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 12 月 10 日,小米 K30 和 K30 5G 發佈。3 個多月後,K30 Pro 在 3 月 24 日線上發佈。
K30 和 K30 Pro 還是不是一個系列?這個問題可能連盧偉冰也不知道怎麼回答,相差數個月發佈,兩者設計也完全不同,「K30 Pro」更多隻是一種叫法上的延續。
但還是有很多東西從去年的 K20 系列上延續了下來,我猜測許多人第一次點亮屏幕的時候會有很多疑問出現,比如為什麼為什麼沒有用 2020 年最流行的挖孔屏幕,也沒有曲面屏,整個屏幕依舊是「真全面屏」的設計,而前置攝像頭也還是升降式。
對於 Redmi K30 Pro,我最想説的有三點:
2020 年了,這種真全面屏還有必要嗎
有這種疑問的不止是你們,我同樣也有這種疑惑。 2020 年了,有必要再討論一次真全面屏嗎?或許有必要,因為只要還有新產品在用,就依舊有討論的空間。
為什麼這麼説,因為 2020 年反而是一個「真全面屏」已經退出的時代。無論是高端手機還是低端手機都已經再難覓尋真全面屏的身影。
那是不是可以説,僅僅一年的時間真全面屏的需求就已經被完全滿足或者不復存在了?
這可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為今年關於屏幕宣傳的方向已經從之前的屏幕形態轉到了屏幕素質。屏幕形態雖然有設計和工藝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但最終還是能用一個模稜兩可的哲學説法來解答——無論選擇哪一種設計都有其受眾所在。
其實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真全面屏,而是我們要為真全面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其實在前年的小米 MIX3 時我就很喜歡真全面屏,因為哪怕孔挖的再小,挖孔屏永遠也不是一塊真正意義上完整無缺的屏幕。如果不用付出代價,那真全面屏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對於真全面屏的需求不是已經被滿足,當然也不是就此消失,而是在當前的階段下的一種妥協。
由於升降攝像頭設計背後帶來的重量提升,和內部空間的佔用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 5G 時代更為突出,因為電池更大,手機更重了。
K30 Pro 有一塊 4700mAh 的大電池,去年 K20 Pro 的 4000mAh 在當時已然算大,但到了今年,4000mAh 甚至已經不再是底線,此時再用升降式攝像頭,一定會將整體重量推的更高。
所以 218g 不是一個讓人意外的數字,這個數字和 2018 年的 MIX3 倒是差不多,換言之,如果你在前年玩過 MIX3,那麼對於 K30 Pro 的重量也會有一個更為準確的認知,以及判斷自己究竟能不能接受。
這一切都是因為 5G 更加耗電,所以今年的手機紛紛選擇增大電池,但同時 5G 的普及速度卻不盡如人意,其實從今年來看,這批手機在 4G 模式下都會有一個比較可觀的續航時間。
4700mAh 的電池帶來了一天以上的續航能力,配備的 33W 有線快充也足以在一小時出頭的時間裏將電量充至 100%,至於沒有無線充電,可能還是為了重量而考慮。
屏幕只有 60Hz 能用嗎
K30 Pro 的續航不錯還有另一個原因,因為它是一台 60Hz 刷新率的手機。
2019 年時配備高刷新率技術更多還只是試探和對用户進行市場教育,在年底 90Hz 概念被帶動起來之後,高刷新率開始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結果就是,2020 年還沒過了 3 月份,市面上就已經出現了堪稱「變態」級別素質的屏幕,QHD+ 1440p 級別分辨率,120Hz 的刷新率以及最高 1200nits 的局部峰值亮度,定義了 2020 年旗艦手機屏幕素質的天花板。
K30 Pro 當然離這樣的天花板還有端距離,但從部分硬素質上説 K30 Pro 屏幕素質還不錯,採用了 E3 材質,全局 800nits,峰值 1200nits 的亮度,6.67 英寸大小,2400�1080 20:9 的屏幕也還夠用。儘管最近出門不多,但天氣確實相當好,即便是下午三點多陽光也相當明媚,隨着出門增多,陽光每天增強,室外的可讀性又逐漸變得重要起來。
