
不過,接下來的一個功能,就更專業一些。
在視頻也逐漸捲起來的今天,三星終於打造了專業 Galaxy Log 格式,這種格式會通過特別的伽馬曲線來記錄畫面,以記錄更多的亮部、暗部以及顏色信息。
相應的,三星也製作了針對 Galaxy Log 的還原 LUTs,以方便專業用户在錄製時不會被「灰片」影響,防止出現錯誤曝光與白平衡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格式並不會顯著提升畫質,是一種專門為後期調整而準備的視頻格式,且體積相當大,如果是非專業用户,不建議專門用 Log 格式拍攝視頻。
統一設計語言,更薄也更輕
三星 Galaxy S25 系列中,有一個機型的設計迎來大變化,非常有意思。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三星 Galaxy S25 Ultra 上,直的地方變彎了,彎的地方變直了。
直的地方,是指手機屏幕四個方正硬朗的直角。
一直以來,三星 Galaxy S 系列的 Ultra 機型,由於 S pen 與直角屏幕的存在,一度被視作 Note 系列的精神續作。
但在 Galaxy S25 Ultra 上,從三星 Note 系列延續而來的設計,在這一代上迎來了終結——三星 Galaxy S25 Ultra 的屏幕邊緣全系採用圓潤的設計。
而彎的地方,指的是前代 S24 Ultra 上的弧形邊框。
在這一代 Ultra 上,三星拋棄了弧形中框的設計,轉而採用當下更為流行的直角中框,更鋭利、更硬朗。
直的地方變彎了,彎的地方變直了,至此,三星終於在本代旗艦的三個機型上,完成了設計語言的大一統,以往 Ultra 型號獨樹一幟的景況,將一去不返了。
説完 Ultra 的設計變動,我們來看看全系列的整體變化。
三星稱,本代是三星有史以來最薄的 S 系列,三部手機均變薄 0.4 毫米,同時相較於前代的同型號機型,重量也迎來了降低:
除了機身變薄、重量減輕,正面的邊框也進一步變得更細了,以 S25 Ultra 舉例,比 S24 Ultra 縮窄了 15%。
三星的色彩遊戲仍在繼續。
整個 Galaxy S25 系列一共提供了 14 種配色,其中 S25 標準版與 S25+ 使用相同的配色方案,而 S25 Ultra 則擁有自己的獨屬配色:
One more thing:超薄手機 Galaxy S25 Edge
就在發佈會進入尾聲,在本以為一切結束時,三星給了我們一個「One more thing」
一台完全拆解的手機出現在屏幕上,隨着這些零散的部件組合在一起,一台超薄的手機以側面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最後猶如閉路電視關機那樣,只留下一條橫向發光的線條,最後消失在屏幕中。
如果不出意外,這應該就是爆料已久的 S25 超薄款,而這部影片的結尾,也揭露了它的名字——Galaxy S25 Edge
愛範兒在現場第一時間拍下了 Galaxy S25 Edge 的圖片,雖然無法直接體驗,但我們可以看到手機相當纖薄,正面屏佔比極高,配有圓孔形的前置攝像頭。
Galaxy S25 Edge 和 Galaxy S25 系列一樣,採用直角形中框,傳聞機身厚度是在 6.5mm 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S25 Edge 儘管機身很薄,但仍配備了後置雙攝像頭模組,凸起還是比較明顯的。
目前,官方仍沒有披露關於這款超薄手機的更多信息,但有消息稱其定位介於 Galaxy S25+和 S25 Ultra 之間,售價很可能是 999 美元。
最後,我們公佈目前已發佈的三款機型售價:
需要注意的是,國行 Galaxy S25 系列發佈會定檔在 2 月 11 日,彼時會公佈正式的國行版本手機詳情,以及行貨價格。
三星手機的長期主義:積跬步,至千里
過去一年,手機的競爭更像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軍備競賽:廠商們炫耀參數、堆砌功能、拼 AI,爭搶各種「首個」頭銜。
