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c mini 們火了,為什麼説這個小「盒子」是理想的電腦形態?

愛範兒 於 03/02/2025 發表 收藏文章
去年最出圈的蘋果產品,恐怕當屬全新的 Mac mini。


M4 芯片的強大性能,疊加國補的超低價格,以及緊湊小巧的全新設計,讓這款蘋果電腦中的「小透明」,躍升成為電商平台一度賣斷的搶手貨。

單個熱門產品的出現,也會帶動整個品類的發展。今年 CES,高通宣佈拓展迷你主機品類,各大廠商也帶來了不少相關新品,甚至連英偉達都來湊了湊熱鬧。

越來越強的迷你主機

2005 年,蘋果 Macworld 發佈會現場,喬布斯單手端出一個方盒子,並介紹稱這是一款帶有光驅的完整計算機主機,引發了台下和外界的熱議。

因為在當時,笨重的台式機箱電腦還是多數人能接觸的計算機,而將它們與小巧可愛,光驅等基礎功能都齊全的 Mac mini 放在一起,任何人都能感覺,這個「飯盒」大小的電腦,更像是未來產品。


作為 Mac 家族價格最低的成員,Mac mini 的定位非常清晰:吸引更多 Windows PC 用户嘗試 Mac 生態的入門產品,小巧的主機也意味着用户可以很輕鬆將原有的顯示屏、鍵盤等外設轉移,而並非一台高性能的專業級機器。

在初代 Mac mini 誕生 7 年後,英特爾也推出了一個名為「Next Unit of Computing」(下一代計算單元,NUC)的產品線,這是一種類似 Mac mini 的緊湊型「準系統」主機,用相對更低的價格,出售不包含運行內存和閃存的迷你型主機產品。


在英特爾的號召下,不少 OEM 廠商也開始試水迷你主機。

但對於上個十年幾乎所有便攜電腦產品而言,性能都是一個難以避免的桎梏。半導體工藝進步放緩,處理器個頭不小,核心數量卻不多,對散熱要求也很高,而且只能將就使用孱弱的核心顯卡。

其實當時的英特爾還推出過比 NUC 更極致的「計算棒」產品,一個大號 U 盤的尺寸,連好電源插在顯示器上,就能充當一個小計算機。不過它搭載的低功耗處理器只能提供平板級性能,加上難堪 Windows 重負的 2GB+32GB 存儲方案,連輕量級任務都難以招架,同等價格在當年能買一台開箱即用的低端手機。


不難看出,單純的極致便攜,不是用户的追求,理想的迷你主機應該同時兼顧三大要素:性能、體積、價格。

因此,在低發熱、性能強的蘋果自研芯片 M1 推出後,原本關注量不高的 Mac mini 產品成功蜕變,四千的價位,就能獲得比肩萬元 MacBook Pro 的性能配置,不僅吸引了想要嚐鮮 M 芯片和 macOS 生態的消費者,升配版也成為了不少專業人士的選擇。


而性能暴漲、體積砍半的 M4 Mac mini,又恰逢各種優惠價格史低,迷你主機三大要素一次滿足,一夜賣爆也不足為奇了。

Mac mini 只是行業的縮影,事實上,伴隨着半導體半導體工藝和封裝技術不斷升級,芯片廠商三足鼎立互相競爭,導致這兩年不少低功耗強性能的處理器產品問世,輕薄本和迷你主機從中獲益最多。

今年的 CES 上,AMD 就推出了 Strix Halo 這種將強力 GPU 和 CPU 統一封裝的小體積處理器產品,並直接表明,蘋果的成功給了他們一定的靈感。不少廠商也同步預告,將圍繞這顆芯片打造下一代高性能迷你主機。


靈活是萬能的敲門磚

也許時至今日,還是有不少人會質疑,迷你主機,到底有什麼意義?既然大機箱能實現更好的散熱,也能塞下性能更強的大塊獨立顯卡,價格也相對更便宜,為什麼還要選擇「假便攜真座機」的迷你主機?