在室外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一批手機 E3 材質屏幕的高激發亮度的重要性。不僅在陽光下保持了極高的可讀性,同時也不會強拉對比度讓畫面內容失真。而且一塊完整無缺的屏幕真是怎麼看怎喜歡。
另外這還是一個直屏,儘管沒有曲面屏帶來的薄手感和高級感,但卻換來了沒有兩側發綠的邊緣,沒有不好貼膜的煩惱,也不用擔心誤觸。可偏偏就缺少了時下最流行的高刷新率,最高刷新率只有 60Hz。
我不會説 60Hz 這個數字夠用,或者「感知不強」等説法,90Hz 乃至更高刷新率帶來的流暢感是實實在在的,眼睛的感受我們的腦子最清楚,社交網絡上也早已罵開了鍋。
承認某些特性缺失並不代表對這塊屏乃至手機判下死刑,單型號銷量最大的 iPhone 11,不僅是 60Hz,還是 LCD 材質。而 iPhone 11 的 60Hz 看起來就比其它的 60Hz 手機更流暢,可見即便是在 60Hz 之下,也是有辦法從動畫等角度來提升整體觀感的。
不過 60Hz 肯定是 K30 Pro 一個吃虧的點無可否認,而且容易在宣傳上造成被動,Redmi 之後要怎麼見招拆招應對輿論是我很感興趣的。
什麼是變焦版
K30 Pro 採用了四攝設計,並且分為標準版和變焦版。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標準版其中一個攝像頭採用了 500 萬微距鏡頭,而變焦版則是採用了 800 萬三倍長焦光變。
其它幾個攝像頭方面沒有不同,主攝都是Sony的 IMX686,6400 萬像素,1300 萬超廣角鏡頭,以及一顆 200 萬像素的景深鏡頭。
主攝的素質不錯,由於一些一樣樣張開了 AI 而另一些沒有開,在調色方面會有一定的不同。以前小米的 AI 相機更多的是對整個畫面進行加飽和度,現在已經進入到了更深層次的應用,會識別畫面中的物體並針對性的進行調色優化。
從實際樣張上來看,這顆 6400 萬像素 IMX686 的表現還是可以的,只不過在觀感上和之前也沒有拉開多大的差距。想要 IMX686 表現的更好還需要更長時間調教,有時候白平衡還是會比較飄。
由於缺少 50mm 焦段的鏡頭,人像模式採用了主攝的焦距拍攝,使用起來略有困難。而這顆 3 倍長焦頭的表現也符合預期。最大的作用還是改變整體構圖發一發社交網絡。
比較遺憾的是 K30 Pro 的夜景模式不支持超廣角端,僅支持主攝和長焦,城市夜景拍攝其實超廣角比長焦更好用一些,而且用夜景模式多幀合成之後長焦端畫質下降太過明顯。另外目前的固件也沒有在默認模式下增加多幀合成,因為沒有「請拿穩手機,正在優化畫質」類似的提示。
實際樣張:
▲ 主攝. 拍攝環境:傍晚
▲ 人像模式. 拍攝環境:傍晚
▲主攝. 拍攝環境:室內
▲ 主攝.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主攝.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3 倍長焦.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3 倍長焦.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3 倍長焦.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超廣角. 拍攝環境:夜間
▲ 超廣角. 拍攝環境:夜間
這四攝攝像頭組成了一個眼熟「奧利奧」設計,讓 K30 Pro 有了一個和家族不太一樣的美背。我手上這台配色叫星環紫,和 K30 5G 那個紫色倒是如出一轍。K30 Pro 另外三種配色是天際藍、月慕白和太空灰,但只有灰色和紫色採用了 AG 磨砂工藝。
我沒有摸到兩款亮面版本的手感如何,但我確實喜歡 AG 磨砂玻璃,去年就喜歡,今年依舊喜歡。因為磨砂玻璃摸起來十分光滑沒有什麼阻力,也不容易沾染指紋。缺點就是當手比較乾燥的時候拿起來實在是太滑了。
對了,K30 Pro 隨機附送的手機殼可能是我最近見過最緊的,在扣上之後需要很大力氣才能夠拆下來,掰的我指頭疼。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K30 Pro 保留了 3.5mm 耳機接口。
性價比旗艦的刀法要精準
對於 K30 Pro 其實我還有很多疑問。
比如最後我也沒搞明白為什麼在標準版還有一個「變焦版」,而且兩者的區別就只在於微距和長焦,區別之小也是相當罕見。不過相對來説,微距還是用的更少一點,長焦的用途還是更廣泛一些。我能理解變焦版本身,但是不太理解為什麼不全部都用變焦版?