相較於其他手機廠商,三星顯得有些特別——長期以來,通過強大的全產業鏈掌控力 ,將屏幕、芯片、攝像頭等硬件整合成精密運轉的「工業藝術品」。
基於這個特性,三星的步伐可以説是穩紮穩打,但放在硬件突破愈發緩慢、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Galaxy S 系列的更新看起來就有些過於「穩重」了,往往都是零點幾毫米的變薄、一點點的電池變大。
但若拉長五年以上的尺度,會發現持續的技術迭代,會一點點構建更多的可能性,使得量變成為質變。
這種「穩重」,也是另一種態度無限更新。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圈選搜索、實時翻譯通話、生成式修圖……這些功能將繁瑣操作壓縮成按鈕,塞進屏幕角落。
這些功能,是三星對 AI 的初步理解,經過了一年的打磨後,三星對 AI 與手機怎麼結合在一起這件事,有了些新的看法。
今天,三星正式推出 Galaxy S25 系列,還有一個 One more thing。
AI 進化,跨應用,更主動
Galaxy S25 系列對 UI 進行了全面重構,One UI 升級至全新的 7.0 版本。
重構後的 One UI 帶來了更為統一和美觀的設計風格,而更重要的,是人機交互的全面進化——將 AI 深度植入系統底層。
這次 AI 的重點,是 Galaxy AI 與 Google Gemini 聯手達成的多模態感知能力,憑藉這個能力,三星 Galaxy S25 系列的超擬人智能助理能像人類一樣「看、聽、理解」,可以更主動、更智能、更準確地參與日常任務中。
比如,當你使用截圖功能後,手機會跳出一個側屏幕面板。
在面板中,除了常見的編輯或分享按鈕之外,還會出現一個名為 AI Select 的功能。
AI Select 能夠預判你對當前截圖後續的操作需求,並提供對應的功能選項,你只需一鍵即可完成後續操作,例如快速生成 GIF 動圖。
這是 Galaxy AI 更主動的表現,不需要你額外喚醒,它會出現在任何可以幫上忙的地方,在合適的時機提供「恰好需要」的服務。
時至今日,識別屏幕上的文字和圖片可以説是 AI 的基礎功能,各大廠商在這方面的表現都相當出色。
但多模態感知能力,讓 Galaxy S24 系列的「即圈即搜」功能更上一層樓——它不僅能看,還能聽。
這並不是指自然語言的交互,而是 AI 可以識別到手機目前正在播放的視頻中的聲音,藉助這一能力,你可以在大量數據中精準找到那段帶來深刻回憶的片段,或是識別目前視頻中的 BGM,無需打開其他軟件聽歌識曲,或是在相冊中費力翻找。
這種智能體驗將「聽覺」融入了搜索的全新維度。
多模態感知帶來的智能升級不止於搜索視頻,圖片也不在話下——以往,在相冊中查找照片一直是一件難事,而憑藉多模態的感知能力,用户只需要用自然語言進行描述,Galaxy AI 就能對相冊進行全面搜索並精準定位所需照片。
例如,一句簡單的指令:
引用幫我找上週在公園拍的狗狗照片,背景有藍天白雲。
在收到指令的第一時間,Galaxy AI 就能結合時間、地點、對象和圖像內容,準確找到目標。這種「類人」的交互方式免去了記憶固定指令的麻煩,讓技術真正隱於無形,顯得更加自然。
如果説以上的能力,是單點 AI 功能的精細化升級,那麼AI 平台化帶來的,則是跨越應用邊界的全新能力——跨應用執行鏈。
傳統 AI 的侷限性在於應用權限的隔離,使其功能只能侷限於單個應用中。而 Galaxy S25 的跨應用執行鏈,通過系統級的深度整合,成功實現了全局聯動,讓任務串聯更加順暢無縫。
舉個例子,如果你想定一個明晚的日料,並將地址分享到微信羣,只需要對手機説出這個需求,Galaxy AI 會同步調用地圖、社交、日曆應用,自動完成篩選、預訂、分享和提醒。
在這個過程中,有兩個地方值得説道:
- 無需跳轉:所有操作在後台無縫銜接,結果直接推送至通知欄
- 語境理解:AI 能結合聊天記錄中的「聚餐偏好」推薦菜品,甚至根據羣成員位置推薦交通方案
這一系列表現的背後,是 Galaxy AI 更智能的體現,以及系統級別的整合——將 AI 能力開放給第三方應用,形成統一的交互協議。
