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yson 吸塵器用上了激光,究竟能帶來什麼? | 首發體驗

愛範兒 於 26/03/2021 發表 收藏文章

在我不少潔癖朋友的世界裏,世上不存在絕對的乾淨。即便視力足夠好,也會有被肉眼忽略掉的灰塵。

當各家吸塵器不斷地提升吸力、改進塵氣分離設計,最大化清潔能力的時候,Dyson 提出一個全新的思路:如何發現肉眼難覓的灰塵?

Dyson 今天發佈的新旗艦 V12 Detect Slim 給出的答案是——激光探測。

激光,讓我以為的乾淨變得真實

激光裝置集成在主吸頭軟絨吸頭的右側,是一個距離地面 7.3mm 的激光二極管,當清潔的時候,二極管會通過一個透鏡向外散射,正好形成一個覆蓋主吸頭的綠色光帶,從而照亮吸頭前方的微塵。


開啓的一瞬間,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微塵在綠光下瞬間投射出斑斑點點的陰影。


Dyson 工程師説,之所以採用激光,是因為激光的方向性好、能量大,對於人眼而言,綠光比紅光或者藍光亮 8.5 倍,可以提供 500lux 的環境光。

為了驗證 V12 激光探測的效果,我在地面撒了一些鹽粒,肉眼幾乎不可見。


我也借來了同事的另一款吸塵器對比,它搭載的是 LED 照明。


幾天的使用中我也發現,激光在光線的影響下會有不同的反差,適當調暗燈光可以讓灰塵暴露得更清楚。


智能調節吸力的新思路

在上一代 V11,Dyson 就希望能夠實現吸力的智能調整,當時的解決思路是讓「高扭矩吸頭」根據地面材質的阻力變化,從而利用微處理器調整吸力。

比如説在地毯上使用時,Dyson 會自動增強吸力,而切換到光滑木地板上時Dyson V11 又會動態減小吸力。

V12 更換了一種思路:不考慮地面材質,而依據灰塵顆粒度的多少去調整吸力。

如何判定灰塵顆粒度的多少?Dyson 用上了一個新的傳感器——壓電式傳感器,這種技術多用於 NASA 太空項目檢測太空碎片,來避免與空間站相撞。


當灰塵進入機器並撞擊集塵筒入口處的壓電式聲學傳感器表面時,會改變其形狀或引起振動波。形狀變化和振動信息通過壓電傳感器,壓電傳感器將其轉化為脈衝,然後轉化為電信號,並通過算法對灰塵進行大小測量和數量統計。

壓電式傳感器每秒監測顆粒物 15000 次。比如説,V12 Detect Slim 在配備激光纖巧軟絨吸頭或者防纏繞螺旋吸頭下,當壓電式傳感器發現灰塵量比較大時,芯片便會將這一信息發送給馬達和電池,從而增大吸力,當灰塵水平恢復正常時,吸力就會相應減弱。


我嘗試在同一材質的地板上,每隔 30cm 鋪設了一個滑石粉帶,然後用 V12 逐漸推過這個混雜的環境,即便從聲音上也能明顯感受到吸力的變化。

V12 的反應還是很快的,接觸到滑石粉帶的時候,基本上能在半秒內做出吸力調整。

雖然機器仍然內置了自動、節電和強力模式,但這個功能基本改變了我手動調整的習慣,把選擇交給機器。

吸塵器的灰塵分類

既然傳感器能識別探測灰塵,V12 也順便增加了另一個功能——灰塵分類。

相比傳統紅外灰塵傳感器智能大致測算灰塵多少,V12 Detect Slim 可以記錄 PM10-500 範圍內不同顆粒物的數量。機身的 LCD 屏幕能夠實時監測分析吸入灰塵的大小和數量,並對其進行分類。


不過吸塵器並不能直接識別花粉、皮屑這些灰塵的類型,而是按照灰塵的顆粒度進行區分——大於 500 微米、大於 180 微米、大於 60 微米、大於 10 微米,以柱狀圖呈現。

數據可視化的好處,一是提供清潔的科學證明,二來有助於用户瞭解清潔效果——當我反覆清理一個乾淨的空間,可以發現,數據圖已經不再增長。

當機器再次充電之後,數據便會自動清零。當然,如果可以手動清零,可能會更靈活一些。

毛髮纏繞的老大難問題


對於不少長髮女生或養寵一族,家居清潔最艱難的時刻,莫過於做完衞生後,徒手清理刷頭上纏繞的毛髮。

Dyson V12 重新設計了電動牀褥吸頭,將其改造為防纏繞螺旋形吸頭,內置馬達,錐形結構,當毛髮被吸入刷條時,就會像一個螺旋一樣從一端移動到另一端,並甩出集塵筒內。

由於從女同事的頭上薅發未果,我找來了一根絲帶(逗貓繩),通過升格視頻可以看到,絲帶順着錐形順利地進入吸入集塵筒。


這個過程是不是很熟悉?對,就是螺旋輸送機,一種利用電機帶動螺旋迴轉,推移物料以實現輸送目的的機械。更早還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的「阿基米德螺旋泵」。


希望未來主吸頭上可能應用防纏繞的設計,畢竟毛髮不僅僅只遺留在牀鋪。

兼顧吸力和輕量的旗艦


在整機設計上,Dyson V12 Detect Slim 一改傳統扳機式的開關,而是在集塵筒上方集成了一鍵式開關,輕點啓動以後,不再需要長時間扣住按鍵。


一些優良的傳統也延續下來:

比如我很喜歡的可拆卸電池設計,中途換上「彈夾」,便可以獲得翻倍的使用時間,擴大使用面積。既解決了輕便的問題,又不縮小吸塵面積。


比如橫向集塵筒的設計,這種彈射起步的設計在傾倒垃圾時候避免弄髒手,傾倒垃圾也更衞生。


Dyson V12 Detect Slim 的誕生離不開前作的鋪墊和探索:

V11 用 185AW 的吸力和 60 分鐘續航證明了Dyson 在數碼馬達和氣旋設計上依然掌握着超前的優勢,而 Digital Slim 則實現了產品的輕量化,而 Omni-glide 則通過改變傳統吸塵器的結構設計賦予了機器的靈活性,讓設備適應人。

▲ Dyson V11 和Dyson V12

如果説吸氣強勁的 V11 稍重,輕便的 Digital Slim 吸力又稍弱,那 V12 Detect Slim 第一次實現了四者的平衡:它既擁有 Digital Slim 輕量結構,吸力也能達到 150AW 的一線水準,同時用解決了灰塵探測、吸力調節和毛髮纏繞三個痛點。
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Dyson 的工程師説,輕量並不是一味追求重量降低,而是要考慮整機性能的清潔表現。因此,在做改進的時候,工程師需要慎重地考慮哪些部件可以被優化,哪些不能妥協。

究竟什麼是一個好的吸塵器,曾經的標準是吸力大,但市場提出了更高的標準——智能、持久和靈活。

當吸力已經過剩的時候,輕和智能,就是另外一種生產力。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Dyson  戴森  Dyson V12 Detect Slim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