在和官方工作人員的溝通中,其實「選擇」這個詞一直在被提起,升降攝像頭和真全面屏在 2020 年是一種不同的選擇,微距和長焦在 K30 Pro 上也是一種選擇。但有些東西也沒得選擇,比如 60Hz。能看到選擇一面,也能看到妥協的一面,只因為它是一部「性價比旗艦」。
從產品命名上説,K30 Pro 無疑是 K20 Pro 的繼任者,也是 Redmi 的年度旗艦,作為一台旗艦產品,像驍龍 865+LPDDR5+UFS 3.1,大電池與快充,5G 以及 Wi-Fi6,超薄光學屏下指紋與 8K 拍攝(AI),這些該有的都有。
但 Redmi 註定是一個無法做把硬件配置堆到最頂端的品牌,它會有大量的取捨去控制成本,為的也是能夠將最終的價格降下來,從而貫徹它做「最極致的性價比」這個理念。
與其説 Redmi 的對手是榮耀,其實 iQOO 和 realme 才是 Redmi 最大的對手。
以性價比為賣點的手機總是比其它手機更難寫,因為以技術突破為賣點的手機是在做加法,性價比為賣點的手機是在做減法。
做加法時,我們只要看新技術賣點夠不夠猛就能叫好期待,賣點是因,價格是果。而做減法時,這一刀砍下去究竟值不值在價格出來前誰也不知道,價格是因,而刀法是果。
這一刀究竟砍的精不精準,其實正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我也不知道。比如將 X 軸線性馬達砍成 Z 軸,比如沒有雙揚聲器,沒有 IP68 防水,究竟能換來多少的價格下探,這我也不太清楚。
但我知道渴望性價比的用户卻有很多,像 Redmi 這樣做性價比的品牌也不止一個,但 Redmi 無疑是經驗最為豐富的那個。
由於邊際效益遞減的作用,當手機的配置越堆越高時,從某一個拐點開始,用户對於配置提高帶來的體驗提升的感知會開始越來越弱,甚至可以把配置換成成本和價格。
而這個拐點無疑是成本和用户感知收益最高的地方,性價比旗艦的目的就是填補到這個價位空間。這個空間其實很小,看的就是誰填的最準。
發佈會結束後更新了價格,至於「香不香」就自己評判吧。
Redmi K30 Pro(標準版)提供了三個版本配置:
其中,6+128GB 採用的是 LPDDR4x + UFS 3.0 的配置,其餘兩個版本均採用 LPDDR5+UFS3.1 配置。
Redmi K30 Pro(變焦版)提供了兩個版本配置: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K30 和 K30 Pro 還是不是一個系列?這個問題可能連盧偉冰也不知道怎麼回答,相差數個月發佈,兩者設計也完全不同,「K30 Pro」更多隻是一種叫法上的延續。
但還是有很多東西從去年的 K20 系列上延續了下來,我猜測許多人第一次點亮屏幕的時候會有很多疑問出現,比如為什麼為什麼沒有用 2020 年最流行的挖孔屏幕,也沒有曲面屏,整個屏幕依舊是「真全面屏」的設計,而前置攝像頭也還是升降式。
對於 Redmi K30 Pro,我最想説的有三點:
- 真全面屏在 2020 年是否還有必要
- 只有 60Hz 能用嗎
- 所謂的變焦版是什麼
2020 年了,這種真全面屏還有必要嗎
有這種疑問的不止是你們,我同樣也有這種疑惑。 2020 年了,有必要再討論一次真全面屏嗎?或許有必要,因為只要還有新產品在用,就依舊有討論的空間。
為什麼這麼説,因為 2020 年反而是一個「真全面屏」已經退出的時代。無論是高端手機還是低端手機都已經再難覓尋真全面屏的身影。
那是不是可以説,僅僅一年的時間真全面屏的需求就已經被完全滿足或者不復存在了?
