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i 聯合創始人開發的智能助手,能否挑戰科技巨頭?

愛範兒 於 03/02/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自從蘋果推出 Siri 以來,智能助手已經成為大眾熟知的東西,但是,無論是 Siri,還是 Google、微軟、Facebook 相繼推出的智能助手,似乎都存在很大的侷限性。初創公司 Viv 認為,它能夠比這些科技巨頭做的更好。這似乎是很狂妄的想法。不過,Viv 的創始人 Dag Kittlaus 和 Adam Cheyer 並非等閒之輩。實際上,他們兩個人都是 Siri 的創始人。最近,在接受衞報採訪中,Dag Kittlaus 講述了 Viv 的開發過程以及他們普及 Viv 的野心。

2007 年,Kittlaus 加入了矽谷的非盈利研究實驗室 SRI International。在那裏,他遇到了軟件工程師 Adam Cheyer。當時,Adam Cheyer 主導着一項 Darpa 資助的人工智能項目 Calo(Cognitive Assistant that Learns and Organises,擁有學習和組織能力的認知助手)。Kittlaus 説服 Adam Chyer,認知助手可以應用於手機之上。於是,兩個人合作開發了新項目。然後,另一位技術人員 Tom Gruber 也參與其中。最終,三個人離開了 SRI,共同創建了 Siri 公司。後來,Siri 公司被蘋果以 2 億美元收購。

回顧往事的時候,Kittlaus 説他幾乎錯過了喬布斯的電話。“他説,‘我們喜歡你做的事情,明天你能來我的家裏聊一聊嗎?’” 第二天,他與喬布斯見了面,談了三個小時。“我們把公司出售給了蘋果,因為喬布斯與我們坐到一起,説,‘讓我們一起改變世界的運作方式吧。’ 這是很難抗拒的請求。” 他説。

隨後的一年半里,Kittlaus 主管着蘋果的 Siri 開發團隊,而 Cheyer 和 Gruber 兩個人則擔任技術上的主管。在 Siri 正式發佈以後,Kittlaus 出於家庭原因離開蘋果。Cheyer 在九個月後離開。

2012 年,Kittlaus、Cheyer 與另一位 Siri 軟件工程師 Chris Brigham 一起討論下一步的計劃。Brigham 提出了開發一款新的智能助手的想法,因為他覺得,由於技術和商業上的原因,現有的智能助手作用有限。“我們都認為,Siri 只是更大、更長的故事的一個章節。” Kittlaus 説。他們把自己的產品命名為 Viv(拉丁語詞根,意思是“生命”。)

在採訪過程中,Kittlaus 用手機展示了 Viv 的測試版。“我需要乘車去找聖何塞地區最近的兒科醫師,” 他説。這時候,手機上出現了一個兒科醫師列表,按照距離進行了排序,並且,每個醫師都有評分(數據來自在線的醫師預約服務 ZocDoc)。Kittlaus 點擊了一名醫師,然後手機展示出可到達那裏的 Uber 司機距離有多遠。“如果我點擊一下,一輛汽車就會開過來,” 他説,“你可以看到,所有這些服務都是結合在一起的。”

他舉了另一個例子,“給我媽媽送一打的黃玫瑰。” Viv 能夠搜索他的聯繫人信息,然後聯繫在線的花店。Viv 還能完成一些更復雜的任務,比如“我正去弟弟家,需要找到搭配千層麪的好紅酒。” 或者,“三月最後一週帶孩子出去玩,給我找一個加勒比地區的旅遊地。”

Kittlaus 説,Viv 的特別之處在於,它在設計之初就是完全開放的,因此,任何的服務、產品和知識都能夠在這個平台上結合起來,而其它的智能助手都是封閉式的。同時,Viv 能夠快速地調用不同的服務,回答那些未曾編程過的請求。通常來説,智能助手的回覆都是經過程序員編程的,但是,Viv 擁有自我學習能力,並且能夠逐步了解你的喜好。

最初,Viv 會作為一款手機應用出現,但是,它的野心是嵌入到一切設備之中。Kittlaus 説,一些大型的消費電子公司對此非常感興趣。不過,Viv 面臨着非常激烈的競爭。除了大型的互聯網公司之外,許多初創公司也在做類似的事情。那麼,Viv 是否會與 Siri 一樣,最終出售給某一家科技巨頭呢?“我們的目標是到達一切地方,我們需要無所不在……至於如何做到那一點,我們目前還無法斷言。” 他説。

圖片來自 chicagotribune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作者/編輯:積木
標籤: Siri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