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 8 要用上 AR?微軟、Google、Intel早就這麼幹了

愛範兒 於 09/03/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年年歲歲果相似,歲歲年年料不同。
每年關於新 iPhone 的新功能預測和爆料都非常多。或許是因為去年的 iPhone 7/7 Plus 新功能不夠多,整體不讓人滿意;於是今年的 iPhone 8(暫且這麼叫吧)新功能被傳得滿天飛,先是 OLED 屏幕、高屏佔比設計,後是無線充電超長距離使用,現在又有一個新的功能被爆出:iPhone 8 會利用 3D 傳感器和深度攝像頭來提供增強現實(AR)功能。

有供應鏈內部人士向愛範兒(微信號:ifanr)表示:“蘋果的確在準備上 AR 功能,富士康的生產線連雙目立體視覺相關的“光學標定”都準備好了,這在之前是從來沒有過的。”

不僅如此,甚至,9to5mac 援引巴克萊(Barclays)銀行的報告稱,蘋果將使用“飛行時間(Time of Flight,ToF)”和“機構光(Structured Light)”兩種技術來實現 AR 功能。


這裏簡單科普一下兩種技術。

“飛行時間”(Time of Flight)技術是目前感知 3D 空間最簡單的方法。這種技術的原理是,傳感器發出經調製的近紅外光,遇物體後反射,隨後傳感器通過計算光線發射和反射時間差或相位差來換算被拍攝景物的距離,以產生深度信息;然後再結合傳統的相機拍攝,從而將物體的三維輪廓以不同顏色代表不同距離的地形圖方式呈現出來。此前被聯想和 Google 寄予厚望的 Project Tango 手機使用的便是 ToF 技術。

“結構光”(Structured Light)技術則要相對複雜一些。該技術將光柵或線光源等投射到被測物上,根據它們產生的畸變來解調出被測物的三維信息。

不過,和巴克萊銀行的説法略有差異,該供應鏈內部人士稱,蘋果將在 iPhone 8 上使用的是“結構光”技術。據他的説法,iPhone 8 的 AR 模塊用來做面部識別和手勢識別,而“結構光”技術比起“飛行時間”技術,短距離的精度高,更適合在手機的前置攝像頭上使用。

當然兩者的功耗都是一個大問題,該內部人士稱即使結構光的模塊,功耗也很大,達到了 1W,這在電量本就捉襟見肘的手機上,還是顯得太過兇猛。所以目前來看,要用手機進行環境建模還是比較費勁的,蘋果 AR 模塊的大應用很可能是在遊戲中進行 3D 建模。


2013 年 11 月,蘋果以 3.45 億美元收購以色列 3D 傳感器生產商 PrimeSense。而 PrimeSense 正是微軟 Kinect 體感控制器的 3D 技術提供方。Kinect 可以將玩家的動作作為 Xbox 遊戲的一部分,而體感控制器的傳感器允許玩家無需使用控制器就可跟遊戲系統相連。

早在 2010 年底,PrimeSense 與華碩合作開發出了 Xtion Pro,這款設備在 PC 上使用,其採用了和 Kinect 同樣的 3D 傳感器。2012 年,PrimeSense 推出了當時世界上體積最小的 3D 傳感器 Capri,其分辨率是前代產品的 3 倍,而體型僅為前代的十分之一,環境光的檢測性能則是前代的 50 倍。自從收購 PrimeSense 後,蘋果一直在推動 PrimeSense 的 3D 體感控制器向小型化發展,希望可以將其裝配到電視、PC 上。不出所料的是,其小型化的終極目標之一是將之用到 iPhone 上。當然,這場收購也使得微軟 Kinect 體感控制器在後續的產品中改變了 3D 技術原理。

除了 PrimeSense 之外,蘋果在這個行業還有所佈局。同樣據 9to5mac 的消息,2015 年時,蘋果還收購了一家德國新創企業 Metaio。Metaio 主要研發 SLAM(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為基礎的 AR 技術。此外,蘋果還收購了以色列網絡安全和麪部識別公司 RealFace。這些收購顯然是蘋果對該行業的看好和準備。

科技網站 MacRumors 日前引述瑞銀(UBS)分析師米盧諾維奇(Steven Milunovich)研究報告指出,iPhone 8 可能具備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技術(同步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 或 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是一種概念:希望機器人從未知環境的未知地點出發,在運動過程中通過重複觀測到的地圖特徵,比如牆角、柱子等,定位自身位置和姿態,再根據自身位置增量式的構建地圖,從而達到同時定位和地圖構建的目的),內建立體視覺應用的 3D 影像功能。

米盧諾維奇預期,未來 2 年到 3 年,蘋果 iPhone 和 iPad 將內建支持 AR 技術的模塊、3D 攝像頭以及定製芯片組等關鍵零組件。米盧諾維奇並引述多名產業消息人士指出,蘋果在以色列可能有超過 1000 位工程師,投入增強現實相關的技術研發計劃。


對移動端 3D 深度視覺技術進行佈局的廠家不止蘋果,實際上,整個行業對 3D 視覺的佈局比大家想象的多和早。據國內深度攝像頭供應商圖漾科技副總經理徐韜向愛範兒介紹,同為業界大拿的Intel、微軟、Google、Sony等公司也對該技術有所佈局。

以“結構光”為工作原理的Intel RealSense 在國內外大型舞台上驚豔登場;上文提到的 Google 旗下的 Project Tango 甚至已經有手機發布。

Sony則在 2015 年 10 月宣佈收購比利時一家名為 SoftKinetic 的傳感器技術初創公司。這家公司專門研究 Time-of-Flight 技術,該技術能判定目標物體到傳感器的距離,甚至目標物體不同部分到攝像頭的距離。Sony在收購 SoftKinetic 的公告中所稱:

引用結合 SoftKinetic 的技術,Sony不僅要在圖像領域,還要在更寬廣的傳感應用範圍,發展下一代的圖像傳感器和解決方案。


而微軟在該領域的探索更為複雜。微軟在 2010 年時便和 PrimeSense 合作,推出了 Xbox 360 體感外設——Kinect。第一代 Kinect 採用的是結構光原理,但畢竟是第一代產品,產品的準確度、圖像的分辨率和響應速度一直不理想。2012 年,微軟先後收購了 ToF 相機公司 Canesta 和 3dv。次年,微軟終止了與 PrimeSense 的合作,自行開發出 Kinect 2 代(Kinect One),這代產品的原理也改為了 ToF。

當然,話又説回去,畢竟 iPhone 8 還有好幾個月才發佈,這台手機最終搭載該技術仍舊不能百分之百保證,在發佈之前臨時取消某功能在此前也不是沒有過的事情。不過,如果蘋果在近期加入這個陣營的話,一個顯而易見的作用是,移動端 3D 深度視覺技術的普及速度將得到大大加快。

據估算,到 2020 年,AR 市場的收入規模將達到 1200 億美元,同期的 VR 市場則為 300 億美元。所以,各個廠家都在該行業和技術進行大量投入,以及研發,也就不難理解了,畢竟移動端 3D 深度視覺技術得到普及是最終的大趨勢。這也難怪蘋果投身該行業的消息傳出後,相關概念股的股價都活躍了起來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