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圈解讀:《Arrival》中那些迷人的細節

愛範兒 於 25/01/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引用本文由不存在日報(微信 ID:non-exist-FAA)原創,轉載請聯繫郵箱 faa@faa2001.com。

引用編者按:看完《Arrival》,你可能現在還神情恍惚、眼睛發直:外星人來了又走,不攻擊也不抵抗,不友善又無敵意,只留下一句含糊的 “我們提供武器”。

而且,你還不確定這句用圈圈寫成的外星語,女主角翻譯對了沒有。

這部講述 “第一次接觸” 的科幻片和原著《你一生的故事》一樣,有着太多語焉不詳的地方,一如煙霧繚繞之後、無法窺見全貌的外星人七肢桶。但是,對於那些熟悉特德 · 姜的科幻迷——哦,我是説科幻作家吳巖、陳楸帆、糖匪,資深科幻影評人張小北、電子騎士,未來局局長姬少亭等——本片就像作者特德 · 姜試圖闡述的那個理論:

你被劇透了結局,但箇中細節仍值得掰開揉碎、反覆品嚐,並甘之如飴。

《Arrival》上映後,未來局一連參與了兩場討論會——派拉蒙電影 × 微象主辦的對談沙龍,桃桃淘電影主辦的映後論壇。在宏大哲思之餘,在座嘉賓無不着迷於導演維倫紐瓦那些通過細部串聯起來的巧妙心思——籠中鳥,熒光棒,女主角遊離的髮絲和發白的隔離艙。


桃桃淘電影主辦的映後論壇,此處要特別感謝百老匯電影中心(攝影:未來局特工)

在被讚譽、批判和對比大規模轟炸了 48 小時之後,正是這些迷人的細節,值得你再買一張電影票、或是撿起原著重頭來過。

細節一:隔離室——冷接觸的合理性

前情提要:主角進入外星飛船,進行第一次接觸之前做了大量準備,體檢、打疫苗、消毒、穿防護服,蒼白的細菌隔離室成為主要場景之一。


還沒穿完?(《Arrival》劇照)

吳巖:西方科幻中,與外星人的 “第一次接觸” 分為兩種:冷接觸和熱接觸。

冷接觸中,一般外星飛船來了之後不説話,不做任何事,像《童年的終結》,《2001 太空漫遊》,《與拉瑪相會》等。通常背後有很強的智力鬥爭,這個過程中,人的認知、情感要有非常大的變化。熱接觸則是來了就打。《Arrival》本質上是一個冷故事,講述兩種文明鬥智的過程、人類怎樣形成全新的認知(無奈後半部分被政治博弈和武裝衝突變成了熱接觸)。


這種其樂融融的 “第一次接觸”,也是不太可能的(圖源:tumblr)

電子騎士:一般商業大片對於外星人入侵表現得比較簡單,也就是吳巖老師説的 “熱接觸”——外星人到地球不懷好意,那就開始打吧。我喜歡《Arrival》,因為它前面鋪墊特別多,甚至有點沉悶。這是一件巨大而複雜的事件,外星人Arrival從來不是一言不合、拔槍就打。兩個文明的碰觸,往往是你無法想象的東西。

主角他們見到外星人之前,足足有 20 分鐘沒有展現情節衝突,沒有恐怖、嚇人的鏡頭。用一種客觀、冷靜的視角去探討第一次接觸,難能可貴。以前這種拍法還是有的,比如《異形 1》開始半個多小時之後才有 “第一次接觸”,此前主角一直在吃飯、聊天、換衣服。現在這樣的電影已經很少了。

細節二:光影、呢喃和俯仰鏡頭——宗教情感的喚起

前情提要:在第一次接觸的過程中,人體的光影、大量俯視 / 仰視鏡頭、配樂家 Johnson 充滿未知語言輕聲呢喃的配樂,共同營造了某種神祕主義色彩

入飛船中通道處的光影(《Arrival》劇照)

