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WF-1000X 體驗,怎麼看一對標價 1599 的降噪豆

愛範兒 於 06/11/2017 發表 收藏文章

降噪,是借無線耳機風潮冒起的一個新熱詞,也是現在普羅大眾選購耳機的一個新標準。

數據統計機構 Futuresource 的最新報告顯示,用户在耳機上花費比去年與前年同期有所上升,而無線降噪耳機的增長最為顯眼。

Sony在這兩年加大了對無線降噪耳機的投入。


首先,他們在主打年輕人的新潮系列 h.ear 中投入了主動降噪技術,推出了 h.ear on Wireless NC。從 h.ear 的定位和投入來看,這款產品也可能只是試試水。


直到去年 9 月,Sony在 IFA2016 上發佈了他們的旗艦級無線降噪耳機 MDR-1000X,才正式加入了和 BOSE 一起引爆的無線降噪大戰。

一年後,Sony將“1000X”這個名號擴大成一個主打無線降噪的新系列。除去年熱賣的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這次還增加了全無線式耳塞“降噪豆” WF-1000X 和掛脖結構的無線耳塞 WI-1000X,從方式上滿足三種不同的需求。


但就產品而言,新款頭戴式的 WH-1000XM2 和帶掛脖結構的 WI-1000X,給人的感覺像是老產品的延伸。WH-1000XM2 就是之前 MDR-1000X 的更新,而 WI-1000X 更像是藍牙模塊 MUC-M2BT1 與 XBA-N1AP 融合後,再加降噪後誕生的產品。

有 LDAC 和 aptX 的支持,搭配跟 XBA-N1AP 定位相近的單元,聲音還真挺有 “Sony味”。從用料投放以及開發的誠意看,這款產品無疑是值得推薦的一款。但它還是一款採用傳統形式的產品,要談創新爆點的話還少了些。


相反,降噪豆 WF-1000X 的出現就給了人不少新鮮感,作為第一款帶降噪功能的全無線耳機,可以算是索大的又一大創舉。

Sony是在 MWC 2016 上推出的 Xperia Ear 上,才首次嘗試了“Earbuds”全無線式耳機這類設計。不過,Xperia Ear 只用上了單邊的設計,雖然體積減少了,但技術突破還不算大。

這次,Sony將降噪也塞進了一副小體積 Earbuds 中,在技術上再來進一步的突破。比起 WI 和 WH 這兩款“理應做好也必須做好”的產品,這款嬌小的“降噪豆”更有探討的價值。

吞下線材和降噪,小體積下的精緻

説實話,如果要把造型作為賣點的話,體積絕對是第一個要説的事情。


拋開那些在眾籌平台中未量產的方案,目前已經出貨的完全無線耳塞,基本都不會搭載降噪模塊。而按照之前推出的產品來看,有線降噪耳塞基本上都要掛着個“降噪模塊”在線上。

要把降噪模塊和無線模塊整合到一個這麼小的機身上,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Sony在“體積壓縮”這一點上,還真的是做得不錯。6.8g 的機身能夠容納這些東西,這一點還是值得稱讚的。


另外,大部分完全無線的小型耳塞都會採用完全貼耳的設計,通過耳朵的造型提供的壓迫力和摩擦力來固定的耳機。這樣的做法能夠牢牢固定耳機,降低丟失機率的同時也能夠減少“聽診器效應”對聽感的影響。

但Sony並沒有走這條路,WF-1000X 還是用着傳統的入耳耳機的佩戴方式,機身會外露在耳朵外面。為了讓機身看起身更加小巧,Sony沒有在 WF-1000X 上加入耳掛結構,而是靠一個拱形橡膠結構來固定耳機。


對比那種壓迫來固定耳機的佩戴方式,Sony這種會舒服很多。對於大部分可佩戴入耳式耳塞的用户來説,這個方式引發的脹痛感會比單靠壓迫力維持佩戴的方式低,舒適度會更高。

畢竟,通過相反聲波實現的“主動降噪”技術,本來就是增添疲勞度的東西。如果耳機再從佩戴上增加壓力,那顯然是自討沒趣的做法。Sony一開始就明白自己要做的是降噪,所以才會有這樣處理,從方法上還算是聰明的。


實際佩戴方面,WF-1000X 的穩定性也還是可以接受的。

但它這個造型會讓耳機多出不少懸空的位置,這樣的話會有被外力打落的危險,這點用户佩戴出行時是需要注意的。

要談其他佩戴感受的話,WF-1000X 的還是不錯的。耳機的緊配度能夠滿足步行需求,聽診器效應也得到有效抑制。再加上僅有 6.8g 的重量,帶着走路還是感覺還是可以的。


