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下半年,我們打開微博、知乎,哪哪都是元宇宙,好像再不跟上,我們就跟這個世界脱節了。
倘若你真想體驗一下眾人口中的那個「世外桃源」,Oculus Quest 2 應該是性價比最高的設備了,這一期我們就藉着它,聊聊未來的虛擬世界。
在硬件上壓縮成本,體驗不打折
成立於 2012 年的 Oculus,創立剛過兩年就被當時的 Facebook 用 20 億美元歸入麾下,先後發佈了 Rift、Oculus Go 等產品進行試水,甚至在 2018 年還與小米合作推出過 Mi VR 產品。
Mi VR 立項之時,是為了打造一款 200 美元以內的大眾產品,可惜當時技術遠未成熟,而且處理器只能借用手機芯片,可供玩家消費的內容數量也太少,整體體驗欠佳,後來只得草草結束了合作。
不過 Oculus 一直相信着 VR 市場的潛力,並沒有因此放棄研發,蟄伏多年終於造出了一款爆款產品 Quest 2。成就這款產品的因素有很多,較低的售價是其中一點。
而想在國內買到 Quest 2,其實是比較麻煩的,我不想折騰所以選擇了代購,當時 256GB 容量版本的售價不足 3000 元,即便與國內的一體機 VR 設備相比,Quest 2 在這方面也頗具優勢。
▲ 與設備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昂的遊戲價格
今年年初,Oculus 更是為 Quest 2 推出了 128GB 容量版,取代了原本的 64GB 版本,售價維持在 299 美元(摺合人民幣 1909 元),按照生化危機 4 所佔空間為 8GB 去推算,它能裝下十餘款類似體量的遊戲,何況這麼大的遊戲,在 Oculus 商城裏是少數中的少數。加量不加價的策略,也進一步推高了 Quest 2 的銷量。
無論是何種版本的 Quest 2,外觀都是一樣的,純白的工程塑料外殼,正面四個角落有四枚紅外攝像頭,用於位置追蹤、手部跟蹤和 PassThrough 功能上,這個在體驗部分會講到。
原裝眼罩是海綿材質的,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但也容易吸汗,時間長了容易滋生細菌不説,還不好清洗,所以我就去電商上買了個硅膠材質的眼罩,這顏色跟白色外殼搭配起來更顯活潑,不那麼單調了。
Quest 2 跟大部分 VR 眼鏡一樣,也是使用綁帶進行固定,簡單且有效,官方還有精英頭梁的配件可以選購,但 49 美元的定價着實勸退,而且聽説所使用的塑料材質比較脆,在相關社區裏可以看到不少用户反饋頭梁已斷,看來還是綁帶實在。
眼罩內部便是 Quest 2 的顯示區域,單眼分辨率達 1832×1920,刷新率為 90Hz(可升級至 120Hz),相比前幾年的 VR 產品,觀感方面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提升。
屏幕上的內容,透過菲涅爾透鏡形成更大視覺範圍,呈現出近似於 120° 的視角,接近於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瞳距有三檔可調,掰動其中一邊便可調節雙瞳距離。
至於 Quest 2 的手柄,外觀比較奇特,使用者初次接觸,想要分辨左右手並不簡單,最簡單的方式便是查看側邊的貼紙標籤。手柄下方還有綁帶,防止遊玩過於激烈而將手柄甩出。我自信能把手柄穩穩地抓在手上,所以一直沒把綁帶解開,收納起來也比較方便。
雖説它的手柄在形態上跟一般主機手柄有着很大的差異,但用起來沒有什麼學習成本,因為按鍵還是那些按鍵,只是陳列的位置變了。
