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機核」(ID:gamecores),作者白廣大,愛範兒經授權發佈。
今年是 Walkman 發明的第 40 個年頭。在這 40 年之間,隨身音樂娛樂從無到有,又隨着機械與數字技術的發展更新換代,短短的 40 年裏,無數經典的設備層出不窮。
▲ 世界上第一台 Walkman TPS-L2
從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們,腦海中或多或少都會留有對「隨身聽」的印象,也都有着自己鍾愛的機型。借這個機會,我們就來捋一捋 Walkman 的那些有趣故事。
世界上第一台「隨身聽」不是 SONY 發明的
德裔巴西人 Andreas Pavel 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隨身音樂播放器」的概念。
1972 年,他用「便攜式磁帶播放系統」和「耳機」構建了一個小玩意,這個東西就是「隨身聽」的雛形。作為一名音樂愛好者,他發明這個東西的本意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隨時隨地聽音樂。
但是當時的主流音樂設備生產商如飛利浦、雅馬哈及其他老牌聲學廠商都認為:這種犧牲音質、強調便攜性的設備是毫無前途的。
Andreas Pavel 並未氣餒,他堅持自己的研究,並在 1977 年申請了專利。
兩年之後,本文題圖上的第一台 Walkman TPS-L2 面市,Sony在大賣特賣的同時,也敏鋭地意識到 Pavel 的發明專利將對自己的商業未來產生威脅。
▲ X 戰警中,快銀腰帶上的 Stereobelt 概念機
Sony要求 Pavel 放棄「隨身音樂設備概念發明者」的身份,於是,一場持續 25 年的訴訟拉鋸戰就此展開,直到 2003 年,雙方才達成和解。
為了讓Sony創始人能在飛機上聽音樂,第一台 Walkman 就此誕生
提起Sony的聯合創始人,其中一位商業鉅子盛田昭夫可謂無人不曉,但另一位工科學霸井深大就相對不那麼知名了。不過,他的發明創造可以説奠定了現代Sony帝國的基石:
他是日本第一台磁帶答錄機的發明者,日本第一部晶體管收音機 TR55 的發明者,鼎鼎大名的「特麗瓏」技術的研發者,同時也參與了許多Sony電子產品與工業產品的研發。
作為一名重視創造力、獨特性的技術人員和企業家,井深大在Sony前身「東京通信工業株式會社」的「成立意旨書」中期望:
Sony的工程師是為理想而工作,而不是為營利而工作,期待Sony成為「工程師的樂園」。也正是在這樣的精神感召下,Sony在 70 多年的時光中,始終將技術作為自身發展的先決條件,時刻對前沿技術保持着敏鋭的嗅覺。
▲ Pressman 是模擬時代的另一項神器
在將記者採訪機「Pressman」改製為體積更小、效果更好的設備之後,井深大又將目光轉移到音樂播放設備上。
據傳聞,他對技術人員提出的要求是:能夠讓他在跨越太平洋的航班上完整地聽完一部歌劇。當然了,雖然最終 TPS-L2 就此誕生,但是當時的電池容量無法做到這一點……
▲《銀河護衞隊》裏,星爵用的就是這款元祖 Walkman
為了能多聽一會兒歌,Sony發明了「口香糖電池」
Walkman 上市之後,人們既為之感到欣喜,又感到有點困擾:
當時主流的鉛酸電池蓄電量實在是太低了,兩節 AAA 電池很快就消耗殆盡。這樣,便攜音樂設備的優勢還是無法發揮出來。
同時,高能量密度的電池,不僅是 Walkman 的需求,也是當時Sony旗下大部分科技產品的需求,以便攜式設備特別是家用攝像機尤甚。為此,Sony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力圖開創全新的電池技術。
▲ 第一代口香糖電池 NC-6WM
1985 年,Sony的 WM101 成為了第一批使用口香糖電池供電的 Walkman。
在當時,最大電量可達 1000mA 的口香糖電池可謂是續航神器:它能夠支持 WM-101 的連續播放時間超過 2 小時(官宣),這對於當時痛苦於五號電池續航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來説,不啻於天降喜訊。
第一代小型化電池 Ni-cd(鎳鎘電池)誕生之後,Sony並未停止前進的腳步,而是將眼光聚焦在能量密度更高的鋰電池上,而鋰電由於其高度不穩定性,在研發過程中的艱難遠超人們想象。
據説Sony的研發團隊在正負極和電解液的配方與配比上的可能方案竟然有 1.1 億種之多,如何在能量供給和安全性上取得平衡就成為了最關鍵的要素。
▲ 幾種不同的鋰電池配比方案與能量密度對比