外觀方面,WF-1000X 的造型風格是走“耐看”的路線。除了體積控制得不錯的機身,機身表面的處理效果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

它只有黑色和香檳金兩種選擇,兩種顏色的機身都採用鏡面處理,平時也會泛出相應的色彩。但這個亮面比較容易沾指紋,糾結的用户還是最好經常擦拭下會好些。


這次愛範兒(微信號:ifanr)手上的是香檳金配色的 WF-1000X,機身的金色會比充電盒的再淡一些,仍然保留着索系設計的優雅。


充電盒用的是長條形設計,Sony在盒子內部的固定結構上加入了二段式卡扣。耳機裝上去的時候會有“啪”一聲的觸感反饋。用户知道了就不會因盲目用力損壞耳機。


收納難度也會比之前測評的 Jabra Elite Sport 要低。Jabra Elite Sport 那種彈性結構,有時候真的讓心急的人無所適從。


另外,充電盒與 WF-1000X 還有另一種操控聯動。當 WF-1000X 完全嵌入二段卡扣的時候,耳機會自動關機進入充電狀態。這個設置是為了防止誤操作而做的,用户只是簡單放在上面的話,並不會關機。只有真正讓卡扣鎖死了,才會進入充電狀態。

總的來説,Sony WF-1000X 的佩戴和外觀都是走穩定為先的路線。它不需要用誇張的外觀去吸引眼球,佩戴的穩定性、舒適度,機身上鏡面處理以及吸納完全無線設計與降噪功能後的小機身,才是它最大的武器。


Sony選的是一條很均衡的路,有一種讓你舒服的細膩。

生於豪門,但稍未圓滿

Sony還是跟着自己的高品質傳統,來打造這款 WF-1000X。

從配件到配置,你會覺得這降噪豆雖小,但還是裝滿了索系良心。但如果聽慣了Sony無線耳機而且還有接觸 WALKMAN 的用户,會覺得 WF-1000X 的配置其實還不夠。

配件方面,WF-1000X 還是跟着Sony的傳統,附帶兩組長度不同的耳膠塞,佩戴時用來固定機身的耳翼配件也有兩個大小尺寸供用户選擇。鑑於 WF-1000X 原本已經有充電盒的設計,所以Sony並沒有為其加上收納包。


既然是是出自 1000X 系列,那 WF-1000X 自然也配置這個Sony旗艦系列的相應降噪技術。

WF-1000X 搭載 SENSE ENGINE 技術,可以通過傳感器來檢測環境,並通過內置算法提供相應的降噪方案。此外,Sony還提供了 Sony | Headphones Connect 這個應用,用户可以通過手機來調整降噪和聲音風格,將它控制在合適的階段。


而且,WF-1000X 還保留“環境聲”這個設計。

我最初接觸這個設計,是在 WS410 推出的時候。在引入 1000X 系列前,這項技術是用在 WALKMAN 的 WS 系列中,主要是因為這類耳機的緊配度非常高,隔音性很強。要是用户帶着它在户外跑步,會有一定的危險。引入環境聲模式可以讓用户聽到環境聲,從而確保安全性。

而 WS 那個隔絕外界聲音的設計,跟今天搭載降噪的入耳“降噪豆”很相似,所以“降噪豆”WF-1000X 也搭載了這項技術。用户只需要按右側的按鍵,就能夠呼出環境音模式。


在默認狀態下,WF-1000X 的降噪效果應該用“自然”來形容。在無播放的狀態下,WF-1000X 的底噪有點明顯,這是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還好的是,這個主動降噪的“壓迫感”不算很強,不會有那種被降噪聲波完全封在一個空間的窒息感。

當然,WF-1000X 的降噪強度也不高,你不可能和大體積的頭戴式降噪耳機去比較。它只不過是能夠讓身邊的環境稍稍清淨一些而已。就降噪強度而言,這個能算是夠用吧。畢竟,這樣受制於機身體積和電池等因素。

對於 WF-1000X 來説,能夠結合手機傳感器來識別環境是一種非常聰明的解決方案,這樣的處理也能夠看出Sony的產品思維。在他們的計劃中,WF-1000X 就是一款專門針對手機日常使用的產品。所以你能看到,WF-1000X 的連接技術也是跟着手機的方向走。


充電盒子配備了 NFC 模塊,這個能讓 WF-1000X 與手機和 WALKMAN 家族配對時方便些,這也可以算是針對手機羣體做的優化。如果用的是 iOS 設備,那就只能夠跟着傳統方式來連接了。

