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傻子都知道是未來。
北京時間昨天深夜,SpaceX 在經歷了 4 次失敗和難得的第 5 次成功之後,第 6 次向“發射衞星之餘,在海上回收火箭第一級”這一原定目標發起挑戰。
(畫面為連續畫面,停頓是實際拍攝效果。)圖片來自 Youtube
而最終的結果是一個“不算太大”的失敗——兩顆衞星成功進入軌道,回收的第一級推進器降落了在無人船上,但是與船發生了猛烈的撞擊,並且自己燃燒了起來,就連直播的畫面也隨之消失。
而隨後 SpaceX 的一名員工對 TheVerge 表示, 畫面的丟失實際上是因為 Falcon 9 火箭的爆炸,無人船也因此受到了“重創”。他同時還表示“我們可以坦誠地表示,這次 Falcon 9 的嘗試又是失敗的。”
圖片來自 Twitter
而 SpaceX CEO Elon Musk 也隨即在其 Twitter 賬號上面分兩次表示:
引用這次 Falcon 9 火箭遭遇了一次 Rapid Unscheduled Disassembly(RUD,意料外的快速解體)。
實際問題由三個主引擎中的一個失效引起,高加速度的下降讓所有引擎都運作在了最大功率。
最終的結果是,一個引擎的缺席讓 Falcon 9 無法再降落之前實現減速,最後重重的落在了無人船之上,隨後就是燃燒和畫面變黑之後的爆炸。
這樣一來,SpaceX 目前在第一級火箭回收這件事上的戰績,已經從 4:1 改寫為了 5:1。
Elon Musk 在事後也宣佈會針對這次的“引擎失效”進行研究,並且研究解決方法。雖然看起來最簡單的辦法是在增加 1 個或者更多引擎,但是這同樣會帶來更多的“死重”,從而影響 SpaceX 目前最大的成本優勢。
從這次着陸的實際情況來看,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是最為關鍵的姿態控制基本過關(砸了,但是砸的很準很直),如果發動機沒有失效,這回的着陸再次獲得成功的機率非常大。
SpaceX——鑰匙
老實説,關於 SpaceX 的報道已經太多。如果你還是不太了解 SpaceX 這 6 次發射過程中究竟做了什麼,不妨重新去看一下愛範兒(微信號:ifanr)之前的文章《航天技術的大跨步!Space X 實現人類歷史首次海上火箭回收》。
圖片來自 Astronautinews
“火箭發上去了還能收回來!”、“這個成本可以降低 90%!”這些都是對 SpaceX 最常見的描述,但我更願意將他們歸納為特點,而不是核心。只因為:
引用SpaceX 的目的是開發宇宙,而發射火箭乃至回收只是其中的一步,但算是最基礎的一步。這也是為什麼我選擇將其稱為“鑰匙”。
關於宇宙究竟有多大吸引力,這一點似乎用幾個詞就能概括:旅行、科研、採礦、殖民,但背後卻是對於極其大量技術和資源的需求。這些議題早在人類未進入太空之時就以科幻小説的方式進行了探討。
但在實際中,人類想要進入太空的第一道屏障就是地球。
圖片來自 Gizmodo
如果你還記得學過的高中物理,一定對第一(7.9 km/s)、第二宇宙速度(11.2 km/s)不陌生,理論上任何物體只有達到這兩個速度才能夠實現環繞地球和擺脱地球。通過數十年的研究實驗,人類終於利用火箭在短時間內強大的爆發能量輸出,讓到達宇宙變得輕鬆了許多。
但是到達並不等於成功,英國 5 歲小男孩 Giddings 去年聖誕節曾向英國皇家郵政提出了一個問題:如果寄一封 100 g 的信到火星需要多少郵資?而 NASA 該出的最終答案是人民幣 11 萬左右。
圖片來自 Extremetech
不過你不要以為如果換成近地軌道的話會省很多,因為絕大部分燃料實際都消耗在了“擺脱地球引力”這一關上。以 SpaceX 目前使用的 Falcon 9 Full Thrust(獵鷹 9 全推力版本,獵鷹 9 V1.0/1.1 均已停止使用)為例,在提供 22.8 噸有效載荷的同時,總重達到了 549 噸,其中RP-1 和液氧推進劑加起來的體積就達到了 245 m³。
與總重 4% 出頭的有效載荷對應的卻是荒蕪的宇宙,目前人類在太空之中除了能夠依靠太陽能電池板獲得額外的能量之外,所有的一切都要從地球表面帶上天,哪怕是宇航員在 ISS(國際空間站)裏面拉的排泄物,都要利用火箭往返太空的機會帶回。
與之對應的卻是無法估量的價值:月球上被打上“人類未來能源”標籤的氦 3;隨着地球惡化進一步增長的移民需求;無盡宇宙中等待發現的無盡可能性。這些都誘惑着人類進一步深入宇宙。
而隨着人類對於宇宙開發的進一步渴望,對於物資的需求只會更多。