手柄上有兩個大大的圓環,那可不是亂設計的,內部是一圈紅外發射器,便於給眼鏡上的紅外攝像頭進行定位。
眼鏡左側有 USB Type-C 接口和一個 3.5mm 音頻接口,一個用於充電和傳輸數據,一個接耳機。透過綁帶延伸處的揚聲孔,我能聽到頗為真實的立體環繞音效,除非害怕揚聲孔漏音,否則個人覺得沒必要外接耳機。
Quest 2 整體外觀是比較可愛的,沒有複雜的線纜,也沒有讓人滋生密集恐懼的攝像頭系統,圓鼓鼓的造型透着人畜無害的氣息,配上親民的定價,為它打下了成為爆款 VR 眼鏡的基礎。
然而用過才知道,它能交出 1000 萬台出貨量成績單,更是因為它出色的性能和體驗,兩者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VR 視效愈發成熟,但優質內容依舊不多
就在前幾天,高通宣佈,Quest 2 設備的累計出貨量超 1000 萬台,為什麼這一成績是從高通口裏説出來的呢,只因 Quest 2 搭載的是高通專為 XR/MR 領域推出的處理平台,驍龍 XR2。
據稱這枚芯片的性能近似於驍龍 865,搭配上 6GB 的運行內存,用來驅動雙眼分辨率近 4K 的畫面遊刃有餘。
考慮到 Oculus 商城裏的 app 和遊戲都是經過專門優化開發的,體驗效果自然不差,然而對於國內用户而言,最大阻礙是網絡。
Quest 2 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包括激活、登錄 Facebook 賬號、購買軟件和遊戲等過程在內,都需要在特定網絡下進行。如果沒有較高的動手能力,光是弄好網絡這一點就能讓人血壓飆升,Quest 2 買回去也只有積灰的命。
當一切就緒,你進入到 Quest 2 為玩家準備的虛擬世界中後,會發現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首先透過手柄和眼鏡上的 4 枚攝像頭,Quest 2 會用一系列步驟,教用户好設置 PassThrough 安全區。在安全區內,玩家可以隨意走動,一旦走出安全區,畫面會跳出虛擬世界,讓玩家看到周圍現實環境,從而避免碰撞。
完成設置後進入主界面,我坐在自己選好的客廳裏環顧四周,一切空靈寂靜,望向室外,遠處的夕陽足以以假亂真,讓人可以短暫的放空自我。
我在右手柄上點開菜單鍵,面前出現一個操作界面,這便是我走進 Oculus 所構建虛擬世界的入口,我在這裏可以玩《節奏光劍》、瀏覽網頁、或者像在影院裏那樣看一場大屏電影,甚至還能在這裏面進行工作會議。
沒錯,Facebook 已經把辦公場景打包進了 VR 世界裏。
畢竟人們不可能抱着 VR 眼鏡玩上七、八個小時,但我們每天都要工作這麼長的時間,而把工作搬到虛擬世界中去,便能為 Oculus 帶去海量的日活增長數。
Quest 2 裏面的 VR 遊戲不再簡陋,其中有不少都達到了幾年前 3A 大作的水平,而在 VR 上玩這些遊戲,所得到的沉浸感是前所未有的。但這樣的內容,數量上還偏少。
玩家可以跳過 Oculus 商城,利用 PC 端的 Oculus Link 玩上 SteamVR 上的真 3A 大作《半衰期:艾歷克斯》,體驗到 VR 遊戲的天花板。
所以 Quest 2 有着 VR 一體機的形態,但也兼顧了 PC VR 的角色,花一分錢得到兩種視效體驗,可見 Facebook 並不是把 Quest 2 當成常規迭代產品去看待,而是有着長期運營的打算,扎克伯格在 VR 領域的規劃,想得很遠。
或許正是看到市場對 Quest 2 的良性反饋,扎克伯格在上個月乾脆把 Facebook 改名為 Meta,以此正式把公司戰略發展方向轉至元宇宙領域。
