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會這麼喜歡 Prisma?

愛範兒 於 25/07/2016 發表 收藏文章

你的手機上,什麼類型的 app 最多?也許數量最多的,是一個個用於拍照用的 app。但很多拍照類 app 下載了只是不捨得刪,很少有一款像 Prisma 那樣,風格獨特,讓人用了又用的 app。

然而,你為什麼會喜歡 Prisma?

除了一開始會被它強烈、獨特的風格所吸引外,它還表明那種選用產品的心理趨勢?

“數字暗房”,這是幾年前,Instagram 橫空出世時,帶給人的科技隱喻。

移動互聯網時代,人們用智能手機 + 類 Instagram 的拍照應用,來洗出不同風格的照片。取代了膠片時代的藥水,也逐步替代數碼時代的數碼相機 + Lightroom 組合。

拍照,修整,出片,分享。這幾步可以在手機上一體化完成。在 Instagram 之前,我們不懂什麼叫濾鏡,也不知道什麼叫圖片社交。


拍照類 app 從 Instagarm 開始到現在,一直受人們極大關注。這背後當然有原因:

拍照,因為每一部手機都有一顆攝像頭,從而成為一種普遍的活動。

智能手機拍照素質不斷提高,讓“攝影”這門手藝的門檻逐步降低,成為大眾消費娛樂的方式之一。

然而,從這幾點來看,你會發現 Prisma 並沒有脱離 Instagam 所提出的產品範式。

利用智能手機的高性能來處理圖片,傻瓜式為每張照片賦予風格;利用智能手機的互聯網能力,完成照片的分享,激發討論,滿足用户記錄以及虛榮心的需求。

所以,Prisma 不同在哪裏?在於它的風格賦予,將畫家的筆觸與風格,和你眼前的實景結合。簡單地,短暫地,讓你誤以為自己真的畫出與傳世名家一般的傑作。

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應其實更加微妙:“哇,我也能畫畫了,而且還畫得這麼好。”假借工具所提升的個人能力,虛假、然而卻讓人感動。從工具的使用中,體會到的,是被放大自我。——也許在任何一種工具的使用中,都有這種放大鏡效果。

同時,當我們看到別人在朋友圈、微博等地方分享這類照片時,也會引發好奇。顯然,大家都能看出,這是照片而非繪畫。攝影與繪畫不同的地方是,繪畫是突出個人想表達的主題,而攝影則忠實地將當前的環境一一體現。


繪畫是一種更加高級的表達方式,它將個人的自由意志,更加完整地表現。而所付出的代價是,人們需要訓練才能把這種技巧掌握。因此,如果一個人也能擁有“繪畫”的能力,即便它只是一種“模仿”,不懂繪畫的你我很難不被觸動。

也許有人會質疑,“不過是一種濾鏡而已,有什麼大不了的?”

過去我們認為, 濾鏡是相當於給眼前的現實蒙上一個輕度扭曲的哈哈鏡,無論是變成黑白還是怎樣,是給現實增加另一種色調。而 Prisma 則用一種“反攝影”的方式,告訴我們,眼前的風景美如畫,更可以用“繪畫”的手法來表達。

實際上,Prisma 的新奇,就在於它將繪畫和攝影兩者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種跨界、雜交的媒介形態。它像繪畫,因為它將照片當中大量的信息抹去,填充進統一的元素;它像攝影,因為它依然保留了與主題不相關的信息,而且採用和照片一樣的尺寸。

從這個意義來考慮,Prisma 提供的是一種濾鏡,但相當於重新發明了濾鏡。

在攝影術發明之初,人們恐慌它對繪畫的衝擊。之後,可以看見,繪畫的“公共性”、“紀實”功能被攝影取代。然而,從攝影術發明之後,繪畫更加註重“意識性”、“個人表達”。

而 Prisma 這種混合兩者形態的東西,又將如何影響繪畫?畢竟它依然是一種攝影的方式。

蘇珊·桑塔格看説,“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而讚賞 Prisma 的用户們,收集的,恐怕不是一個風景、一個物品這麼簡單了。

PS:

如果也對 Prisma 感興趣,不妨掃描以下二維碼,加入 Prisma 討論羣:


文中配圖來自 crookedhousepexels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