陳楸帆:導演對於氛圍的營造很成功。原著有種殘酷的、類似希臘悲劇的宿命感,而電影裏也能感到那種殘酷的詩意。

糖匪:特德 · 姜小説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充滿宗教概念,只講理念,沒有對話,甚至沒有故事。《你一生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時間、倫理的充滿哲思的故事,而電影詮釋得非常好。有一個鏡頭是他們第一次進入飛船腔體,越過重力變換區回頭的時候,大逆光的鏡頭讓他們變成了黑暗的剪影,這就營造了一種宗教感,你會感覺他們如同中世紀穿着斗篷的僧侶。

電影的音效處理也很有趣,外星人腔體渾濁的聲音,會讓你想到西藏喇嘛吹的某種樂器,包括後面出現的幾段女聲伴唱,出現在情節轉折處,音調很高——這會共同喚起我們體內的那種宗教性情感。


寺院裏的僧侶(圖源:tumblr)

外星人的形象一開始只有局部,但是到最後,片子給了外星人一個全景,你會感到神一般的、超自然的存在,而且有人形可分辨——人常常把一些東西跟熟悉的事物作比較,所以你很容易覺得它有七個肢幹,上面是頭,下面是肩部。後來鏡頭轉到七肢桶和女主兩人對話,有一個越過外星人背後的鏡頭,你真的有站在那個高度、俯視人類的感覺。

姬少亭:其實電影裏還有一些很原始的元素,比如非常先進的飛船,表面卻是粗糙的,這是一種獨特的審美。配樂除了宗教喚起之外,還會讓你想到一些非常原始的環境,這就是不同文明之間的對比與反差。那些仰望和俯視的鏡頭,確實也特別符合 “Arrival” 這個詞。

細節三:熒光棒和籠中鳥——低成本營造奇觀

前情提要:主角一行人進入飛船時,用拋擲熒光棒的辦法探測重力變化,並帶了一隻籠中鳥用於探測飛船內部環境


右下角的籠中鳥(《Arrival》劇照)

陳楸帆:本片成本是 4700 萬美金,算是中低成本。一個比較吸引我的場景就是,當他們進入飛船的時候,用一根熒光棒扔上去,這麼一個簡單的動作表示重力變化,一下子把陌生化的場景給拽回來了。

張小北:可以説是用低成本呈現了一個視覺奇觀。

陳楸帆:對。第二處就是人們進入飛船面對視鏡的時候,帶了一隻籠子裏的鳥,那是以前下礦時探測毒氣、氧氣含量的傳統方法。在這樣的一個場景,用那隻鳥來預測環境變化,非常巧妙。


礦工和鳥兒(圖源:tumblr)

細節四:浮動的髮絲——CGI 用在刀刃上

前情提要:本片大量 CGI 特效都用於表現液體質感,包括水墨狀文字、外星人移動的方式、飛船消失的過程,以及女主角進入飛船的身體狀態


視鏡後文字浮動的狀態(《Arrival》劇照)

電子騎士《Arrival》有宏大的架構和畫面,有很多特效鏡頭,但錢都花在了刀刃上——不是用來展現爆炸,而是展現細節。比如飛船的消失就像(液體)汽化,七肢桶在船裏像游泳一樣,這兩處是互相呼應的。

還有一點就是飛船壁很粗糙,細看是無限個粗糙的小點組成的。他們沒有把飛船打磨得光滑,彷彿線性敍事一樣,而是製造了無數個凸起,有點呼應外星人的非線性敍事能力。


七肢桶飛船的粗糙外表(《Arrival》概念圖)

糖匪:電影用了一種驚悚片的拍法,比如女主最後一次進入船艙,她的頭髮的波動做得特別好。船艙裏空氣的密度是特殊的,因為聲音的傳遞很奇怪,那種傳聲的媒介肯定不是空氣,也不一定是水。

雖然女主進入這個艙體就自動適應了特殊的空氣成分,但你看她頭髮的飄動——當然也是為了提供一種視覺美感——感覺是在水中盪漾,但是盪漾的方式非常特別,這就是它 CGI 的錢花得特別到位的地方。你可能反應不過來,但能明顯感到她(女主)進入了另外一個文明裏面。包括飛船消失的方式也是汽化,所有這些細節都可以穿起來,這就是導演的厲害之處。你不會覺得這是隔壁老王做出來的東西。
細節五:躺槍的薩丕爾——語言學上的謬誤