這可能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因為今年關於屏幕宣傳的方向已經從之前的屏幕形態轉到了屏幕素質。屏幕形態雖然有設計和工藝等諸多方面的影響,但最終還是能用一個模稜兩可的哲學説法來解答——無論選擇哪一種設計都有其受眾所在。
其實問題的本質不在於真全面屏,而是我們要為真全面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其實在前年的小米 MIX3 時我就很喜歡真全面屏,因為哪怕孔挖的再小,挖孔屏永遠也不是一塊真正意義上完整無缺的屏幕。如果不用付出代價,那真全面屏一定是最好的選擇。
所以對於真全面屏的需求不是已經被滿足,當然也不是就此消失,而是在當前的階段下的一種妥協。
由於升降攝像頭設計背後帶來的重量提升,和內部空間的佔用都是難以解決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 5G 時代更為突出,因為電池更大,手機更重了。
K30 Pro 有一塊 4700mAh 的大電池,去年 K20 Pro 的 4000mAh 在當時已然算大,但到了今年,4000mAh 甚至已經不再是底線,此時再用升降式攝像頭,一定會將整體重量推的更高。
所以 218g 不是一個讓人意外的數字,這個數字和 2018 年的 MIX3 倒是差不多,換言之,如果你在前年玩過 MIX3,那麼對於 K30 Pro 的重量也會有一個更為準確的認知,以及判斷自己究竟能不能接受。
這一切都是因為 5G 更加耗電,所以今年的手機紛紛選擇增大電池,但同時 5G 的普及速度卻不盡如人意,其實從今年來看,這批手機在 4G 模式下都會有一個比較可觀的續航時間。
4700mAh 的電池帶來了一天以上的續航能力,配備的 33W 有線快充也足以在一小時出頭的時間裏將電量充至 100%,至於沒有無線充電,可能還是為了重量而考慮。
屏幕只有 60Hz 能用嗎
K30 Pro 的續航不錯還有另一個原因,因為它是一台 60Hz 刷新率的手機。
2019 年時配備高刷新率技術更多還只是試探和對用户進行市場教育,在年底 90Hz 概念被帶動起來之後,高刷新率開始在市場上大放異彩。
結果就是,2020 年還沒過了 3 月份,市面上就已經出現了堪稱「變態」級別素質的屏幕,QHD+ 1440p 級別分辨率,120Hz 的刷新率以及最高 1200nits 的局部峰值亮度,定義了 2020 年旗艦手機屏幕素質的天花板。
K30 Pro 當然離這樣的天花板還有端距離,但從部分硬素質上説 K30 Pro 屏幕素質還不錯,採用了 E3 材質,全局 800nits,峰值 1200nits 的亮度,6.67 英寸大小,2400�1080 20:9 的屏幕也還夠用。儘管最近出門不多,但天氣確實相當好,即便是下午三點多陽光也相當明媚,隨着出門增多,陽光每天增強,室外的可讀性又逐漸變得重要起來。
在室外的時候可以明顯感覺到這一批手機 E3 材質屏幕的高激發亮度的重要性。不僅在陽光下保持了極高的可讀性,同時也不會強拉對比度讓畫面內容失真。而且一塊完整無缺的屏幕真是怎麼看怎喜歡。
另外這還是一個直屏,儘管沒有曲面屏帶來的薄手感和高級感,但卻換來了沒有兩側發綠的邊緣,沒有不好貼膜的煩惱,也不用擔心誤觸。可偏偏就缺少了時下最流行的高刷新率,最高刷新率只有 60Hz。
我不會説 60Hz 這個數字夠用,或者「感知不強」等説法,90Hz 乃至更高刷新率帶來的流暢感是實實在在的,眼睛的感受我們的腦子最清楚,社交網絡上也早已罵開了鍋。
承認某些特性缺失並不代表對這塊屏乃至手機判下死刑,單型號銷量最大的 iPhone 11,不僅是 60Hz,還是 LCD 材質。而 iPhone 11 的 60Hz 看起來就比其它的 60Hz 手機更流暢,可見即便是在 60Hz 之下,也是有辦法從動畫等角度來提升整體觀感的。
不過 60Hz 肯定是 K30 Pro 一個吃虧的點無可否認,而且容易在宣傳上造成被動,Redmi 之後要怎麼見招拆招應對輿論是我很感興趣的。
什麼是變焦版
K30 Pro 採用了四攝設計,並且分為標準版和變焦版。兩者最大的區別是,標準版其中一個攝像頭採用了 500 萬微距鏡頭,而變焦版則是採用了 800 萬三倍長焦光變。
其它幾個攝像頭方面沒有不同,主攝都是Sony的 IMX686,6400 萬像素,1300 萬超廣角鏡頭,以及一顆 200 萬像素的景深鏡頭。
主攝的素質不錯,由於一些一樣樣張開了 AI 而另一些沒有開,在調色方面會有一定的不同。以前小米的 AI 相機更多的是對整個畫面進行加飽和度,現在已經進入到了更深層次的應用,會識別畫面中的物體並針對性的進行調色優化。
從實際樣張上來看,這顆 6400 萬像素 IMX686 的表現還是可以的,只不過在觀感上和之前也沒有拉開多大的差距。想要 IMX686 表現的更好還需要更長時間調教,有時候白平衡還是會比較飄。