圖片來自 Xprize
當然 3D 打印和“月球基地”等一系列想法很可能會成為最終的解決方案,但要實現這些設想,同樣需要充足的運力作為前提,以便提供推進方案的“源動力”(依舊是各種設備和材料)。
至此,我們終於發現了 SpaceX 性價比高的真正重要影響:
引用對於一個擁有同等預算的國家來説,更低的“地球-太空”運送成本直接意味着更快的拿到宇宙開發的“車票”。
而對於攻堅這樣一項前沿技術的 SpaceX 來説,則是再將自己與國家命運捆綁之後所帶來無法估量的利潤。
但對 Musk 來説,也許是改變人類發展歷史的“榮耀”。
所以實際上,現在,不是任何將來!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宇宙開發大躍進”時代。
從國家到民間,宇宙開發的新時代
圖為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來自 Wallpaperscraft
目前人類的主要航天載具中仍在使用、最大的依舊是美國 NASA 官方研製的 Delta IV,但在之後的排名中,SpaceX 計劃下一步推出的 Falcon Heavy 的個頭以及運載能力甚至可以和俄羅斯的 Angara 5,和中國的長征 三號乙一較高下,民企 vs 國家的格局已然初現。
作為一個人類自古以來的願望,探尋宇宙的行動從第二次世界大戰就已經開始,當時德國的火箭天才馮·布勞恩造出的 V2 火箭是史上第一個能夠“到達宇宙”的人造物品。
圖為前蘇聯放棄使用的航天飛機,來自 Backchina
而後,美蘇兩國更是在鐵幕之下開展了瘋狂的太空(軍事)競賽,不惜傾全國之力進行太空開發,甚至有因為太空開發是導致蘇聯解體原因的説法。但可以肯定的是,正因為那段黃金時間的存在,讓人類在攀比之中勇敢地邁出了進入宇宙的步伐。
其後,美國崛起、蘇聯解體讓太空競賽自動消亡,就連土豪的美國也放慢了繼續點科技樹的步伐,原因只有一個:宇宙是真的燒錢。依舊以 NASA 為例,其 2016 財年的財政預算高達 185 億美元(1217 億人民幣),當然這麼多預算中其中一部分實際上是給了 SpaceX 這樣的初創企業。
圖片來自 NASA
但同時這些民間宇宙初創企業實際上也還收到了總額巨大的投融資,根據外國航空航天數據調查企業 The Tauri Group 的調查彙總,2000-2015 年間關於宇宙的投融資總額(含債務投融資)已經達到了 132 億美元(868 億人民幣)。
雖然數字仍不及 NASA 一年的數額,但是各種數字上升之勢愈發明顯。同時各種巨型企業的 CEO、創始人一類的投資者以及全球各式各樣的 VC(風險投資)也已經嗅到了宇宙開發這一塊一旦成功將獲得的高回報,完全可以用“蜂擁而至”來形容。
除了打開未來人類開發宇宙、移民大門的 SpaceX 之外;還有主攻天空旅遊的 Blue Origin;研發離子引擎的 Accion Systems;通過微衞星不斷更新地球數據的 Plane Lab 等等。
未來?
圖片來自 Reddit
在全球“創新”浪潮的推動之下,人類逐漸將自己的眼光放長遠,也越來越重視一個產品或者一個行業未來的“可期收益”,這也就給了宇宙開發創業一個絕佳的“黃金窗口”。
隨着宇宙初創公司的興起,直接/間接開發宇宙的人數也越來越多,人類離“在太空生活”的目標越來越近,現在的宇宙初創公司是否有機會憑藉技術成為人類社會的“宇宙主宰”,甚至超越國家的力量而存在,“科幻小説式”的發展同樣也是有可能的。
Elon Musk 在很早的時候就曾表態自己想在有生之年實現“火星移民”,而事情似乎也是順着他所預想的線路進行發展。不僅 Falcon 9 火箭越來越成熟,SpaceX 的載人裝置 Dragon 已經進行了數次地面測試。
SpaceX 的火箭與傳奇的土星 5 號對比,來自 Pics-about-space
SpaceX 下一個目的地很可能就會選擇月球,緊接着打造出運送能力更加出眾的 Falcon Heavy,直接劍指火星。
而其他國家/公司肯定也不會坐視不理,宇宙開放方面的投入還會與日俱增,説不好還會因為資源衝突,爆發個第一次宇宙大戰。不過最好的辦法自然是儘早出擊,將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裏。
不論怎麼樣,我們終將銘記 SpaceX 這個名字,因為也許這就是人類“宇宙紀元”的開始。
題圖來自 Youtube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