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在那個 iPhone SE 都還沒出門的春天, iPhone 7 的消息就已經滿天飛了。
其中,傳得最火,説得最熱鬧的還是這一個:
引用蘋果將會下一代 iPhone 上取消 3.5mm 音頻接孔。
這聽起來,可是一個“驚嚇度”很高的消息啊。當耳機玩家在吆喝:“又可以換耳機”,當耳機小白要吶喊:“又要換耳機”時,當大家都在迷惑:
- 為什麼要換接口?
- 3.5mm 接口哪裏不好?為什麼大家都要改 USB 或者是 Lightning 接口?
- 那換了接口之後,我自己的耳機還能不能用?
- …….
愛範兒就借今天的這個機會,跟大家談談:
引用為何大家都想取消 3.5mm 音頻接口?這麼做到底有什麼影響?
想砍掉 3.5mm 的,蘋果絕對不是第一家
儘管,蘋果這個“砍掉 3.5mm 接口”想法傳得特別火,但第一個這麼做的、想這麼做的可不只有他們。
在智能手機還沒有像今天普及的年代,諾基亞和Sony愛立信就已經開始嘗試用數據接口來連接耳機。這個羣體中,也不乏一些“強調音質”的音樂手機。其中,索愛的 Walkman W810 就是一款提供“數據接口 — 3.5mm 接口轉換器”的音樂手機。
2011 年 6 月,OPPO 就推出了一款用 USB 作為音頻接口的 Android 手機 OPPO Find。之後,他們在 OPPO R5 上也用了這樣的設計。
不過,在這兩個不強調手機音頻解碼年代,把 3.5mm 這個模擬信號輸出接口換成數字接口的作用並不大。畢竟在那個年代,人們不會為了聽歌而給手機上一個體積大兩倍的耳放。走在路上,這也沒有帶個藍牙耳機來得酷炫。
(插圖來自:Evolife)
而到了 2013 年,vivo 推出了一款主打影音的的智能手機 vivo Xplay。這款手機拋開了“手機想提升音質,就該加特效”的不良傳統,開始從解碼、放大等音頻的基本功中下功夫。
與此同時,vivo 這一舉動,也讓不少普通用户開始關注手機的音頻聽感表現,一些外置 DAC、耳放等小型“音質補品也應運而生。這除了有Sony、安橋、鐵三角這個做便攜耳放的傳統品牌以外,森韻、阿斯翠 Astrotec 等國內音頻廠商也開始推出相關的產品,也讓這個話題重新熱起來。
最後,來到了 2016 年初,自各家外國媒體不斷地傳“iPhone 要取消 3.5mm 音頻接口”這個消息後,讓這個話題再進一步升温。現在不僅僅是各家媒體都在關注,不少手機品牌、芯片企業也開始注意到這個領域。
(插圖來自:anandtech)
最近發佈的樂視超級手機 2 就是支持 USB Type-C 的手機產品之一,而芯片製造商英特爾也在籌備相關的技術,準備進軍這個“USB Type-C 音頻圈”。加上市面上其他數字連接耳機產品,這個話題再一次火了。
所以,如果蘋果真的要取消 3.5mm 轉頭數字接口的話,他們絕對不是第一個有這種想法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個。當然,作為用户的你也不必擔心,蘋果或其他廠商在更換接口之後會沒有耳機可以使用。因為現在已經不少的音頻廠商開始跟進了,相信,在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產品供用户選擇。
為什麼都要向 3.5mm 接口開刀?