在經歷了許多波折之後,直徑 18mm、長度 65mm,也就是當今廣泛採用的 18650 鋰電池終於誕生。1995 年之後,鋰電池開始逐漸被主流廠商所採用,併成為今天最重要的電池類型。
Discman 之所以賣得好,是因為人們用它來開 Party
1982 年 8 月,Sony與 CBS、飛利浦、Polygram 四家公司聯手發佈了 CD 數字錄音格式,它的劃時代意義在當時看來已經無與倫比:
12cm 直徑(便攜性和易儲存性遠高於當時的其他數字格式等),無損數字音源,非線性播放,半永久使用,簡直就是音樂愛好者們的終極選擇。
但是,由於當時音樂愛好者以 Hi-Fi 為主,偏愛大、全、硬核的音樂設備,CD 一時間難以打開市場局面。
於是,在 1984 年,Sony推出了劃時代的 CDplayer D-50(國際版 D-5)。四張 CD 盒的厚度,高度的穩定性使它一時間火遍全球。
雖然需要外接電池盒供電,但狂熱的人們絲毫沒有降低對它的興趣——當時的歐洲和美國,家庭派對與小型舞會正是非常流行的社交方式。
服務於這些活動的大型音響由於其難以搬運、調校吃力,很多人為此感到頭疼。D-50 的出現,使便攜 CD 音源成為可能,人們便使用它和小型功放和有源音箱搭配,居然成為了紅極一時的播放器材標準組合。
▲ 紀念一下我的第一個 Discman E-705(現在可能還能用)
在大獲成功的 D-50 之後,Sony將 Discman 正式列入 Walkman 家族,之後的數十年中,Discman 作為高級音質、便攜舒適的代名詞,影響了世界上無數的音樂愛好者。
MD 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存儲介質,最終卻死於互聯網時代
MD 隨身聽系列本來也是Sony Walkman 家族中興旺的分支,然而它的命運卻並不像磁帶和 CD 播放器那樣順利,而是頗為顛沛。
1986 年,Sony研製成可單次寫入的光盤——WO(write once disc);
1988 年,在 WO 的基礎上又發明了多次可擦寫的磁光盤——MO(magneto optical disc),在正式商用中,它被定義為 MD(Mini Disc)。
磁光盤的概念在光存儲介質的領域中可謂異軍突起,它的尺寸規格僅為 6.4 釐米,有塑膠殼作為保護,有力地解決了光盤介質的劃傷損耗問題。
同時,它的面積僅為 CD 的四分之一,容量卻與 CD 相同,其他的性能都不輸於甚至勝過 CD,而可錄放更成為當時的強力賣點之一。
為了將 MD 推廣成為業界標準,Sony複製了卡帶與 CD 的路線,在 1992 年推出了 MD Walkman MZ-1。
▲ MZ-1
接下來的十年間,MD 起初經歷了不錯的發展勢頭:播放器小型化逐步推進,最後階段的產品甚至僅比一個 CD 盒厚一點點,在便攜性上可謂達到了極致;
同時,MD 靈活的性能(錄音、非線性播放、選曲)也使得線控技術飛速發展。在 90 年代末期,線控已經能夠完成 MD 本體的所有操作,更能實現卡帶時代匪夷所思的操作方式。
▲Sony MZ-E10 可以説是 MD 發展的頂峰,當時的廣告語是「輕薄如刀鋒」
但是,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 MP3 格式迅速成為了制霸世界的傳播標準,而高容量存儲設備的出現則使得 MO 本來的優勢喪失殆盡。
雖然Sony在之後推出了 ATARC 壓縮技術和 Hi-MD 格式,但在更便攜、更易於存儲和傳輸的 MP3 面前,Sony的技術不再具備市場優勢。
面對業界紛紛投向 MP3 播放器的大趨勢,Sony也只能及時止損,在 2006 年發佈了最後一款 MD Walkman MZ-RH1 之後,終止了 MD 播放器的研發,並在 2013 年完全停止了所有 MD 設備的生產,宣佈這一格式最終退出歷史舞台。
結語
在寫這篇簡短的文章時,我和西總不約而同地感慨道:
許多曾經在自己的時代紅極一時、如日中天的設備,在今天已經蕩然無存。Walkman 在手機大行其道的今天,彷彿已經是格格不入的古董。
而口香糖電池、Sony記憶棒、MD 等等曾經代表新潮酷炫的設備,也在無情的歷史進程中消弭無形。
▲ 最後也紀念一下我的第一台 Walkman WM-EX909
但無論如何,始終是 Walkman 開創了便攜音樂的「耳機時代」,全球出貨量在上個世紀便超過兩億台的神器,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更是曾經對技術充滿想象力與新奇感的往昔輝煌的佐證。
▲ 以及最後一台卡帶 Walkman EX610
值此 Walkman 發佈 40 週年之際,願這個象徵着青春與活力的品牌,能夠在未來恆久長青。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