AI 的「主動關懷」更體現在細節之中。
基於端側學習的能力,Galaxy AI 可以深入理解用户的日常習慣。
通過對用户行為的持續學習,AI 會建立一個個人的知識圖譜,根據這個圖譜提供的信息,Galaxy AI 不僅能預測全天候的需求,還能在恰當的時機提供消息、提醒或建議,並將其統籌在一個界面中,或是將實時信息智能篩選後直接呈現於鎖屏界面,降低用户獲取信息的操作成本。
不必擔心這樣「主動」的 AI 會打擾到你,Galaxy AI 的學習能力在這方面也發揮着作用,將根據用户反饋持續優化行為模式:若多次忽略提醒,通知頻率會自動降低;若偏好簡潔回答,冗長解釋將被壓縮。
這種「自適應學習」能力,讓 AI 真正成為個性化的延伸。
不過,隨着 AI 進一步進入系統層級,獲取了更大的權限,且高度個人化,隱私問題也需要注意。
三星專門聲明,所有敏感數據(如相冊內容、日程信息)均通過個人數據引擎在設備端處理,結合後量子加密算法與 Knox Vault 安全處理器,確保用户隱私「零外流」。
即使是語音指令的解析,也優先通過本地 NLP 模型完成,僅必要場景才需端對端的雲上協同。
正如 Android 時代的 nexus 手機一樣,Google 正在將自己強大的 AI 範式輸出到頂級硬件上。
在與 Google Gemini 深度合作後,三星 Galaxy S25 毫無疑問是更適合大多數人的 AI 手機。
這套合作範式,未來可能會被複制到更多設備上,顯然 Google 已經提前拿到了 AI 時代的船票。
性能之上,影像再進化
AI 是手機使用體驗的破局者,但一切表現,依舊需要強大的性能作為支撐。
跨系統、個人化的 Galaxy AI 背後,是高通專門為三星定製的驍龍 8 至尊版,這顆定製芯片的 NPU 性能相比前代提升了 40%,為更復雜、更智能的 AI 計算提供了強有力的硬件基礎,也有助於提高端側的 AI 計算能力。
當然,性能的強大並不僅限於 NPU,作為 SoC,CPU 和 GPU 的表現更直接影響日常使用的流暢性和畫面呈現的體驗。
在這兩方面,高通驍龍 8 至尊版 for Galaxy 的提升同樣可圈可點:
- CPU 性能提升 37%:帶來更高效的多任務處理能力,同時大幅優化能效表現。
- GPU 性能提升 30%:為用户呈現更出色的視覺效果,無論是遊戲場景還是高清視頻播放,畫面表現都更加細膩流暢。
將這個百分比落實在實際測試上,在 3DMark 的測試中,三星 Galaxy S25 的分數比 Galaxy S24 提升了 40%,憑藉 Vulkan 引擎,Galaxy S25 系列在遊戲中的平均 FPS 提升了 18%,在這樣的表現下,GPU 的核心負載降低了 22%,CPU 則降低了 10%。
極致性能的釋放往往伴隨着更高的發熱量,這也是智能手機性能提升過程中無法忽視的副作用。
為了在 Galaxy S25 緊湊的機身中更高效地發揮性能,三星專門對導熱材料(TIM)進行定製,製作的均熱板最多提升了 40% 的面積,進一步提升散熱效率。
而性能帶來的,不只是 AI 和遊戲。
手機進入計算攝影時代以後,拍照就不只是 CMOS 的任務,每一次成像,每一顆像素,都需要手機芯片介入其中,通過一定的算法來優化成像效果。
而更強的芯片,自然帶來了更強的影像硬件。
在三星 Galxy S25 系列的影像旗艦型號 Ultra 上,三星為其來帶了全新的超廣角鏡頭,從 S24 Ultra 的 1200 萬像素升級為 5000 萬像素,終於補齊了最後一塊短板。
超廣角可能是大家最少主動使用的鏡頭,但實際上,它的被動喚醒頻率一點兒也不低,原因也很簡單——微距。
當拍攝主體距離鏡頭過近,超過其他鏡頭的最近對焦距離時,手機會自動切換至超廣角鏡頭,利用其優秀的最近對焦能力實現微距拍攝。
於是,在搭載 5000 萬像素的超廣角鏡頭後,三星 Galaxy S25 Ultra 的微距分辨率也邁上了新的台階。
至此,配合已有的 2 億像素廣角主攝、1000 萬像素 3 倍長焦、5000 萬像素的 5 倍長焦,以及堪比光學變焦的 10 倍長焦,三星 Galaxy S25 Ultra 以更高的畫質完成了從 0.6× 到 100× 的焦段全覆蓋。