現在,大部分的手機、音頻廠商都擁有了這個想法。但是,是出於什麼理由,他們都想向這 3.5mm 接口動刀呢?主要的方向有兩個:
化簡機內結構,讓手機變得更薄
在傳出“蘋果取消 3.5mm 接口”這消息的時候,就有人猜測蘋果是為了厚度而動的刀。
從 iFixit 的拆解圖看來,加入強化結構的 3.5mm 接口還是會比 Lightning 接口要厚一些,但並不會太過於明顯。但是,在取消 3.5mm 接口之後,電路板上的相關結構也會減少,佔據的相應體積也會減少,從而降低機身厚度。而 OPPO R5 用的就是這種方式,將機身厚度控制在 4.85mm。
如果蘋果或今後其他手機品牌想這樣做,這其中一定會有相似的考慮。
從模擬信號輸出改為數字信號輸出,為的就是音質
接口的改變除了能夠影像機身厚度,還讓傳輸信號發生了質的改變。通過 3.5mm 接口傳輸的是已經處理好的模擬信號,而通過 Lightning 接口、USB Type-C 等這類接口輸出的則是未經過完整加工的數字信號。
當然,這樣做最終還是為了音質。對比模擬信號,數字信號具備更多的可塑性,為用户提供的可能性和玩點也會更多。具體的改變,會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讓手機用上更加專業的外置解碼
在 2013 年之前,很少 Android 手機廠商會去主動談音質、談聽感。這裏,主要還是跟手機本身有關。
手機這種移動性需求極高的產品,製造者無時無刻都想把它變薄。要在內部空間早“寸金尺土”的狀態下,讓手機塞下音頻的專用芯片、專用電路的話,是一種不太現實的做法。
要不是屏幕尺寸持續飆升,要讓手機吃上獨立的音頻模塊這種想法,也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才能夠實現。
不過,如果手機只是作提供音頻文件之用,將所有解碼、放大等工作都移動手機外部去做,這個問題就能夠好好解決。即便手機變得再薄,體內空間再小,它也能夠“擁有”獨立解碼系統,還是能夠提升音質的。
針對外置解碼這個點,各家廠商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但整合起來,會有這三種常見的方式:
I. Sony、飛利浦、JBL、樂視等:帶解碼芯片的 DAC 耳機
這是目前最常見的做法。將傳統的耳機產品與一些小型的外置解碼器相結合,變成一種能夠獨立處理音頻文件的耳機產品。接上這類耳機之後,手機將不再接管音頻處理的相關工作。通過數據接口將文件傳輸到耳機之後,讓耳機去接管解碼等後續相應的處理工作。
這樣做,能儘可能減少手機內部電路對聲音的干擾,同時也能夠不再受內部集成解碼芯片的限制,因而能支持更高規格的音樂。
畢竟,手機只是一個文件提供方,它不參與解碼等處理工作,因此也無需考慮內部解碼的問題。只要解碼耳機能夠支持,那麼讓手機用上 DSD 音頻、Hi-Res 音頻這種高規格音頻,還是有可能的。
(插圖來自:Head-Fi)
對此,傳統的消費級耳機制造商已經推出了這方面的產品,包括Sony的 MDR-1ADAC、飛利浦 Fidelio M2L,這都是較為普遍的帶 DAC 模塊的耳機產品。
最近,樂視推出的 CDLA 耳機也是加入到這個戰團當中。同時,近似 最新一代 EarPod 造型的樂視 CDLA 耳機打破了人對於 DAC 耳機的常規理解:DAC 耳機不一定是大型的頭戴耳機,普通的小型耳塞也能夠做到,這也算是一個進步。
另外,如果要在這幾種外置解碼方案中選一種,那外置解碼的 DAC 耳機應該是蘋果最容易實現,也是最可能實現的一種。
蘋果在 2014 年五月份,用 30 億美元收購了 Beats。那次收購的內容包括 2015 年 11 月推出的流媒體服務之外,還包括一些無線耳機的製造資源,但就沒有談及有線耳機、解碼耳機的製造方案。
不過,按照蘋果目前的做法和實力,再加上他們和音頻芯片製造商 Cirrus Logic 的關係,要集合三者的技術製造出一款帶解碼的 EarPod 或者是頭戴式耳機,這也不是難事。
II. 創新 Creative、森韻、阿斯翠 astrotec 等:小型 DAC 解碼產品
當然,想外置解碼的話未必一定要選擇帶 DAC 的耳機。之前,愛範兒就在《如果,全部手機的 3.5mm 接口都消失了,我們該怎麼辦 | 清單》中就已經提到了一款小型的外置 DAC 產品。
這種小型外置 DAC 未必能夠達到“耳放”的需求,為用户驅動阻抗較大的耳機產品,但是要實現外置解碼還是沒有問題的。而且這類產品的體積相對較小,和手機“捆綁”起來也不會顯得像傳統移動式耳放那樣累贅。所以,這也算是一種解決方案。