前情提要:原著試圖通過 “語言決定思維” 這種假説,解釋女主角為何在習得外星語後,也掌握了外星人的思維方式。電影中暗戳戳提了一下這個 “薩丕爾 – 沃夫” 假説,但它很早就被證實是錯誤的

路易斯在平板電腦上打出外星文字(《Arrival》劇照)

楊慶祥:薩丕爾 – 沃夫假説這種理念,在以前的歐洲一度非常流行,但它很可能是一個陷阱。這是在預設一種觀念:思維由語言決定。但實際上不是這樣。語言是影響思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全部,祭祀行為、圖騰崇拜等都能反證。只有我們認為,七肢桶的文字一定是種書面語。

目前的學説普遍認為,所有生物具有共同的心理結構和生理結構,所以即使我們語言不同也能交流。但如果外星人的結構和我們完全不同,結果就是無法交流——他們要是根本沒有語言怎麼辦?


假如外星人不通過人類可感知的渠道交流,這種設想就是白搭(圖源:globat)

犬桑:其實本片跟語言學關係不大。原著中講到 “七文” 中的一個詞,它每次重複時形態都不一樣,但意義不變,這就是非線性思維的意義。但影片中女主角把環狀文字的片段一個一個排列組合,每次形成的詞的形態是固定的,非線性程度很低。至於薩丕爾 – 沃夫假説,他在很早以前就被證明是語言學界的 “政治不正確”,因為它很容易就導向一種觀念——人種優劣論。

細節六:還有…… 那些不太科學的槽點

前情提要:破易語言的過程順暢無比,外星人七肢桶太像克蘇魯巨烏賊,原著中的費馬定律隻字未提…… 細數起來,《Arrival》中不科學、不嚴謹的漏洞其實比比皆是


照講,外星語 “七文” 也不可能每次都有如此固定的形狀(《Arrival》劇照)

姬少亭:我不太滿意的地方是,特德 · 姜小説中模糊的不確定性和文藝腔喪失了。電影對七肢桶描述過於清晰,這讓我有點難過——科幻裏的恐怖感還是依賴於不確定性和模糊表達。這也是科幻作家喜歡奉勸別人的:外星人別細寫,寫不好。另外,片子對語言交流的解釋也過於明確,破譯語言的過程無比順利。

然而科幻跟科學之間有巨大的差異。科幻的表達方式偏向於藝術,按照科學的思維方式,一定是不嚴謹的。我認為,科幻那種打開認知大門、帶你進入新奇世界的特性,比科學的理論正確性更重要。


其實對人類來説,“七文” 的藝術性或許大於實用性(《Arrival》劇照)

電子騎士:科幻電影裏就沒有零漏洞的,《2001 太空漫遊》裏已經漏洞很少了,但它裏面人在月球上運動的方式還是錯的。判斷電影嚴謹不嚴謹,在於它是否遵循科學精神。雖然從語言學角度,片中很多情節都不可能,但作為一部 90 分鐘的影片,你不可能放個字幕説:

引用一轉眼過去了 5 年,我們對語言的研究終於有了一些進展,外星人還在那等着我們。

電影需要承載的信息量太多了。它表達了一種語言學思維,這個方向是對的,而不是來了個外星人就打——這背後沒有科學的邏輯和認知。《星際穿越》不在於它對黑洞的描述多麼精確,而是有一種科學精神在背後展現:我到底待在地球上,還是去地外探索?

當然,科學細節還是要儘可能做得好,但當它和故事、情節衝突的時候,是必須妥協的。這有點像路易斯講的那個澳洲袋鼠命名的故事:它本身是假的,但道理是對的。

“他們為何而來?” 海報上那句提問,維倫紐瓦和特德 · 姜到底也沒説清。一切都是猜測,但《Arrival》依舊精彩。維倫紐瓦對細節的重視在暗處相互勾連——飛船倉壁、女兒漢娜的名字暗示非線性邏輯,籠中鳥和熒光棒展現陌生感等等,這些都不是無腦炫技或低頭埋梗,而是將破碎的片段串成了自洽而具科學精神的邏輯閉環。

他們為何而來?那已經不重要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