此外,三星還為相機加入了虛擬光圈功能,通過 AI 支持和計算,將虛化的強度通過類似於專業相機的光圈參數來表現,不過這個功能説到底還是算法,面對複雜環境或是髮絲毛衣等高難度邊緣的具體表現,還要等待實際測試。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功能可以在拍攝三星 Expert Raw 專業照片格式時使用。
AI 功能,也為影像帶來了新的玩法。
曾經出現在 Google Pixel 9 上的 AI 合影功能,也來到了三星 Galaxy S25 系列上。
這個功能可以幫助你避免合照時的尷尬瞬間,AI 會在同一位置的多張合照中,挑選出每個人的表情最合適的瞬間,並自然地合成在一張照片上,以防止按快門的瞬間,有參與合影的人閉上了眼睛或者不合時宜地翻了白眼。
同時,AI 的提升還讓三星 Galaxy S25 系列可以在照片的後期編輯中,根據你提供的照片進行智能的仿色修圖,一鍵獲得成熟的色彩風格。
相較於硬件提升帶來的靜態畫質升級,這次真正的發力點,更多在於視頻。
由於機身尺寸的限制,手機的 CMOS 尺寸也受到了物理條件的約束,而 CMOS 的大小直接決定了傳感器的高感能力。尤其是在暗光環境下,小尺寸的 CMOS 更容易帶來畫面噪點,影響最終的畫質表現。
在靜態攝影中,手機可以通過夜景模式,利用多幀堆棧的方式來降低噪點、提升畫面純淨度。但這一技術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處理,往往需要數秒才能完成整個拍攝和合成的流程。
因此在實時性要求更高的視頻錄製中,這種方法並不適用。
此時,強勁的芯片帶來了更多的可能,傳統的路徑走不通,就用性能與算法,將畫質「算」得更好。
通過實時的幀間分析以及像素級別的數據處理,三星 Galaxy S25 系列可以在視頻拍攝中進行雙重分析降噪,再加上定製的算法,智能分離視頻畫面中的靜態物體與動態物體,分別處理畫面,讓三星 Galaxy S25 系列的暗光視頻能力得到了升級,獲得更少的噪點與更多的細節。
動態影像的提升不僅體現在視覺表現上,音頻處理也得到了全面升級。
三星 Galaxy S25 系列搭載了全新的編輯功能,並對音頻處理推出音頻橡皮擦,可以對視頻中的聲音進行識別,支持説話聲、音樂、風聲、自然聲、人羣聲與噪音多種類別,用户可以根據需求對聲音進行分離,選擇保留或消除。
單個功能的突破到此,三星也進一步提升了動態視頻的整體規格。
在三星 Galaxy S25 系列中,三星為其提供了 10-bit HDR 的規格,10-bit 可以在畫面中提供超 10 億種顏色,足足是 8-bit 的 60 倍,顏色表現更豐富、過渡更自然。
而 HDR 格式則比 SDR 格式的視頻保留了更多的亮部與暗部細節, 畫面更接近人眼的真實感知。
雖然這些參數聽起來有些複雜,但實際效果卻簡單明瞭——視頻看起來更真實、更生動、更好看。
不過,接下來的一個功能,就更專業一些。
在視頻也逐漸捲起來的今天,三星終於打造了專業 Galaxy Log 格式,這種格式會通過特別的伽馬曲線來記錄畫面,以記錄更多的亮部、暗部以及顏色信息。
相應的,三星也製作了針對 Galaxy Log 的還原 LUTs,以方便專業用户在錄製時不會被「灰片」影響,防止出現錯誤曝光與白平衡的情況。
需要注意的是,這種格式並不會顯著提升畫質,是一種專門為後期調整而準備的視頻格式,且體積相當大,如果是非專業用户,不建議專門用 Log 格式拍攝視頻。
統一設計語言,更薄也更輕
三星 Galaxy S25 系列中,有一個機型的設計迎來大變化,非常有意思。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三星 Galaxy S25 Ultra 上,直的地方變彎了,彎的地方變直了。
直的地方,是指手機屏幕四個方正硬朗的直角。
一直以來,三星 Galaxy S 系列的 Ultra 機型,由於 S pen 與直角屏幕的存在,一度被視作 Note 系列的精神續作。
