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被開墾的 MR 傳播領域,這幫人一不小心走在了前面

愛範兒 於 17/03/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引用本文由魔多(微信公眾號:moduovr,官網:www.moduovr.com)原創,轉載請聯繫郵箱 sarah@moduovr.com。

試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這樣的小視頻:上午在火星溜達,下午和喬布斯談笑風生,晚上又跑到珠穆朗瑪峰上吃烤肉,是不是會引來很多圍觀?這就是 MR 的一個方向,分享並傳播。今天,咱們就聊聊 MR 傳播這個事。

名稱尚未統一

目前,國際上 MR 傳播這一技術尚處於起步階段,甚至連名稱都未統一,給大家總結了目前國際上出鏡率較高的幾個叫法:Youtube Space Studio 稱之為 Mixed Reality Video Capture;Ivreal 稱其為 MR Shooting;UploadVR Studio 直接稱其為 Mixed Reality;而加拿大的 Blueprint Reality 自創了一個名詞,Mixcast,也就是 Mixed Reality Broadcast 的縮寫(如下表所示)。

不過,不管最終是什麼名字,它都是為 VR 服務,讓其分享並傳播的。

國際上 MR 傳播的研究團隊一覽


搭建方案驚人的一致
大家有沒有發現,以上 4 個團隊的 MR 傳播技術,都採用了一樣的搭建方案,即攝像機 + 手柄,再加上綠幕的組合。攝像機 + 手柄,是一個很討巧的做法,讓虛擬機位 = 真實機位,因為手柄是虛擬相機的走位,和真實攝像頭同步之後,就能把攝像頭拍攝到的畫面,完美地融合到虛擬環境中,達到以假亂真的混合現實的第一步。

而綠幕的應用,能進一步把需要的角色摳進虛擬環境中。綠幕咱們都知道,它是影視特效幾乎離不開的第二主角,其目的是為了把角色從單一的背景裏摳出來。而這也恰恰是現階段 MR 拍攝逃避不開的一個瓶頸:需要複雜的綠幕搭建過程。這不論在個人分享還是產品發佈會,或任何需要 MR 傳播的場合,搭建綠幕這個過程都是費力之舉。如果再遇到高端的場合,綠幕還會顯得和周圍環境不那麼協調。

影片效果參差不齊

搭建方案一致,那效果怎麼樣呢?我們來仔細看看影片畫面。


Youtube Space Studio:他們的優勢在於細節的處理。首先手柄變成槍時,摳像效果就已經很不錯。加入背景後,景深層次也顯示得很清晰,最後一個細節上,手和槍的貼合度極高,幾乎達到了無縫銜接,畫面流暢性也非常高。


Ivreal:畫面風格偏暗,但還是能看出其技術亮點:首先,實現了一鏡到底的無距離限制的自由機位。畫面中人物沒有拿手柄,暫且看不出細節貼合度,但在圖像處理上,摳像色調協調,融合效果自然,人物和星球的景深層次也足夠清晰。


UploadVR:上圖中手柄射出的光,透視結構上看起來還算合理;下圖雖然大的景深處理正確,但能看到手和棍棒沒有銜接到位,細節丟失嚴重。


Blueprint:景深層次感合格,窗户空格部分也處理得清晰,但整體摳像偏藍,圖像處理不到位,另外手柄貼合度不穩定。

總結下來:前後景深處理都基本合格,能看到最困難的是手柄位置的處理,不管是與手部的同步定位,還是貼合度方面,都是重災區;其次是拍攝畫面和虛擬環境的融合,想做到協調自然也暫時都需要手工調節,這都是 MR 拍攝傳播近期不易解決的痛點。

統一的硬傷:看不見人臉

上面的案例,還隱含着 MR 傳播的另一個問題,綠幕前的人戴着頭盔,觀眾無法看到人臉。最近 Google Research, Google DaydreamLab, Youtube Space Studio 共同研究出一種新技術,讓頭盔可以實時顯示出人臉。該技術可參考之前魔多君的文章《Google 混合現實新技術,讓 VR 頭盔下的表情重見天日》。

雖然只是模擬,但觀眾能看到頭盔上的人臉,MR 傳播的違和感終於不那麼強烈。完全可以期待,在未來有一天我們能看到真的人臉(另一個方向就是頭盔的終極形態:舒適輕便的眼鏡)。


(人臉被掃描在頭盔上)
讓我們暢想一下未來,在自然環境,甚至在家裏就能拍攝出自然細膩的 MR 影片,不需要搭建專業綠幕,觀眾也能看見真的人臉。也許那時,MR 傳播才真正具備了傳播的屬性。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