另外,它能夠提供 3.5mm 音頻接口。用户接上之後,就等於多了一個轉換器,依然能夠使用 3.5mm 的耳機。
III. 安橋、鐵三角、OPPO HA 系列、Sony PHA 系列等:傳統的移動式耳放產品
如果要讓上文提到的小型外置 DAC 更進一步,那應該就是目前常見的移動式耳放產品。
他們不僅僅是面對手機,同樣也為一些音頻播放設備提供支援。他們在解碼等方面會更加專業,而且能夠提供多種輸出模式,可玩性也會比以上提到的兩種產品要多不少。但是,礙於體積和價錢的問題,這類產品要在普通用户中普及,可能性不大。
2)確保解碼能力的同時,也要提供穩定的供電與推力輸出
除了提升解碼能力,通過數據接口提供穩定的供電輸出,能夠確保其穩定的推力輸出。
(插圖來自:Engadget)
根據 Engadget 的報道,英特爾在最新的開發會議展上展示了 USB-C 耳機插孔設計,用於取代傳統的 3.5mm 耳機插孔。英特爾希望通過這種新技術,用 USB Type-C 接口直接為耳機通電和通信。實現外置解碼的同時,也能夠為耳機提供更穩定的供電,確保聲音的質量。同時,耳機也可以再進一步壓縮體積,無需再為內置電池考慮。
除了英特爾的技術,目前用數據連接的 DAC 耳機基本上都不需要考慮供電和推力等因素,內置電池已經能夠解決這一部分的問題。這也是能夠有效解決手機推力不足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手段。
3)數字解碼的後續:能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除了提升解碼質量以外,數字輸出至外部解碼也能提供更多的可玩性。
例如,Sony的 PHA-3 能夠在解碼後實現“左右平衡輸出”,將聲音分離成左右聲道輸出到耳機當中。根據官方的説法,這樣做能夠為聲音增加“空氣感”,意思就是在擴大聲場表現的同時,也能夠增加其“宏偉感”。
儘管在專業發燒友面前,這只不過是一種數碼味極重的修飾。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算是一種解碼後續的玩法。相信,大部分用户都不會抗拒這種後續的可能性的。在未來,相信這種“可能性”,將會更加多種多樣。
以上提到的,基本上都是模擬接口轉換到數字接口後的特點、優勢。
如果今後的發展真的按照這個方向走下去,手機上的音質比拼,將會由之前更玄學、更偏重結果的“聽感大戰”,變成更加實質、更加有針對性的“解碼大戰”。
改個接口,就能有這種效果?未必!
根據以上的分析,數據接口的確具有很大的潛力,也能夠為手機音頻等方向提供更大的提升空間。
但事實上真的能夠有這種效果?具體能夠換來的效益真的預想中大?
不,以上只是把手機也當作一款注重音頻表現的移動產品去考慮。但如果考慮的手機的使用人羣、使用環境等因素,就能夠發現,其實這種提升其實並不明顯。
1)去掉 3.5mm 接口,並不能變薄
按照 OPPO 的做法,通過取消 3.5mm 音頻接口能夠進一步壓縮手機的厚度,這種做法在當年是可行的。畢竟,當時的手機還未達到今天這個水平,還是有足夠的餘量去壓縮的。
(插圖來自 Youtube)
但是,到了今天,手機的續航能力逐漸增大,而手機屏幕的尺寸也快到達了人能夠單手操作的極限。在這種狀態下,取消 3.5mm 接口的確能夠通過節省內部空間來壓縮體積。但是在屏幕不能再增大,電池不能再縮小的前提下,如果還要繼續壓縮,必定會影響到體驗。
所以,通過這種方法去壓縮厚度,相信收到的成效不會太大。如果單純為了厚度而取消 3.5mm 接口,也未免太過武斷了。
2)改了數字接口,換了外置解碼就提升“聽感”?未必
的確,從音頻質量的角度去考慮,加入更加專業的外置解碼的確能夠提升音質。但是,這種音質的提升未必能夠轉換成聽感的實際提升。而且,因為產生了不少附加問題,也會讓不少的消費者卻步。
I. 普通音頻用户未必能夠感受到聽感的差異
對比專注於音頻表現的發燒友,大部分被稱之為“木耳”(就是指對音頻差異沒有太大感覺的用户)的手機用户,對解碼這種更加專業的指標,他們並不敏感。要在現在這個年代察覺解碼上的變化,其實並不容易。
之前,筆者在愛範兒進行了一次相關的測試,藉此了解各類用手機聽歌的用户對音頻文件質量的感知。這次測試除了有普通的直接聽感對比之外,還加入了飛利浦的 Golden Ear 金耳朵測試。而受測者有發燒級的音頻用户,普通的音頻愛好者以及對這方面沒有太大興趣的手機用户。
結果表明,用户比較容易發現區別的是三個階段:
- 64kps 到 320kps 這個區間:這項是音頻發展的早期,由於音頻質量很低,因此每一步的提升,人都比較容易感知,只要是簡單一聽還是能夠聽出來的。