由於缺少 50mm 焦段的鏡頭,人像模式採用了主攝的焦距拍攝,使用起來略有困難。而這顆 3 倍長焦頭的表現也符合預期。最大的作用還是改變整體構圖發一發社交網絡。
比較遺憾的是 K30 Pro 的夜景模式不支持超廣角端,僅支持主攝和長焦,城市夜景拍攝其實超廣角比長焦更好用一些,而且用夜景模式多幀合成之後長焦端畫質下降太過明顯。另外目前的固件也沒有在默認模式下增加多幀合成,因為沒有「請拿穩手機,正在優化畫質」類似的提示。
實際樣張:
▲ 主攝. 拍攝環境:傍晚
▲ 人像模式. 拍攝環境:傍晚
▲主攝. 拍攝環境:室內
▲ 主攝.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主攝.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3 倍長焦.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3 倍長焦.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3 倍長焦. 拍攝環境:午後室外
▲ 超廣角. 拍攝環境:夜間
▲ 超廣角. 拍攝環境:夜間
這四攝攝像頭組成了一個眼熟「奧利奧」設計,讓 K30 Pro 有了一個和家族不太一樣的美背。我手上這台配色叫星環紫,和 K30 5G 那個紫色倒是如出一轍。K30 Pro 另外三種配色是天際藍、月慕白和太空灰,但只有灰色和紫色採用了 AG 磨砂工藝。
我沒有摸到兩款亮面版本的手感如何,但我確實喜歡 AG 磨砂玻璃,去年就喜歡,今年依舊喜歡。因為磨砂玻璃摸起來十分光滑沒有什麼阻力,也不容易沾染指紋。缺點就是當手比較乾燥的時候拿起來實在是太滑了。
對了,K30 Pro 隨機附送的手機殼可能是我最近見過最緊的,在扣上之後需要很大力氣才能夠拆下來,掰的我指頭疼。
另外還有一個細節,K30 Pro 保留了 3.5mm 耳機接口。
性價比旗艦的刀法要精準
對於 K30 Pro 其實我還有很多疑問。
比如最後我也沒搞明白為什麼在標準版還有一個「變焦版」,而且兩者的區別就只在於微距和長焦,區別之小也是相當罕見。不過相對來説,微距還是用的更少一點,長焦的用途還是更廣泛一些。我能理解變焦版本身,但是不太理解為什麼不全部都用變焦版?
在和官方工作人員的溝通中,其實「選擇」這個詞一直在被提起,升降攝像頭和真全面屏在 2020 年是一種不同的選擇,微距和長焦在 K30 Pro 上也是一種選擇。但有些東西也沒得選擇,比如 60Hz。能看到選擇一面,也能看到妥協的一面,只因為它是一部「性價比旗艦」。
從產品命名上説,K30 Pro 無疑是 K20 Pro 的繼任者,也是 Redmi 的年度旗艦,作為一台旗艦產品,像驍龍 865+LPDDR5+UFS 3.1,大電池與快充,5G 以及 Wi-Fi6,超薄光學屏下指紋與 8K 拍攝(AI),這些該有的都有。
但 Redmi 註定是一個無法做把硬件配置堆到最頂端的品牌,它會有大量的取捨去控制成本,為的也是能夠將最終的價格降下來,從而貫徹它做「最極致的性價比」這個理念。
與其説 Redmi 的對手是榮耀,其實 iQOO 和 realme 才是 Redmi 最大的對手。
以性價比為賣點的手機總是比其它手機更難寫,因為以技術突破為賣點的手機是在做加法,性價比為賣點的手機是在做減法。
做加法時,我們只要看新技術賣點夠不夠猛就能叫好期待,賣點是因,價格是果。而做減法時,這一刀砍下去究竟值不值在價格出來前誰也不知道,價格是因,而刀法是果。
這一刀究竟砍的精不精準,其實正在寫下這篇文章的我也不知道。比如將 X 軸線性馬達砍成 Z 軸,比如沒有雙揚聲器,沒有 IP68 防水,究竟能換來多少的價格下探,這我也不太清楚。
但我知道渴望性價比的用户卻有很多,像 Redmi 這樣做性價比的品牌也不止一個,但 Redmi 無疑是經驗最為豐富的那個。
由於邊際效益遞減的作用,當手機的配置越堆越高時,從某一個拐點開始,用户對於配置提高帶來的體驗提升的感知會開始越來越弱,甚至可以把配置換成成本和價格。
而這個拐點無疑是成本和用户感知收益最高的地方,性價比旗艦的目的就是填補到這個價位空間。這個空間其實很小,看的就是誰填的最準。
發佈會結束後更新了價格,至於「香不香」就自己評判吧。
Redmi K30 Pro(標準版)提供了三個版本配置:
引用6+128GB 售價為 2999 元
8+128GB 售價為 3399 元
8+256GB 售價為 3699 元
其中,6+128GB 採用的是 LPDDR4x + UFS 3.0 的配置,其餘兩個版本均採用 LPDDR5+UFS3.1 配置。
Redmi K30 Pro(變焦版)提供了兩個版本配置:
引用8+128GB 售價為 3799 元
8+256GB 售價為 3999 元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