其實,迷你主機也不完全意味着性能的絕對落後。市面上已經有不少定位高端的迷你主機內置獨立顯卡,更多的中低端迷你主機也正在支持「OCuLink」連接技術,可以通過連接外置獨立顯卡的方式,實現更強的性能。

▲ Aoostar GEM 12,通過 OCuLink 外接了獨立顯卡,圖源:ETA PRIME

在性能跟上的情況下,把設備做得儘可能小巧方便,能夠靈活進入各種場景,特別是在這個寸土寸金的時代。其實更是一種優勢。

我現在住在一個只有幾平米的房間,傳統大機箱幾乎沒有立足之地,但迷你主機隨遇而安;而對於企業來説,不佔地方的迷你主機,意味着辦公桌和倉庫能有更多可作他用的空間。

▲ 圖源:Notebookcheck

年關將近,不少學生和打工人都要返鄉,沒多少人願意在大包小包的行李上加一個又大又重的機箱,但迷你主機甚至可以放進揹包隨身攜帶。

迷你主機不只能成為一種更方便的電腦。越小的產品和設備,往往意味着越少的限制,越廣的用途。

價格一千左右的一個低配迷你主機,可想而知性能只是入門水平,但對比電視盒子,它不僅能隨時下載、播放任何視頻資源,也不需要額外開專門的視頻平台會員,甚至還能用來辦公。


也有一些動手能力強的極客玩家,將迷你主機用作家庭軟路由器、NAS 外置存儲、等等更高階的玩法。

不僅用户自己在搗鼓,廠商也開始探索這個設備形態所藴含的潛力。

在今年的 CES 上,英偉達不止拿出了 RTX 5090 顯卡,還推出了一個價格 3000 美元的「迷你主機」:Project DIGITS。


這款可以託在掌上的小主機,配備 128GB 統一內存和英偉達超強 AI 芯片 Blackwell,顯然並非為廣大玩家暢玩遊戲而生,而是一種外接設備,幫助更多中小型開發者在本地設計和調試 AI 模型。

因為機身緊湊,意味着開發者基本不需要對工作環境進行太多調整,就能將這個高性能設備接入平時的工作機器,降低了 AI 訓練的部署成本。

更小的形態,很大程度意味着「靈活」,而靈活就是萬能的敲門磚。

不止於個人電腦

作為一個發展 50 年之久的品類,個人消費電腦市場,似乎已經步入一個長期穩定的迭代期,即使偶爾會有一些驚豔亮相的產品,比如英偉達旗艦顯卡,比如蘋果自研芯片,也都是性能上的進一步提升,總體前進步伐已經相對緩慢。

即使是各家紛紛打「AI」的新旗號,並且全線產品力都非常不錯的去年,PC 市場總體也只迎來 1% 的小幅增長,IDC 還分析稱「國補」在背後起到了不小推動作用。

想換電腦,好像選項都僅限於筆記本和台式機,手上這台湊合湊合也不是不能再戰一年。

因此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想要獲取新用户和轉化老用户,總是需要一個能面向更細分場景的全新設備形態。

就像是相機市場,傳統單反和數碼相機迭代基本平穩,還面臨着越來越「Ultra」的智能手機擠壓,但是類似運動相機、手持雲台、全景相機這些體積更小、場景更專門的設備,依舊能在當下不斷實現增長。

▲ GoPro Hero 12

和迷你主機一樣,遊戲掌機也作為 PC 界的「手持雲台」,在這兩年獲取了不少關注度。它和迷你主機共享一種類似的產品哲學,那就是如何在一個更輕量級的形態中,釋放出足夠的性能。

▲ 微星 Claw 8 AI+ 電競掌機

用傳統的電腦依舊可以打遊戲,但就是有一部分人,想要遊戲不離手,想隨時隨地玩上 3A 大作,這是之前的 PC 產品都無法很好滿足的特定需求。

説到底,集成電路技術的進步,就是一個越來越「小」的過程,從鋪滿房子的 ENIAC 到今天的 Mac mini,縮小的是體積,暴漲的是性能。可以預見,未來的迷你主機還會在形態和表現上不斷進步,或許最終,它會完全超越「電腦」,成為一種熟悉又陌生的存在。

▲ ENIAC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標籤: Mac mini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