但在 Galaxy S25 Ultra 上,從三星 Note 系列延續而來的設計,在這一代上迎來了終結——三星 Galaxy S25 Ultra 的屏幕邊緣全系採用圓潤的設計。
而彎的地方,指的是前代 S24 Ultra 上的弧形邊框。
在這一代 Ultra 上,三星拋棄了弧形中框的設計,轉而採用當下更為流行的直角中框,更鋭利、更硬朗。
直的地方變彎了,彎的地方變直了,至此,三星終於在本代旗艦的三個機型上,完成了設計語言的大一統,以往 Ultra 型號獨樹一幟的景況,將一去不返了。
説完 Ultra 的設計變動,我們來看看全系列的整體變化。
三星稱,本代是三星有史以來最薄的 S 系列,三部手機均變薄 0.4 毫米,同時相較於前代的同型號機型,重量也迎來了降低:
- Galaxy S25 Ultra 降低了 15 克,重 218 克
- Galaxy S25+ 降低了 7 克,重 190 克
- Galaxy S25 降低了 6 克,重 162 克
除了機身變薄、重量減輕,正面的邊框也進一步變得更細了,以 S25 Ultra 舉例,比 S24 Ultra 縮窄了 15%。
三星的色彩遊戲仍在繼續。
整個 Galaxy S25 系列一共提供了 14 種配色,其中 S25 標準版與 S25+ 使用相同的配色方案,而 S25 Ultra 則擁有自己的獨屬配色:
- 三星 Galaxy S25 與 Galaxy S25+:遠海藍、冷川藍、清霜綠、暮河銀以及線上專屬的幽藍黑、暖珊紅、柔粉金
- 三星 Galaxy S25 Ultra:鈦銀藍、鈦輝銀、鈦霧灰、鈦影黑以及線上專屬的鈦柔金、鈦墨黑、鈦翡綠
One more thing:超薄手機 Galaxy S25 Edge
就在發佈會進入尾聲,在本以為一切結束時,三星給了我們一個「One more thing」
一台完全拆解的手機出現在屏幕上,隨着這些零散的部件組合在一起,一台超薄的手機以側面的形式出現在我們面前,最後猶如閉路電視關機那樣,只留下一條橫向發光的線條,最後消失在屏幕中。
如果不出意外,這應該就是爆料已久的 S25 超薄款,而這部影片的結尾,也揭露了它的名字——Galaxy S25 Edge
愛範兒在現場第一時間拍下了 Galaxy S25 Edge 的圖片,雖然無法直接體驗,但我們可以看到手機相當纖薄,正面屏佔比極高,配有圓孔形的前置攝像頭。
Galaxy S25 Edge 和 Galaxy S25 系列一樣,採用直角形中框,傳聞機身厚度是在 6.5mm 左右。
值得一提的是,Galaxy S25 Edge 儘管機身很薄,但仍配備了後置雙攝像頭模組,凸起還是比較明顯的。
目前,官方仍沒有披露關於這款超薄手機的更多信息,但有消息稱其定位介於 Galaxy S25+和 S25 Ultra 之間,售價很可能是 999 美元。
最後,我們公佈目前已發佈的三款機型售價:
- Galaxy S25 售價 799 美元起,國行嚐鮮價 6499 元起
- Galaxy S25+ 售價 999 美元起,國行嚐鮮價 7499 元起
- Galaxy S25 Ultra 售價 1299 美元,國行嚐鮮價 10199 元起
需要注意的是,國行 Galaxy S25 系列發佈會定檔在 2 月 11 日,彼時會公佈正式的國行版本手機詳情,以及行貨價格。
三星手機的長期主義:積跬步,至千里
過去一年,手機的競爭更像是一場轟轟烈烈的軍備競賽:廠商們炫耀參數、堆砌功能、拼 AI,爭搶各種「首個」頭銜。
相較於其他手機廠商,三星顯得有些特別——長期以來,通過強大的全產業鏈掌控力 ,將屏幕、芯片、攝像頭等硬件整合成精密運轉的「工業藝術品」。
基於這個特性,三星的步伐可以説是穩紮穩打,但放在硬件突破愈發緩慢、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Galaxy S 系列的更新看起來就有些過於「穩重」了,往往都是零點幾毫米的變薄、一點點的電池變大。
但若拉長五年以上的尺度,會發現持續的技術迭代,會一點點構建更多的可能性,使得量變成為質變。
這種「穩重」,也是另一種態度無限更新。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