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人工智能了,還會有性別歧視?甚至,還有性別?
當然。
不過,這個問題要從頭説起。
引用人工智能最真實的危險不是怨恨,而是競爭。超級人工智能非常擅長完成目標,但是如果它們的目標跟我們的不一致,那我們就麻煩了。
有人在 Reddit 網站問答社區問到人工智能的潛在危險,霍金是這麼回答的。他的説法表面看起來跟我們的題目無關。但是,計算機科學前沿的女科學家們和霍金的看法不謀而合。她們指出了一個令人不安的事實。如今,人工智能的真實危機並不是機器人可能稱霸世界,而是這個領域太缺少差異化了。
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白人男性在數量上佔有明顯的優勢,這就決定了這個領域的基本形態:單調,缺少性別和文化上的多樣性。
就這個問題,莎拉·託德( Sarah Todd )和幾位女科學家交談之後,揭示出一個讓人側目的事實:在機器人和人工智能領域,性別歧視很嚴重。
對女性的永恆錯覺
搞機器學習和智能決策研究的馬里蘭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瑪麗·德賈斯丁( Marie desJardins )説:
引用在我們的文化裏,有一種永恆的觀點:女人神祕、不可預知而又難以理解。我覺得這是胡説,整個人類都難以理解。
但是,過時的觀點總會在缺乏多樣性的地方紮根,科學領域也是如此。
美國國家教育統計中心的最新數據表明,2011 年,計算機科學的本科生裏,女性只佔 18%。在過去幾十年裏,這個比例一直在下滑。別忘了在 1985 年,拿到計算機學位的人裏面,有 37% 是女性。
在人工智能領域發展的女性越來越少,因為它往往忽視人文目標。以往人工智能的研究,瞄準瞭如何用技術改善人類的生活這個目標。而德賈斯丁發現,現在,目標正在偏離。
德賈斯丁説,很多女人的工作,是被一種改善社區的願望驅使的。而男人,往往對算法和數學問題更感興趣。自從男人開始主宰人工智能,研究越來越窄,只關心解決技術問題,忘了更大的目標。
消除大眾恐懼並不難
從《弗蘭肯斯坦》到《侏羅紀公園》,流行文化裏充斥着這種故事:科學家專注於研究怪物,從來不管它們對人類有什麼後果。今天,人工智能研究者們正在面臨這個故事的現實版本:科學家越來越同質化,他們研究智能機器時,就不會考慮對別的羣體的影響。
計算機科學家、Savioke 機器人公司聯合創始人泰莎·劉( Tessa Lau )説,她經常看到有些設計,從不把女性和一些少數羣體考慮在內。她在開源機器人項目 Willow Garage 工作的時候,有一個叫 PR2 的大型機器人原型,它有幾百磅重,有兩個大膀子,看起來很可怕。她説不想自己身邊有這種東西,除非它被很好地控制起來。
在 Savioke 公司,泰莎·劉設計了一種能讓更多人接近和使用的機器人。他們生產的 SaviONE 服務機器人,已經在五家酒店投入使用,其中包括洲際酒店。它們可以往客房裏送毛巾、零食和別的東西。這種機器人的觸摸屏,小孩和坐輪椅的人都可以輕鬆夠到。如果誰給它的服務打五星,它還會現場跳一段兒。
泰莎·劉説:
引用對很多人來説,這是頭一次遇到機器人上門。我希望他們的體驗愉快一些。
學校應該做什麼?
卡耐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奧爾加·羅薩科夫斯基( Olga Russakovsky )創辦了全球首次為女孩準備的人工智能夏令營。她意識到,要讓這些姑娘們保持興趣,就得證明人工智能對社會真的有益。
引用傳統的人工智能教育課程,往往是從“我來教你們寫代碼”開始。所以我們失去了很多人,而他們本來對比代碼更高級的目標很感興趣。
在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的暑期拓展班上,24 名高中生研究人工智能的實際應用。其中一個團隊學習使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在 Twitter 上搜索那些處於災害中、需要救濟的地方。另外一個團隊研究計算機視覺,並通過它監控醫院裏的醫生們的洗手習慣,從而改善醫院的衞生狀況。還有一些人研究自動駕駛,有人學習計算生物學如何幫助人們對抗癌症。
對孩子們來説,這是一種自上而下的教育,不是從底層寫代碼開始,而是從一開始就明白人工智能的實際用途。
女人更懂怎麼利用人工智能
辛西婭( Cynthia Breazeal )是麻省理工學院媒體實驗室個人機器人小組的創始人。最近,她辭掉了大學的工作,專門投入研發史上首個家用社交機器人——把情感和人際交往的技巧賦予機器人。這個機器人的主要工作是給家人拍照、跟蹤待辦事項清單、講故事哄孩子等等。它還能學習主人的偏好,變得更“懂事”。
還是在麻省理工學院,航空航天教授朱麗葉·莎( Julie Shah )開發了一種温和、優雅的工業機器人,它能夠學習如何與人類同事合作,並適應他們。計算機科學和人工智能實驗室的負責人丹妮拉·羅斯( Daniela Rus )製作的一隻硅膠機械手最近剛亮相,它可以通過觸摸來辨識物體,這項技術可以讓廚房機器人變得更有用。
丹妮拉·羅斯和斯坦福大學人工智能實驗室負責人李飛飛( Fei-Fei Li )正在為豐田的一個智能汽車實驗室提供監督指導,幫助他們研究如何減少駕駛事故。密歇根大學計算機科學教授瑪莎·波拉克( Martha Pollack )正在研究機器人助手,用來幫助老年人、阿爾茨海默症患者和其他有人知障礙的人。
其實不止是女性,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領域需要更廣泛的多樣性,包括文化。
機器人學和人工智能要考慮到更廣泛的種族、民族。文化態度的差異,導致不同國家在人工智能領域各有專長。美國的人工智能研究在軍事方面更強,而歐洲更重視對老年人和殘疾人的幫助。
總的來説,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能正趨向於呈現兩個截然不同的面:傳統的一面是男性化的面孔,是數學、邏輯和龐大沉重的工業,另一面則是輕靈、温柔的人文關懷,以及豐富的人性化應用,這似乎是女性研究者們的專長。忽略任何一面,對這門科學的打擊都將是毀滅性的。
願永恆的女性,引領我們上升。
題圖來自:《機械姬》海報 插圖來自:Google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邱 雷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