但在那之前,雖然 Quest 2 相比起前輩們,已經趨於成熟,但它仍然不適合進行長時間遊玩。Quest 2 頭盔重量接近 500 克,戴久了壓額頭,在玩運動遊戲時,移動也不方便。
另外我在玩一些需要瞬移的遊戲時,會產生比較明顯的眩暈感,這是因為眼睛接收到場景變化的信號,但我的手腳卻沒有移動,大腦從未處理過這種情況,從而出現眩暈。
續航方面,充滿電後的 Quest 2 可以連續使用兩個小時,手柄使用的是 5 號電池,一顆電池能用半年到一年,視使用頻率而定。
Quest 2 發售後不久,Oculus 為其推出了手勢操作模式,用户可以脱離手柄,通過揮動手部移動光標,捏合手指確認選項,在菜單界面進行一些簡單操作是沒有問題的,進一步延長手柄電池續航。做到這一切,也是利用頭上的紅外攝像頭進行視覺定位。
Facebook 更名為 Meta 的同時,還公佈了一款全新的 VR 眼鏡 Project Cambria,只展示了幾秒畫面,但隱約能看出形態變得更輕薄。未來 VR 眼鏡的進化方向也必然是越來越輕,直至像手機一樣,可以揣在兜裏。
元宇宙太大,VR 太小
單從 Quest 2 的體驗看來,Meta 在軟硬件方面都積攢下了顯著優勢,就欠東風,這股東風就是人氣,一旦有更多人進入到 Meta 所構建的世界中,軟件之間的壁壘一旦打通,Quest 2 就成了一箇中轉站,就像是《無敵破壞王》中的遊戲大廳。
我只要戴上 VR 眼鏡,按一下虛擬菜單上的虛擬按鍵,在虛擬世界裏的我,就能從卧室傳送至博物館,一旦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我還願意回到需要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才能在地點之間穿梭的現實世界中去嗎?
不過那樣的未來,並沒有大家説得那麼近。
元宇宙的基建才剛剛開始,我們沒必要把 Quest 2 強行鼓吹為元宇宙的起點,但它本身確實有着紮實的軟硬件基礎,較低的售價也有助於 VR 產業進一步大眾化,對於 Meta 而言,Quest 2 可以算是一座里程碑。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倘若你真想體驗一下眾人口中的那個「世外桃源」,Oculus Quest 2 應該是性價比最高的設備了,這一期我們就藉着它,聊聊未來的虛擬世界。
在硬件上壓縮成本,體驗不打折
成立於 2012 年的 Oculus,創立剛過兩年就被當時的 Facebook 用 20 億美元歸入麾下,先後發佈了 Rift、Oculus Go 等產品進行試水,甚至在 2018 年還與小米合作推出過 Mi VR 產品。
Mi VR 立項之時,是為了打造一款 200 美元以內的大眾產品,可惜當時技術遠未成熟,而且處理器只能借用手機芯片,可供玩家消費的內容數量也太少,整體體驗欠佳,後來只得草草結束了合作。
不過 Oculus 一直相信着 VR 市場的潛力,並沒有因此放棄研發,蟄伏多年終於造出了一款爆款產品 Quest 2。成就這款產品的因素有很多,較低的售價是其中一點。
而想在國內買到 Quest 2,其實是比較麻煩的,我不想折騰所以選擇了代購,當時 256GB 容量版本的售價不足 3000 元,即便與國內的一體機 VR 設備相比,Quest 2 在這方面也頗具優勢。
▲ 與設備售價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昂的遊戲價格