但可能也只是為了應對手機羣體,WF-1000X 並沒有配備 aptX 和 LDAC,接上 WALKMAN 時也是隻有 SBC 模式。雖然作為一款針對日常出行的耳機,沒有 LDAC 也可以接受,能吃上 LDAC 的手機也不多,但從Sony整個 1000X 系列去考慮,我依然希望 WF-1000X 能夠支持 LDAC 的。


從配置而言,WF-1000X 還是帶着滿滿的索系風格。從配件到新加入的 SENSE ENGINE,都能夠看到Sony的用心。可能基於定價策略和差異化部署,WF-1000X 沒有吃上 LDAC 和 aptX 是一個遺憾。

但從實際體驗上看,沒有 LDAC 的影響並不大,畢竟 WF-1000X 對接的是手機羣體,用 WALKMAN 來應付它的並不多。這裏Sony的考慮,還算有它的合理性吧。

平穩飽滿的聲線,不太“Sony”

Sony只強調 WF-1000X 用的是 6mm 發聲單元,主要風格還是純淨清晰的聲音,並沒有再提到些什麼。

它跟 WI-1000X 和 WH-1000XM2 不同,被稱為“降噪豆”的 WF-1000X 主推是小體積與降噪,基於產品差異化等原則,Sony沒有把最主要的着墨點放在聲音上也能理解。

不過,這並不代表 WF-1000X 的聲音不好聽。在聲音風格上,WF-1000X 確實是和其他Sony耳機有點差異,不是主打解析力和高頻表現的它,用的是一種平穩萬用的聲音風格:


C ALLSTAR,一刻戀上,(CD 轉錄 FLAC)

WF-1000X 給人的感覺就是很均衡,聲音也很飽滿。它的中高頻表現不算突出,人聲在環境做好包裹的狀態下沒有出現乾澀的情況。面對這種組合表演時,它的人聲分離度尚可,你能夠聽清幾個人唱歌的聲音。

敲擊低頻是我感覺最為驚喜的地方,WF-1000X 的鼓點飽滿而且圓潤,整個聲音也會受到這種風格在裏面。它雖然不會有某些表現很突出,但整體飽滿的聲線就已經滿可以滿足大部分流行樂了。


林奕匡,3,(Hi-Res FLAC,SBC 音質優先模式連接)

在單人表現時的人聲細節(如口水聲等發聲時產生的小細節),它處理起來就稍稍有些粗糙。這個跟傳輸有關,沒有 LDAC 的 WF-1000X 信息量還不夠。

定位感方面,它大概是在 MDR-EX750AP 的水平,不會像 XBA-A 和 XBA-N 系列那樣咬得那麼死,但也不會有鬆散感。


AGA,一(LIVE),(CD 轉錄 FLAC)

WF-1000X 的最大優勢就是體積夠小,這也限制了它的聲場表現。你不會從它身上聽出現場表現的那種空曠感,聲音的延展其實也受到了限制。當然,你不會從這個聲音上聽出壓迫感,但就會有種“在大一點的錄音室唱 Live”的感覺。

掌聲的話也回到上面提到的問題,WF-1000X 會把這個做得很飽滿很平穩,但要聽細節的話還是有點糙。這裏還是有上升的空間的,通過傳輸把信息量提上去的話,WF-1000X 的細節處理還能上一個台階。

不錯的起步,仍需不斷進步

WF-1000X 這個體驗,確實給了我不少的驚喜。
首先,在這麼小的機身裏面做無線耳機還要兼顧降噪,這個對於大廠們來説也算是一個創新。畢竟要在這裏考慮降噪和處理連接能力,要弄起來還是有一定的難度。Sony官網也針對 WF-1000X 的連接問題,在官網中提供了相應的解決方案。


其實,只是需要通過 Headphones APP 將連接模式設置為“連接優先”,不穩定的問題就能夠解決一大半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用 WALKMAN 來連接 WF-1000X,這樣也省心很多。要怎麼做,還是需要看用户的取捨。


至於另一個的驚喜,就是聲音。

WF-1000X 最讓我驚喜的地方就是它那飽滿的聲音輸出,對於一個集中於粵語流行樂的 CD 用户,WF-1000X 已經能夠滿足你的需求了。我也承認,它的延展處理、細節還有進步的空間。

最後還是價格,拋開那些仍在眾籌的方案,WF-1000X 那 1599 的售價屬於一個很平衡的價位。

對比那些主打功能或超高續航的 2000 元檔產品,它有着 500 元的差價空間;面對 AirPods 這種千元附近的產品,Sony在功能、聲音上也有它的吸引力。
1599 雖然不算便宜,但它也有值得嘗試的點。


資料來源:愛範兒(ifanr)

留言


請按此登錄後留言。未成為會員? 立即註冊
    快捷鍵:←
    快捷鍵:→