- 320kps 和普通無損 ape、FLAC 文件兩者的區別:由於兩者相差了還是有一個較大的距離,部分歌曲的損失會比較明顯,所以普通的音樂愛好者還是能夠聽出區別的。
- 普通無損到 Hi-Res 規格音樂的區別:第三項對比,Hi-Res 會比普通無損高出 70% 的信息量,而同樣在部分音樂中,Hi-Res 的高頻延展會比普通音樂要明顯不少,所以音樂發燒友、少部分的音頻愛好者還是能夠區別。
但是,這個測試只是一個“實驗室型”的測試。意思就是讓受測者在一個安靜的環境,帶着當時最好的耳機坐下,認真去聽得出的結論。如果要是走在路上,或者在户外、分心於其他活動時,這種區別感知就會下降,那麼分別也就不明顯了。
(插圖來自:Headphonescout)
而大部分的手機用户都只是處於普通階段,他們更注重的是歌曲的內容或當時渲染的環境,而不是歌曲的表現質量。所以從這幾點總結下來,解碼的提升對於用户,尤其是使用場景複雜的手機用户來説,提升真的不太明顯。
II.設備購置成本,用户不願接受
除了對普通用户的區別不明顯之外,使用成本和購置成本增加也是其中降低成效的原因。目前,一副帶 DAC 的耳機產品將大約在 1000 元到 2000 元之間,而一個簡單的外置 DAC 產品也在數百元到千元左右,移動耳放就更加貴了。
(插圖來自:Alluremedia)
對於一般用户來説,他們並不會願意去增加預算來選購這些設備。即便是全民取消 3.5mm 之後,他們也可能只是侷限於官方的配塞,不會作其他改變,那麼聽感體驗的提升也可能無從談起。
III.改變現在的使用習慣而帶來的不便
使用這些數據接口的耳機之後,部分使用方式會發生改變。例如:
- 你不能夠一遍充電,一邊打電話聽音樂。使用藍牙連接的話,也未必能夠享受到有線外置解碼提供的效果
- 不習慣給手機添加轉換口、外置 DAC 的用户,會因為要“捆綁”(音頻圈內對前端播放器連接耳放的説法)而感到使用和攜帶的不便
- 使用自供電的 DAC 耳機,也要考慮耳機的續航。不能忍受手錶“一天一充”的用户,相信也更不能忍受“一天一充”的耳機吧
這些體驗上的改變,也是這種革新的推進阻礙。用户得不到一個很好的體驗,他們也不能夠從這些犧牲中換來一定的成效,相信他們也不會願意做出這個改變的。
IV. 數字輸出的穩定問題
還有,數字輸出並不是“絕對穩定”的代名詞。模擬信號容易被幹擾的同時,數字信號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其中,時間抖動(JITTER)就是一個很明顯的例子。簡單的説,它會讓聲音出現一定、細微的延遲。
普通用户未必能夠感覺到,但它確實是存在的。如果你要解決,可能就要像傳統 Hi-Fi 一樣加入一些相關設備去解決,這也是一個很麻煩並且很“吃力不討好”的東西。傳統 Hi-Fi 這樣做可以,但是手機也這樣弄,也未免矯枉過正了。
總而言之,數據輸出也不是萬能的,它的確能夠帶來音質的提升,但是它未必能夠轉化成你的聽感提升。因為,聽感本來就是一個很玄學的東西,它和你吃東西的味感差不多。除了菜本身好不好吃以外,還夾雜這你的味覺偏好,所以很難通過一個指標就能確切地提升的。
所以,如果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換了個接口,上了外置解碼都不能大幅度提升聽感的話,那還不如給手機加個音效來得簡單粗暴了。
3.5mm 接口的退場,更像是一種大趨勢的體現
如果只是把 3.5mm 接口的退場,只是看作一個讓手機變薄的簡單措施,或者是擴大手機音頻的可能性的話,那樣的效果未必能夠達到效果。畢竟手機是一個移動性極強的產品,它面對的受眾更是夾雜着普通用户和專業用户的混合羣體。如果單憑這兩點去就判斷接口退場的意義,那也只能看到失敗的片面,這樣的評價也不太客觀。
3.5mm 接口的退場,更多的是表現一種發展方向。這包含着,業界中盛行的“接口化簡”的思維,用綜合性較強的數據接口去取代 3.5mm 這種功能較為單一的模擬信號接口,這就是一種趨勢。而 3.5mm 接口缺乏技術更新能力,這也是它消亡的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這次轉變也看到了大型設備製造商對移動音頻、對手機通訊的一種新型的探討。在未來,不僅僅在接口,他們可能會作出更多的嘗試。
3.5mm 接口的輪換,只是一個開始。而這個開始,需要蘋果、英特爾這些大廠的推動才能走下去。在未來,我們可能 USB Type C、以及新型音頻接口 4.4mm 更多的可能性。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