今年年初,Oculus 更是為 Quest 2 推出了 128GB 容量版,取代了原本的 64GB 版本,售價維持在 299 美元(摺合人民幣 1909 元),按照生化危機 4 所佔空間為 8GB 去推算,它能裝下十餘款類似體量的遊戲,何況這麼大的遊戲,在 Oculus 商城裏是少數中的少數。加量不加價的策略,也進一步推高了 Quest 2 的銷量。
無論是何種版本的 Quest 2,外觀都是一樣的,純白的工程塑料外殼,正面四個角落有四枚紅外攝像頭,用於位置追蹤、手部跟蹤和 PassThrough 功能上,這個在體驗部分會講到。
原裝眼罩是海綿材質的,能夠起到一定的防滑作用,但也容易吸汗,時間長了容易滋生細菌不説,還不好清洗,所以我就去電商上買了個硅膠材質的眼罩,這顏色跟白色外殼搭配起來更顯活潑,不那麼單調了。
Quest 2 跟大部分 VR 眼鏡一樣,也是使用綁帶進行固定,簡單且有效,官方還有精英頭梁的配件可以選購,但 49 美元的定價着實勸退,而且聽説所使用的塑料材質比較脆,在相關社區裏可以看到不少用户反饋頭梁已斷,看來還是綁帶實在。
眼罩內部便是 Quest 2 的顯示區域,單眼分辨率達 1832×1920,刷新率為 90Hz(可升級至 120Hz),相比前幾年的 VR 產品,觀感方面已經有了相當大的提升。
屏幕上的內容,透過菲涅爾透鏡形成更大視覺範圍,呈現出近似於 120° 的視角,接近於我們觀看世界的角度。瞳距有三檔可調,掰動其中一邊便可調節雙瞳距離。
至於 Quest 2 的手柄,外觀比較奇特,使用者初次接觸,想要分辨左右手並不簡單,最簡單的方式便是查看側邊的貼紙標籤。手柄下方還有綁帶,防止遊玩過於激烈而將手柄甩出。我自信能把手柄穩穩地抓在手上,所以一直沒把綁帶解開,收納起來也比較方便。
雖説它的手柄在形態上跟一般主機手柄有着很大的差異,但用起來沒有什麼學習成本,因為按鍵還是那些按鍵,只是陳列的位置變了。
手柄上有兩個大大的圓環,那可不是亂設計的,內部是一圈紅外發射器,便於給眼鏡上的紅外攝像頭進行定位。
眼鏡左側有 USB Type-C 接口和一個 3.5mm 音頻接口,一個用於充電和傳輸數據,一個接耳機。透過綁帶延伸處的揚聲孔,我能聽到頗為真實的立體環繞音效,除非害怕揚聲孔漏音,否則個人覺得沒必要外接耳機。
Quest 2 整體外觀是比較可愛的,沒有複雜的線纜,也沒有讓人滋生密集恐懼的攝像頭系統,圓鼓鼓的造型透着人畜無害的氣息,配上親民的定價,為它打下了成為爆款 VR 眼鏡的基礎。
然而用過才知道,它能交出 1000 萬台出貨量成績單,更是因為它出色的性能和體驗,兩者相互成就,缺一不可。
VR 視效愈發成熟,但優質內容依舊不多
就在前幾天,高通宣佈,Quest 2 設備的累計出貨量超 1000 萬台,為什麼這一成績是從高通口裏説出來的呢,只因 Quest 2 搭載的是高通專為 XR/MR 領域推出的處理平台,驍龍 XR2。
據稱這枚芯片的性能近似於驍龍 865,搭配上 6GB 的運行內存,用來驅動雙眼分辨率近 4K 的畫面遊刃有餘。
考慮到 Oculus 商城裏的 app 和遊戲都是經過專門優化開發的,體驗效果自然不差,然而對於國內用户而言,最大阻礙是網絡。
Quest 2 因為某些眾所周知的原因,包括激活、登錄 Facebook 賬號、購買軟件和遊戲等過程在內,都需要在特定網絡下進行。如果沒有較高的動手能力,光是弄好網絡這一點就能讓人血壓飆升,Quest 2 買回去也只有積灰的命。
當一切就緒,你進入到 Quest 2 為玩家準備的虛擬世界中後,會發現所有努力都是值得的。
首先透過手柄和眼鏡上的 4 枚攝像頭,Quest 2 會用一系列步驟,教用户好設置 PassThrough 安全區。在安全區內,玩家可以隨意走動,一旦走出安全區,畫面會跳出虛擬世界,讓玩家看到周圍現實環境,從而避免碰撞。
完成設置後進入主界面,我坐在自己選好的客廳裏環顧四周,一切空靈寂靜,望向室外,遠處的夕陽足以以假亂真,讓人可以短暫的放空自我。
我在右手柄上點開菜單鍵,面前出現一個操作界面,這便是我走進 Oculus 所構建虛擬世界的入口,我在這裏可以玩《節奏光劍》、瀏覽網頁、或者像在影院裏那樣看一場大屏電影,甚至還能在這裏面進行工作會議。
沒錯,Facebook 已經把辦公場景打包進了 VR 世界裏。
畢竟人們不可能抱着 VR 眼鏡玩上七、八個小時,但我們每天都要工作這麼長的時間,而把工作搬到虛擬世界中去,便能為 Oculus 帶去海量的日活增長數。
Quest 2 裏面的 VR 遊戲不再簡陋,其中有不少都達到了幾年前 3A 大作的水平,而在 VR 上玩這些遊戲,所得到的沉浸感是前所未有的。但這樣的內容,數量上還偏少。
玩家可以跳過 Oculus 商城,利用 PC 端的 Oculus Link 玩上 SteamVR 上的真 3A 大作《半衰期:艾歷克斯》,體驗到 VR 遊戲的天花板。
所以 Quest 2 有着 VR 一體機的形態,但也兼顧了 PC VR 的角色,花一分錢得到兩種視效體驗,可見 Facebook 並不是把 Quest 2 當成常規迭代產品去看待,而是有着長期運營的打算,扎克伯格在 VR 領域的規劃,想得很遠。
或許正是看到市場對 Quest 2 的良性反饋,扎克伯格在上個月乾脆把 Facebook 改名為 Meta,以此正式把公司戰略發展方向轉至元宇宙領域。
但在那之前,雖然 Quest 2 相比起前輩們,已經趨於成熟,但它仍然不適合進行長時間遊玩。Quest 2 頭盔重量接近 500 克,戴久了壓額頭,在玩運動遊戲時,移動也不方便。
另外我在玩一些需要瞬移的遊戲時,會產生比較明顯的眩暈感,這是因為眼睛接收到場景變化的信號,但我的手腳卻沒有移動,大腦從未處理過這種情況,從而出現眩暈。
續航方面,充滿電後的 Quest 2 可以連續使用兩個小時,手柄使用的是 5 號電池,一顆電池能用半年到一年,視使用頻率而定。
Quest 2 發售後不久,Oculus 為其推出了手勢操作模式,用户可以脱離手柄,通過揮動手部移動光標,捏合手指確認選項,在菜單界面進行一些簡單操作是沒有問題的,進一步延長手柄電池續航。做到這一切,也是利用頭上的紅外攝像頭進行視覺定位。
Facebook 更名為 Meta 的同時,還公佈了一款全新的 VR 眼鏡 Project Cambria,只展示了幾秒畫面,但隱約能看出形態變得更輕薄。未來 VR 眼鏡的進化方向也必然是越來越輕,直至像手機一樣,可以揣在兜裏。
元宇宙太大,VR 太小
單從 Quest 2 的體驗看來,Meta 在軟硬件方面都積攢下了顯著優勢,就欠東風,這股東風就是人氣,一旦有更多人進入到 Meta 所構建的世界中,軟件之間的壁壘一旦打通,Quest 2 就成了一箇中轉站,就像是《無敵破壞王》中的遊戲大廳。
我只要戴上 VR 眼鏡,按一下虛擬菜單上的虛擬按鍵,在虛擬世界裏的我,就能從卧室傳送至博物館,一旦我習慣了這樣的生活方式,我還願意回到需要步行或乘坐交通工具才能在地點之間穿梭的現實世界中去嗎?
不過那樣的未來,並沒有大家説得那麼近。
元宇宙的基建才剛剛開始,我們沒必要把 Quest 2 強行鼓吹為元宇宙的起點,但它本身確實有着紮實的軟硬件基礎,較低的售價也有助於 VR 產業進一步大眾化,對於 Meta 而言,Quest 2 可以算是一座里程碑。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